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学机制研究探讨※
2014-04-02唐旭东白世敬刘艳阳
刘 晶 李 峰 唐旭东 马 捷 白世敬 刘艳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及早饱感,并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喛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1]。现代医学根据其病理及临床症状表现常将FD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溃疡型,症状表现以上腹痛为主;动力不足型,症状以腹胀,早饱,恶心为主;非特异型,经过常规治疗,症状不改善者[2]。近年来有关中医治疗FD的临床研报道逐渐增多,我们兹就FD的中医学机制研究探讨如下。
1 FD的中医病名研究
中医并没有FD这一病名,但可根椐其主要症状探寻其对应的中医病名。FD有2个主要症状,一个是腹胀,上腹不适;另一个是上腹痛。中医学中以这2个症状为主的中医疾病“痞满”与之相似,故推之属痞满范畴。
1.1 痞含满的概念 痞满包括痞与满2个概念,满是指满闷不舒,痞通否。痞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有痞痛、痞饮、痞隔、痞满等描述。痞的症状描述见于《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可见痞包含满的含义,用来描述胸、胃部满闷不舒之状态。《伤寒论》中又有“心下痞”这一病名,特指满闷部位在心下,为解剖学上的胃。后世医家在《内经》、《伤寒论》对痞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注释。《伤寒绪论·痞》中提到“痞者,痞窒不通之谓”,《丹溪治法心要·痞第五十一》曰“心下满而不痛,谓之痞”。有医家对痞与胀作出鉴别,认为痞为胀之轻。《古今医鉴·痞满》中有这样的论述:“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远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寿世保元·痞满》:“胀满是内胀外亦形也,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故痞是由于阻塞不通,而产生满闷不舒的一类疾病,有满的概念,其病位当在心下(上腹部),与FD的腹胀症状相吻合。
1.2 痞含痛的含义 张仲景在《伤寒论》明确提出痞为“但满而不痛”,但痞病是可以含疼痛症状的。《说文解字》对痞的解释为:“痞,痛也,从疒否聲,符鄙切。”此字本身就有疼痛含义。《内经》中又常是“心痛否满”连用,可见痛与痞满只有程度上的区别,不可能截然分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如此论述是为了与结胸证鉴别,用以表示痞满疼痛的程度小于结胸证。
综上可知,痞满是以心下(上腹部)的满闷不舒、轻度疼痛为主要症状,这一主要症状与FD腹痛一致,故FD当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
2 FD的中医机制
由文献分析可知,FD属于中医学痞满范畴,关于痞满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敦阜之纪……其病腹满四支不举。太阴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认为脾土的时令不及或太过,导致脾的功能失调,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又云:“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可知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2.1 脾胃位于中焦 FD的病位在胃及十二指肠,是由其功能紊乱引发的,表现以上腹的症状为主。中医“脾胃”位于中焦,与人体上腹部位相应。《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中虞庶注:“中焦乃脾胃也。”因此,FD与中医“脾胃”在部位上具有一致性。
2.2 脾主运化水谷,消化疾病与脾相关 胃主受纳,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功能。《灵枢·本输》:“胃者,五谷之府。”脾主运化,可将胃受纳的饮食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并将其中转传输到全身各脏腑,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2个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素问·经脉别论》对脾的运化有一段经典的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不运”即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影响胃的受纳,由此产生多种疾病。《脉诀新编》中有:“胃者,水谷之海,由脾运化而传送大小肠。故经曰: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病多与消化、水液代谢失常疾病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盛……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出,病本于脾。”《灵素节注类编·诸痹证》中有:“脾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汁上泛则呕出,浊壅不降,上焦大塞也。”《伤寒论·太阴病篇》中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2.3 FD中医病机为“脾不运” 对于痞满的病机,历代医家都有论述。《伤寒论》记载:“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认为痞是因为胃气虚,水谷不化而成。《证治汇补·胀满》认为,胀满形成因为“胃虽纳谷,脾不运化”而致。《奇效良方·胀满门》中亦有“肝气大盛,胜克于脾,脾不运化,结聚涎沫,闭塞脏气,胃冷中虚,遂成胀满之病,其脉多弦迟”的论述。这些论述都认为“脾不运”是形成胀满痞闷的病机。《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医方选要·水肿胀满门》:“若夫胀满之疾,亦由脾胃虚弱,或病后失调,外为四气所侵,内为七情所动,及饮食不节,生冷过多,有伤脾胃,以致五脏传克,阴阳之气不得升降,痰饮结聚中焦,遂成胀满之疾。”说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劳倦等导致脾不健运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现代研究表明,FD的病因与感染、炎症、脂肪食物、心理因素等有关[3],这也正符合了中医病因。此外,FD的伴随症状早饱、恶心、呕吐等也是由于“脾不运”所引起。《金匮方歌括·千金三黄汤》引用经典有:“不欲饮食者,脾不运也。”《慎斋遗书·痞块》对验案分析中有:“块痛饱胀者,脾不运也。”《冯氏锦囊秘录·全真一气汤方》曰:“泄泻不食者,真火衰而脾不运,中满不得,脾不运也。”因此,“脾不运”可以认为是FD的中医病机。
2.4 健脾助运法治疗痞满 医家运用健脾助运、健脾和胃、疏肝健脾等方法创制健脾方剂,如大半夏汤、保和丸等,临床治疗痞满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4-6],进一步证实“脾不运”符合FD的病机。
3 小结
综上可知,症状发生与饮食相关,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脾不运”,不能运化胃中水谷,是痞满发生的病机。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湿热等证型分布为多[7]。FD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在病性上多与气滞、气虚、阳虚及湿热关系密切[8]。这些研究为FD的基本病机理论提供了临床证明。实验研究也证明,脾失健运可出现胃肠动力下降、胃排空率减慢、胃容受性减小等[9-10],导致FD症状的产生。因此,“脾不运”是FD的中医病机概念明确,其发生机制可以概括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一方面导致肝失疏泄,制约脾的功能,另一方面可直接影响脾的运化,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从而产生了胀满、疼痛等症状,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预防上应注意顾护脾胃,调畅情志,调节饮食;治疗上当以治脾为主,通过健脾助运,可达到好的临床效果,最终达到提高中医疗效的目的。
[1] 孙欢欢,李福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1):3937-3941.
[2] 彭仲杰,宁亚功,陈艳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6):17-18.
[3] 李晓波,刘文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2006,11(1):50-52.
[4] 孙琳林,刘伦翠,张宏图,等.枳术散配合针刺足三里治疗痞满证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1):67-68.
[5] 赵鹏,黄穗平,尚文璠,等.健脾理气方对痞满病患者胃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7):6-8.
[6] 张志杰.开胃理脾法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7] 申珊珊,梁茂新.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1019-1022.
[8] 刘广棵.运用证素和脏腑辨证探讨并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变本质[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9] 杜文贞.六味安消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胃排空及胃动素的影响[D].青岛:青岛大学,2005.
[10] 王石红,魏晓娜,马小顺.痞满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排空胃动力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2005,26(8):79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