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升阳”针刺法治疗脾虚型髋关节疼痛35例疗效观察

2014-04-02袁云庆魏连海

河北中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支沟阴陵泉升阳

袁云庆 魏连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3)

髋关节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除外伤及股骨头坏死等引起,还有一型是脾虚所致,亦属痹证。2011-03—2013-03,导师魏连海通过深入研究古籍,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状况,采用“健脾升阳”针刺法治疗脾虚型髋关节疼痛35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5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针灸门诊患者,男15例,女20例;年龄22~56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个月,平均8周;单侧疼痛15例,双侧疼痛20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病史:单侧或双侧髋关节疼痛,以痠痛为主,平素脾虚,或大便溏稀,纳少腹胀,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水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或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水肿,舌苔淡白,脉沉弱。②CT或 MRI排除髋关节器质性病变。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56岁;首次或多次发病,病程1周以上;休息后症状可减轻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及纳入标准者;孕妇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由于外伤引起的髋关节疼痛;不能耐受本疗法中途脱落者。

1.3 治疗方法 取穴:阴陵泉、漏谷、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阳池、支沟、外关,均取双侧。操作:患者仰卧位平躺,上肢自然伸直置于身旁,或置于腹上,掌心向下。双下肢自然伸直,暴露膝关节以下。阴陵泉、漏谷、地机、三阴交沿着腓肠肌近胫骨侧的边缘,依腓肠肌与胫骨相连部自然形成的曲度垂直进针,直刺0.8~1.2寸;足三里、上巨虚均直刺0.8~1.2寸;阳陵泉取腓骨头后下方凹陷处(此穴依《针灸甲乙经》古法取穴),直刺1.0~1.5寸;阳池直刺0.3 ~0.5 寸;支沟、外关直刺0.5 ~1.0 寸。选择规格为0.3 mm×25 mm毫针,按进针法要求顺利将针刺入穴位,每次留针20~30 min。进针得气后不行任何补泻手法,留针30 min,小腿部注意保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双侧髋关节疼痛消失;好转:双侧髋关节疼痛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全部 35例,治愈 20例,占 57.2%;好转 10例,占28.5%;无效 5 例,占 14.3%;总有效率 85.7%。在治疗过程中,除个别患者起针时偶有少量出血外,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王某,男,30岁。2012-04-10来诊。双侧髋关节疼痛1周,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肥胖,舌苔淡白,脉沉弱。诊断:髋关节疼痛。辨证:脾阳虚弱。治则:健脾升阳止痛。取双侧阴陵泉、漏谷、地机、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阳池、支沟、外关,均施以毫针刺法,进针得气后不行任何补泻手法,留针30 min,小腿部保暖。隔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5次后好转,2个疗程后痊愈,后嘱其按时饮食,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随访1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灵枢·邪客》指出:“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髋关节为筋肉结聚最为丰富的关节,人体足六经之经筋从其前后内外绕固于“髀枢”周围,构成“机关之要”[1]。《灵枢·经脉》中指出: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抵伏兔”。足阳明之正“上至髀”;膀胱足太阳之脉“从腰中下挟脊贯臀……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脾足太阴之脉“上循膝股内前廉”。足太阴之正“上至髀”;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肝足厥阴之脉“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

然《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若中焦脾胃虚弱,阳气不升,则难以达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脾虚型髋关节疼痛也属于痹证的一种。《华氏中藏经》指出:“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何梦瑶在《医碥》中所说:“外感寒湿能痹,岂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痰聚液,观之痰饮瘀血之为痹,而初无外感者可见矣……热盛则血枯,死血阻塞经隧,则亦不通而痹矣。”说明不仅感受外邪会导致发病,而且内生所致的寒、湿、痰、瘀均可发为痹证。脾虚则湿聚,湿邪随三焦气化蒸腾弥散,随气流经,或散或聚,散则可随气化而消,聚则停滞为患,湿留关节则痹阻经络,不通则痛而发病。故在健脾升阳思想的指导下,选取足太阴脾经穴为主,手少阳三焦经穴为辅,配伍少量的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皆为脾经穴,其中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疏肝健脾滋肾的作用;阴陵泉是脾经合穴,可健脾渗湿;地机是脾经郄穴,能行气活血,加上漏谷共4个穴位,形成脾经的穴位组团为本针刺处方的组成基础。阳池、外关、支沟三穴同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阳池为原穴,支沟为行气理气要穴,外关为络穴;此三穴组成的手少阳三焦经穴位组团有行气开郁、疏通三焦原气的作用,在健脾升阳中起到升阳化津的作用;另外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这个混经穴位组团主要起和胃健脾、利胆通阳之功效。本法进针后不行任何补泻手法,所以刺激量小,患者易于接受,屡获佳效,值得临床推广。

[1]程永.髀枢痹(股骨头坏死)中医病理关键环节与针灸治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25-128.

猜你喜欢

支沟阴陵泉升阳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阴陵泉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
按支沟穴缓解习惯性便秘
点按支沟穴治岔气
跑步岔气,点按支沟穴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疏风升阳治失眠
每天揉10分钟支沟穴,治便秘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