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2014-04-02徐崇温
徐崇温
【摘要】继美国在2007-2009年处于世界经济震荡中心之后,自2009年9月开始,欧洲多国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危及欧元区乃至欧盟的发展和存在,并且祸延世界。危机最主要的成因是福利过度化、产业空心化和欧元区在结构上的缺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匹配。应对危机的举措,一是以受援国实行财政紧缩为条件,提供援助贷款;二是在欧元区内缔结政府间条约,建设财政联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的解决危机方案。2013年第2季度终于迎来了欧元区走出了历史上最长衰退期的消息。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福利过度化;产业空心化;紧缩财政开支;财政条约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4)02—0124—13
正当许多人认为世界经济在2009年6月已经走出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宣告结束,世界正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发表《从金融危机到债务危机》一文指出:“事实上依然存在这样一种风险,即金融危机可能正在冬眠,并且会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政府债务危机”。不久,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果真翩然而至,2009年9月,它先在希腊爆发,随后又在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大规模扩散开来。
欧洲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各大洲之首,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其中北欧、西欧和中欧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南欧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欧洲曾经是世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从15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史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欧洲而展开的。但在20世纪上半叶以后,欧洲昔日的主宰性地位开始易手,而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更不复存在。但在二战以后,欧洲建立起了欧盟这个欧洲一体化组织,它在一定范围内加强了欧洲对世界的影响。现在,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11年时欧盟的GDP高达162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3%;欧元区官方黄金储备高达11931吨,占世界官方黄金储备的40%;欧洲海外资产的存量也高达数万亿美元。然而,欧洲的联合、欧盟和欧元的形成,它所反映的实际上却是英、法、德等传统大国,现在需要依靠联合起来的力量才能捍卫自己和欧洲在世界中的权重。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更深陷产业空心化、福利过度化、特别是层出不穷的主权债务危机之中而不能自拔。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欧元区17国的债务总额规模为其GDP的882%。如果说,在2007-2009年,处在世界经济震荡中心的是美国的话,那么,随着从2009年10月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的深化并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中心就从2010年起转到了欧洲。早在2009年9月开始,欧元区就出现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先是希腊,接着是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一直到塞浦路斯,使得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爆发以来,延续了多年以后还看不到尽头。
所谓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借债。债务危机是指国家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自己的清偿能力,以致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所谓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在高赤字之下的主权信用危机,这种危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能会出现主权违约现象,到那时,违约国家就得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国家借款偿债,或与债权国就其债务的利率、偿债时间和偿还的本金进行谈判,重组债务。
那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底是怎样爆发和蔓延的呢?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蔓延和不断攀升
虽然早在2008年10月,冰岛这个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曾被联合国誉为“全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国家”,一夜之间突然爆发“国家破产”危机,使32万冰岛人人均负债20万美元。但由于冰岛游离在欧盟、欧元区之外,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欧洲主权危机”的爆发,还得从2009年10月在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说起。
(一) 希腊
首先拉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帷幕的是希腊。希腊是一个拥有132万平方公里土地、1060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国家,航运、旅游、侨汇是其经济的三大支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希腊经济一直处在萎缩状态,早在2009年10月初,正当世界经济艰难地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初冲击,开始缓慢地走向复苏之际,希腊政府却突然宣布,预计该国政府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当即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由此正式拉开帷幕。到2011年10月,希腊的债务率又上升到占其GDP的162%,债务金额为3600亿欧元,平均希腊每人负债3万欧元以上。
希腊这样的财务状况,当年怎样能够加入欧元区呢?原来,在2001年时,财政赤字已达52%的希腊,为加入要求国家财政赤字不高于3%的欧元区,曾求助于美国投行高盛融资。于是,高盛就为希腊设计了一套“货币掉期交易”的金融产品,先由希腊发行100亿美元的10至15年期国债分批上市,然后由高盛负责将希腊发行国债获得的欧元换成美元,等到这笔债到期时再由高盛重新换成欧元偿清债务。在高盛将欧元换成美元时,按当时1欧元兑换132美元的市场汇率计算,希腊可得到74亿欧元,但高盛却采用1欧元兑换119美元这种更优惠的市场汇率计算,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实际等于高盛借给希腊10亿欧元,而这笔借款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它还帮助希腊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换取了大量现金,使希腊当年账面上的财政赤字只有15%,而不是实际的52%,从而使希腊得以加入了欧元区。作为交换,希腊政府从2002年起,购买了美国高盛公司的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但10年期国债100亿美元以及它在实际上向高盛借的10亿欧元的借款,到期时是要还的,而希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萎缩,到2009年就已债台高筑,由高盛操作的10年期国债和借款又已逼近偿还期,更无力偿还,在这种情况下,希腊政府被迫将其惊人的赤字率公诸于世,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由此爆发开来。
然而,造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还有在经济、政治层面上更深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两项:
一是过度的高福利政策。希腊国内的财源有限,于是日益增大的政府支出就迫使它实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而政府支出之所以日益增大,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的高福利:希腊不仅实行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全民公费医疗、全民养老保险。而且希腊许多行业每天只工作4-5个小时,一周只工作4天,每年还有长达6周的休假,每到周末,希腊人往往是全家老少一起出游,开着越野车,车上绑着游艇,到爱琴海边晒太阳;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3岁,在这次危机爆发前,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金与退休前的工资比达95%,远高于美国的394%。希腊的公务员队伍不仅过大:除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公职人员外,还包括出纳、教师、医生、教士、码头工人,总数达到12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7%;而且其待遇较高,除了月均工资加各种福利、补贴约7000欧元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额外奖金,而且公务员不能被辞退,退休后每年还能领14个月的退休金,退休金甚至在公务员去世后还可由其未婚或离婚的女儿继续领取。正因为公务员的待遇过高,因此执政党就常把公务员职位当作奖品大量派发给其忠诚选民作为犒赏,使公务员的队伍在每次选举过后都有所扩大,如在2009年秋季大选后,希腊领薪人员一下子就增加了27万人,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二是严重的逃税现象。这种逃税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希腊税法规定,房子建成以后要缴纳建筑税,于是为了避税,有些希腊人就让房子永远处于不封顶的“尚未完工”状态,尽管他们早已入住该房若干年甚至若干代;又由于希腊政府把年收入低于15800欧元者规定为可以不缴税的贫困线水平,于是,在2009年的纳税记录中,就有7∕10的人都申报其年收入低于这个贫困线。据统计,在希腊,属于国家无法实行税收管理和监控的“影子经济”,竟占GDP的37%,政府据此每年漏失的税收高达200亿欧元。
福利过度而又逃税严重,这样,希腊的债务水平就只能越来越高。据一家英国报纸估算,按照希腊政府目前的债务水平,它在未来30年间只有每年维持12%的增长率才能还得了债,而这么高的年增长率却是目前的希腊所无法企及的,于是它的债务水平就必然越来越高,主权债务危机由此爆发。
(二)爱尔兰
在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一年之后,爱尔兰接着也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爱尔兰岛上,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70万,岛上气候宜人,森林茂密,风景如画,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爱尔兰在历史上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被称为“欧洲农村”,从1922年独立到1960年代,因一直没有摆脱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失衡,一直困扰于高通胀、高失业、高债务。此后,特别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爱尔兰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改变经济结构,完成了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赢得了“欧洲硅谷”的美称。从1995年起,爱尔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被誉为“凯尔特之虎”。在1997-2007年间,爱尔兰的工业增幅几乎是欧元区其他国家的5倍。
在2010年秋,爱尔兰虽然继希腊之后,成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二个牺牲品,但情况又与希腊有所不同: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是因为财政赤字高企造成的,而爱尔兰的主权债务危机却源于金融危机,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达到一个无法承受的程度而爆发的危机:1996-2007年间,爱尔兰在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房地产泡沫也在不断膨胀,从1995年到2007年的房价平均上涨了3-4倍,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也由4倍上升到10倍。而当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袭来时,爱尔兰的房价也随之大幅下跌,仅从2007年到2011年就下跌了45%。爱尔兰政府为了维持金融稳定,不得不斥巨资救市,从而使财政赤字剧增,到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高达32%,超过了欧元区规定的上限3%的近10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猛增至8929%,超过了警戒线7%的水平。美国穆勒公司当即把爱尔兰国债的信用评级调低了5级,由此拉开了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在2010年12月13日发表文章评论说,这是因为爱尔兰没有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文章说,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一蹶不振,此后爱尔兰和中国却仍然是采取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佼佼者。但中国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对本国金融业严加监管。而爱尔兰却没有,结果在2007年西方金融体系爆发危机时付出了代价。在2003-2008年的5年间,爱尔兰银行的净国外借款相当于GDP的比重,从10%升至60%,于是,当外国财政阀门突然关闭时,就在实体经济中引发了灾难。2008年和2009年,爱尔兰GDP分别收缩了3%和10%,2010年收缩了135%。失业率由5%飞涨到13%,2010年初爱尔兰公民人均欠债37万欧元。
(三)葡萄牙
继希腊、爱尔兰之后,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国家是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998万,是一个现代工业—农业国。这次葡萄牙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0年来经济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只有07%;但在同时,为了让民众享受到与富裕的邻国相类似的高福利,葡萄牙政府为社会保障计划和政府开支提供了大量资金,因而债台高筑。2009年葡萄牙的预算赤字占到GDP的93%,而在经济结构方面,由于葡萄牙的薪酬机制僵化,导致经济萎缩与薪酬上涨并存,劳动生产率低下。这种状况使德国、法国和欧元区其他国家纷纷敦促葡萄牙去寻求欧元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以防止危机进一歩扩散到西班牙等其他国家。
(四)西班牙
继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之后,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下一个国家便是西班牙。
西班牙面积5059万平方公里,人口3940万。西班牙经济发达,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欧元区(仅次于德、法、意三国)的第四大经济体,其经济规模几乎两倍于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的总和。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班牙面临两个危机:一个危机源于国家财政的管理不善。西班牙政府长期过度使用国家的财政资源,所以,尽管采取了高税率政策,却还是出现了越来越高的预算赤字。即便是在财政状况最好的时候,赤字也没有消失过。而在2008-2009年全球衰退之后,西班牙财政收入的短缺以及政府援助需求的增长,更使预算缺口扩大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2011年的预算缺口达到1090亿欧元,占西班牙GDP的94%。一年又一年财政赤字的积累,形成了一项巨大的债务负担,其数额高达GDP的80%。西班牙的另一个危机源自破裂的房地产泡沫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财务上的压力。与美国的情况相类似,在21世纪早些时候,西班牙曾享受过房地产业的繁荣。尽管西班牙在后来避免了次贷危机,但其银行业却依然随意地甚至是过分随意地向外提供贷款,从而引起房地产价格出现不可持续的暴涨,进而推动更为积极的购买和更为疯狂的借贷。由此产生的泡沫最终自行破裂,而全球衰退则加快了这个过程;而这又引发了第二次银行业危机。
以上这两个危机的相互结合,使西班牙所承受的金融负担远远超过了它自身所能应付的程度。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前,在2006年,西班牙的失业率还只有85%,为欧盟平均水平,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班牙的失业率就达到243%,高居欧盟之首,更糟糕的是,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了515%。
(五)意大利
意大利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5734万。意大利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它是欧元区内仅次于德国、法国的第三大经济体,还是欧盟前身欧共体和欧元的发起国,其GDP占欧元区的17%,比希腊所占25%的份额要高出近6倍之多;其国债余额在2011年10月时高达19万亿欧元,也比同期希腊债务余额3600亿欧元要高出4倍多,占欧元区债务总额的23%,而且意大利的债务率也高达120%,超过了欧元区警戒线60%的一倍。
意大利的经济长期处于“高债务、低增长”状态:一方面,是近十年来意大利经济增长疲软,其增速低于欧元区同期平均水平,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使其GDP在2008、2009年连续出现萎缩;另一方面,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却居高不下,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维持本国高昂的公共开支和沉重的福利体系,意大利只能大量举债度日,这就为意大利的主权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2011年11月,由于以意大利自由人民党的贝卢斯科尼为总理的政府在危机面前患得患失、无关痛痒的态度,惹怒了意大利民众,也惹怒了贝氏自己的忠实追随者,自由人民党内几名议员的倒戈使执政党在议会中失去多数,迫使贝卢斯科尼黯然下台。由意大利国内各主要政治力量共同推举的无党派人士蒙蒂出任技术型过渡政府总理后,迅速出台了一项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法案,希望以此重振市场信心,缓解意大利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意大利许多专家和民众也较普遍地认为,意大利虽然公共债务数额庞大,但是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不可能在债务中轻易倒下。一是因为意大利的家庭和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二是因为意大利经济增长虽慢,质量却有保证,它并未通过吹大泡沫经济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它的制造业出口在欧元区内仅次于德国、排名第二,是意大利经济的重要支柱;三是因为意大利在时尚、设计等行业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旅游业也为意大利带来可观收入。据此,意大利民众有信心摆脱危机。
(六)塞浦路斯
2012年6月25日,塞浦路斯政府宣布:已经要求欧元区伙伴国提供援助。从而使塞浦路斯成为继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欧元区17个成员国中第5个正式要求欧元区提供帮助的国家。
塞浦路斯共和国位于地中海中部,扼亚、欧、非洲海上交通要冲,面积9251平方公里,为地中海第三大岛,人口864万。该国经济规模在欧元区中排倒数第三,仅高于马耳他和爱沙尼亚,其GDP为173亿欧元,占欧元区GDP的02%。
塞浦路斯政府说,这次危机是沉重打击了塞浦路斯各家银行的希腊债务减记,迫使塞浦路斯寻求帮助的。而要求援助的目的则是:控制塞浦路斯经济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因与希腊经济联系广泛而使其金融行业受到负面溢出影响所导致的风险。惠誉评级公司在下调塞浦路斯的主权评级至垃圾级时也说,这主要是因为塞浦路斯最大的3家银行塞浦路斯银行、希腊银行和塞浦路斯大众银行与希腊公司和家庭联系广泛。所以,塞浦路斯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被希腊危机所拖累。
但是,塞浦路斯这个南欧小国的金融救助协议却搅起了大风浪,引发了全球市场动荡:2013年3月16日,塞浦路斯政府与欧元集团达成了一份救助协议,欧元集团向塞浦路斯提供100亿欧元(约合130亿美元)援助,但前提是塞浦路斯银行储户要根据存款数额支付一次性税收:10万欧元以上存款的税率为99%,10万欧元以下存款的税率为675%。就是说,这个方案要求向塞浦路斯银行存款人强行征税58亿欧元。在接受欧元集团援助的国家中,塞浦路斯是第一个被强迫要求储户接受损失的国家。这一史无前例的做法无疑将对金融市场信心造成重大打击,引发资金外逃。所以,消息一出,当即引发当地居民前往银行挤兑,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恐慌情绪迅速蔓延。2013年3月20日,塞浦路斯议会就此救助协议进行表决时,以压倒性的多数票否决了对银行存款征税的计划,从而使欧元集团救助欧元区债务危机最新受害者的努力陷入混乱。
3月21日,因为金融危机而陷入瘫痪的塞浦路斯提出了一个包括设立“团结基金”在内的B方案,以更好地保护小储户的利益,并避免该国走上破产的命运。3月25日,为避免塞浦路斯的银行体系崩溃,欧盟领导官员就紧急救援塞浦路斯的协议达成一致。根据这份协议,塞浦路斯将在5月初收到第一笔价值100亿欧元的紧急救援资金,塞浦路斯为这笔救助款每年支付25%的利息,救助期为22年,并将大幅精简塞浦路斯规模过大的银行业,因来自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巨额存款令其变得臃肿不堪,它比该国的经济总量高出8倍;还将逐步缩小塞浦路斯最大银行之一的大众银行的规模,由塞浦路斯银行承担大众银行一部分以紧急流动性形式存在的债务;协议放弃了极具争议的向银行存款征税的主张,但储户和债券持有人仍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失:在塞浦路斯银行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大储户,这部分存款将被冻结并被用于解决债务,最多将损失六成,塞浦路斯政府计划修订法律,以安抚受损300万欧元以上的外国储户,该国护照相当于欧盟护照;而低于10万欧元的存款,不论其持有人的国籍和储蓄银行,都会得到欧盟法律的充分保护,但政府要对其加以控制,以防资本外逃:储户被禁止一日内取款超过300欧元;向国外汇款超过5000欧元者,须经银行监管机构的同意,汇款超过20万欧元者则须经塞浦路斯央行批准;同时,禁止支票兑现,并规定出境携带现金数不得超过1000欧元。这个协议还规定它可以被立即执行而无需塞浦路斯议会再次投票表决。
欧元区的这些主权债务危机不仅爆发了和蔓延着,而且还在不断攀升着。如果把2010年欧元区国家债务占GDP比率,拿来和欧盟统计局在2013年7月22日发布的数据进行一下对比,可以明确地看到这种攀升趋势:
欧元区的债务率,由840%升至922%;
希腊的债务率,由1249%升至1605%。而且它的债务在2012年3月已经被免去了1070亿欧元,并先后从两个国际援助计划中获得2400亿欧元的援助;
爱尔兰的债务率,由829%升至1251%;
葡萄牙的债务率由846%升至1272%;
意大利的债务率由1167%升至1303%;
法国外贸银行的经济研究总监菲利普·韦希特尔认为,欧元区的这种艰难形势一时将难以扭转,因为“在这种公共债务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萎缩”。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祸延全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蔓延和不断攀升,所影响到的,不仅是这些国家本身的财务,而且涉及整个欧洲:
而首当其冲的,是欧洲的经济发展有可能导致停滞、衰退。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11年10月3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网站发文指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说明欧元前景黯淡,紧缩潮席卷欧洲,这可能无法挽回地破坏欧洲脆弱的经济复苏。他说:令人担心的是紧缩潮席卷欧洲,甚至冲击美国本土,这么多国家仓促削减开支,全球总需求将会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将减慢,甚至导致二次衰退。他强调指出:“之前可能是美国引发了全球衰退,但欧洲现在在做类似的反应”。据发表在2011年8月22日德国《世界报》的文章《优势地位岌岌可危》报道,该报对17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结论表明,主权债务危机正成为整个西方制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难题。政界若无法迅速控制危机,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便将停滞多年,并因而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国家后面。欧元区甚至可能分崩离析。
2011年6月17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的文章《为何希腊的骚乱预示着欧洲自己的“阿拉伯之春”的到来》,则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社会影响提出了警告。文章指出,震撼希腊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以年轻人为首的抗议活动,同阿拉伯之春“有点相似”:地中海南北两岸愤怒的年轻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看法,即现有社会结构和对其负责的领导人无法让人民的愿望得到实现。对于许多年轻的欧洲人来说,通过遵守这种体系的各项规则往前走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结果,存在这样一种与日俱增的风险:本周希腊愤怒的人群走上街头的情景将在欧洲不断重演,而且程度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所有欧洲年轻人正在经历一种紧张情绪:他们谴责一个他们无法找到立足之地的社会,极度蔑视这个社会的所有制度。他们作出的反应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模式。他们感受到他们国家的制度已经使他们变成牺牲品。由于经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年轻的欧洲人认为,现在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时候了。2011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比利时出席欧元区领导人会议时曾表示,“欧洲得以享有50年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如果欧元区垮了,整个欧洲也会垮掉,而这一结果是你我所不能承受的”。英国历史学家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认为,默克尔此番言论绝非言过其实,欧洲债务危机如同一个巨大漩涡,已将各国缠绕在一起,此外渐露势头的无政府主义、衰退的经济、民众不断丧失信心等迹象,都预示着祸事的到来。一旦解决欧债危机失败,欧洲大陆将在2018年陷入一片混乱,再次出现战争屠戮的场面。
2011年11月14日的俄罗斯《独立报》则发表《欧洲文明的危机》一文认为,欧洲文明的极为严重的危机征兆已经显现:一是长达500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正在日渐瓦解。两次世界大战耗尽了欧洲的力量,多次的血腥冲突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欧洲文明的繁荣在登峰造极之后,经历着衰亡的危机。二是人口问题这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老态龙钟的欧洲头顶上。本土居民锐减:在1900年,世界上21%的人生活在欧洲,2050年,生活在欧洲的人口将只占世界人口的56%,到2100年,这个比例将进一步降至4%。为维持活力,欧洲人必须雇用外国劳动力,而且会雇得越来越多,这必然会引发族群冲突。三是在建立工业文明之后,为了让自然服务于人类而需要科学,但技术能力的增长快于世界对它的认识,物质方面的进化超过了精神的发展,结果就导致社会道德基础的沉沦和瓦解;西方文明全面危机的另一个方面是银行和大公司的贪婪而引发的金融经济问题,使整个国家入不敷出,而能源和矿产的日益匮乏则加剧了这一进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在2011年10月30日德国的《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文章指出,在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中,西方的优势地位正在走向终结。他说,债务危机迟早会发生,因为这些国家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再也负担不起它们的福利体系。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涉及欧洲,而且祸延全球。
在这方面,它首先击倒了美国金融巨头——美国知名期货经纪商MFGlobal(曼氏金融全球公司)。这是一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期货经纪商,由于投资欧债失败,2012年10月31日在美国纽约南区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而按资产规模计算,这也是美国第五大金融机构破产案。人们认为,如果说希腊债务危机是欧债危机的第一道裂缝的话,那么,美国的曼氏金融破产,则是欧债炒家的第一滴血。
曼氏金融全球公司,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衍生品及期货经纪商之一,在全球超过70家期货和商品交易所拥有会员资格,同时它是美国政府指定的22家美国国债“一级经销商”之一。2010年该公司增加了风险投资规模,并用自有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其中就包括大举投资欧洲主权债券。据披露,曼氏金融全球共拥有63亿美元的各种欧洲主权债券。然而,在第二财季里,公司就亏损191亿美元,创历史记录。穆迪、惠誉等评级公司鉴于曼氏有这一巨大的欧债风险敞口,就相继将其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这就导致曼氏股价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暴跌67%,市值缩水2/3,许多客户纷纷撤资并注销账户。2011年10月31日晨,纽约联邦储蓄银行宣布暂停与曼氏的业务往来,在美国股市开盘后,曼氏正式提出申请破产保护。需要指出的是,拿曼氏与三年前的雷曼相比,两者都采取激进操作策略并最终自食其果,不同的是,破产时雷曼的杠杆率超过了30倍,即自己有1美元的资本,却做了30美元的投资,这样,在成功或失败时,其盈利或损失都将放大30倍;在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普遍大幅降低了杠杆率至10倍左右,并剥离自营交易,以降低金融风险;但曼氏此次倒闭时的杠杆率却反其道而行之,竟高达40倍。
然而,曼氏的破产,还只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洲之外国家的一个个例。更重大得多的是它对美国、新兴经济体、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因为欧元区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处于信用危机,将导致世界资金流向发生变化,影响不仅局限于危机源头欧洲本身,还将波及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目前,它已经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并加剧了银行系统的资产劣化和实体经济的恶化。一系列的国债危机使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遗症再度恶化。据德意志银行测算,世界主要国家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约77%,到2010年就发展到超过100%。美欧经济的停滞必将给新兴国家带来影响,首当其冲的一个影响是,欧洲的银行开始出现从新兴国家撤走资金的动向;另一个影响是,发达国家内需下降,新兴国家出口将减少。这种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出结论认为,发生在欧洲的这场债务危机可能会重创全球经济增长,甚至会使衰退在不均衡复苏之势加强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许多经济学家担心“双底衰退”可能会从欧洲开始,这将成为从2008年开始的这场全球金融和经济混乱的第二个丑陋篇章。现在同那时一样,一切的相互关联性令人震惊:希腊的债务危机和德国数周的犹豫不决,影响到了石油和黄金等大宗商品,并且随着需求和信心的锐减,全球股市也受到重创,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到了从韩国到加利福尼亚的普通人的养老金储蓄。欧洲经济滞后,未必足以让整个世界经济重返衰退,但是一个无法稳定货币和资本市场的欧洲经济,却肯定会使全球经济重陷赤字深渊。例如,在我国,由于欧元区情况较差的经济体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幅下滑40%,使我国对欧洲的出口额2012年7月与2011年7月相比,萎缩了16%。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基本成因
那么,这种不断蔓延而又祸延世界的主权债务危机,在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各大洲之首的欧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福利的过度化。在二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政权力图通过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使工人阶级贫困状况趋于“分散化”,防止和控制许多劳动者因无法生活下去而酿成社会动乱,就把他们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实施的总的来说还范围狭窄、项目不多、未成体系的社会福利措施,发展成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应当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以后,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上获得较大的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广泛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而这种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以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流行起来,主要借助于两个方面的支撑:思想精神方面的支撑,就是强调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而经济物质方面的支撑,则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长达20多年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停滞膨胀的新阶段,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也陷入了种种危机之中:一是社会福利开支的绝对数及其在财政支出和在GDP中所占比例都迅速增长的经济方面的危机;二是被称作“将导致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甚至福利政策瓦解的特大挑战”的、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危机;三是由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所引发的种种危机;四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等新的历史条件不相适应而酿成的危机。
这次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欧洲国家还在因袭着早就处在种种危机之中的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欧洲人口占世界9%,GDP占全球25%,而福利开支却占世界50%。应该说,她的这一段话在某个方面勾勒出了欧洲国家搞福利搞过了度的情况。
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曾经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所以被称为“社会稳定器”。但在另一方面,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又反复证明,过度的福利化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一是高福利片面强调提高劳动者保障水平,结果加重了企业的税费负担,影响它们参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导致一些欧洲国家把实业转移到别处去,导致欧洲国家的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乏力。二是高福利导致高债务。以希腊为例,在2001-2010年间,它的社会福利年均增速为94%,而经济的年均增速却只有56%,要维持这样的高福利,除举债之外,别无它途。所以,这十年来希腊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一直在90%上居高不下,其中有8年还超过了100%。三是高福利还使许多欧洲人由创新进取、勇于开拓变得贪图享受、工作倦怠。目前欧洲20-64岁人口的就业率仅为64%。面对着艰难的经济形势,习惯于舒适生活的欧洲人更难以团结起来共克时艰。
2011年11月9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欧洲的福利制度遭报应》的社论指出:“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法国,国家福利制度都碰壁了。欧洲大陆的一届届政府,不管是右翼还是左翼,都用高税收和高债务支撑着慷慨的福利制度。但它们的经济却没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增长,去年钱开始用光了。报应的时候到了。欧洲陷入了因政府挥霍、自负和效率低下而造成的债务恶性上涨的局面。这是福利国家的危机”,“任何严肃的改革都会引起街头抗议。福利国家的一个令人不快的副产品就是它创造的强大的利益群体,人们会为维护自己的免费午餐战斗到最后时刻,而不顾这会让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也有一些关于福利制度并不是福利国家危机根源的声音,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尔·克鲁格曼在2012年2月26日《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瑞典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任何富裕国家都要快,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慷慨的福利国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经济危机严重的国家,其福利机构的支出并不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欧洲危机的症结真相隐藏在货币流通领域:欧洲实行统一货币,但并不让金融机构采取措施让该货币发挥作用,使得金本位的缺陷强势再现,它导致了历史上的大萧条并延长了其波及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赵力涛发表文章指出,在主流话语体系中,福利制度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社会再分配局限性增大是福利国家危机的主要原因;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政府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并不是福利支出水平最高的国家等等。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但它们又都无法否定福利过度是形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基本原因。
形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第二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是产业的空心化。在现代社会中,工业中的制造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支撑主权国家经济运行和增长的基础。从历史上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达”,首先是因为其工业制造业发达。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投资下降,利润率长期持续下降,实际工资增长缓慢、失业增加等现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经济体中制造业部门长期萎缩、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现代服务业则在产值和就业方面占有越来越大比重。
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这种“去工业化”过程,说成是产业结构经由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过程,然而,工业制造业毕竟仍是支撑服务业和其他非实体经济部门的物质基础,事情正如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提出的质疑:“毕竟,服务业本身就涉及大量制造。如果说产业工人已让位于银行职员和招待员,那么所有的柜台、办公桌、酒吧、电脑和自动取款机又从何而来呢?”工业制造业长期萎缩,或者说“去工业化”了,这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就不能支撑整个国家的运行,就必然要发生危机,必定只能通过债务或融资的方式去支撑和维持这种债务经济的运行,这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正是这样说明问题的。在欧洲,有许多国家有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当前除德国等少数国家之外,其他许多国家大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它们把近代以来主要的财富创造源泉让给世界其他地方,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失业率上升、财政收入减少,为此而不得不借钱度日,由此形成庞大的国家债务,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削减政府开支,减少社会福利支出。
那么,那些已经“去工业化”的欧洲国家能不能通过“再工业化”,重新创造制造业的优势呢?应该说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地区一些国家的“去工业化”,是由跨国公司按照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配置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欧洲的土地和人力的成本都比较高,传统制造业在欧洲已无利可图,这就使得从欧洲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很难再转移回欧洲。
形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是欧元区结构上的缺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匹配。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曾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是欧元区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欧元区国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的约束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一方面将货币政策行使权收归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实行了欧元区内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在另一方面,却并没有建立欧洲财政部,而是让各成员国仍然牢牢地掌握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决策权,实行各自的财政政策。奥特马尔·伊辛也曾认为,“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就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而绍罗什则引用欧元设计师之一、德国智囊辛恩的比喻,说这种设计是“车拉马”,而不是“马拉车”。就是说,它让相互独立而且相互竞争的各主权国家去使用无锚的超主权货币,而这些国家在制定国内政策时,却往往专注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不与他国相协调;一旦受到冲击,或则碍于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自己无权实行货币贬值、以推动商品出口,或则不负责任地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而欧洲中央银行却形同虚设、无能为力。例如,在这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爱尔兰的共和党政府就用大规模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复苏,但其实体经济却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复苏,它的赤字增幅高于其经济增幅,为主权债务危机在后来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欧盟国家在统一货币之前,在1997年就签订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政府的债务不得超过本国GDP的60%。然而,由于各成员国实行独立的财政赤字,特别在陷入金融危机和财政衰退以后,各成员国千方百计地投入资金,缓解金融危机和刺激本国经济,结果导致各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增加,在欧洲27国中,现已有20个国家双超,欧元区16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普遍严重超标。
四、欧盟、欧元区国家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举措
欧盟、欧元区国家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最主要举措,便是以受援国实行财政紧缩为条件,对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提供一定的援助贷款。例如,在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后,欧元区峰会在2010年5月通过方案,决定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后来被称为第一轮援助贷款),同时规定在支付贷款之前,希腊需要进一步采取紧缩财政措施和出售国有资产,以减少财政赤字和债务。后来对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等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财政援助,也大抵采用这种模式。在实际上,不仅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创而接受欧元区援助的国家被要求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就是像德国、荷兰以及欧元区之外的英国等国家也都采取了紧缩政策。欧洲这样广泛地推行财政紧缩政策,是根据货币主义经济学所谓“唯有确保预算得到控制,才可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的信条。在实践中,紧缩财政政策又确实具有削减过度消费和浪费性开支、缓解经济压力等优点,还是保持收支平衡、实现金融市场复苏的先决条件,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些债台高筑的国家来说,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但由于紧缩财政措施,涉及到要削减工资、退休金,裁员和解雇职工,延长退休年龄,乃至削减教育经费、劳动保障经费和社会保险支出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就必定遭到群众的愤怒反抗。社会学家戴维·施图克勒说:“金融危机危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激进地削减社会保障开支要危险得多”。自2007年危机爆发以来,像希腊或意大利这样一些国家的自杀率急剧上升。据路透社报道,在2010年以来的两年里,希腊的自杀人数增加了40%。
实际上,欧元区每一次以受援国紧缩财政开支为前提条件的救助计划,都激起了受援国群众的示威抗议,除希腊之外,其他几个受援国也都如此。例如,在意大利,自杀案例也在大幅增加,据《纽约时报》报道,在2005至2010年间,由于经济原因而自杀的人数每年增加52%,而对意大利人来说,真正的危机是在2011年才开始的。再如,2010年10月27日,在欧盟国家财政部长行将签署一项以爱尔兰政府实施强有力的财政紧缩政策为前提,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贷款的方案的前一天,大约5万爱尔兰人走上首都都柏林街头,抗议政府为得到国际援助而大幅削减财政赤字的计划。又如,鉴于希腊的失业率已接近25%,是欧元区17国中最高的,25岁以下的西班牙人有一半没有工作,而政府为减少国家债务,还要大幅削减开支,这势必加深家庭的财务困境,因此,西班牙民众在2011年5月15日曾掀起过自称为“愤怒者”的反对紧缩的抗议运动,这一抗议运动曾激发了全球抗议经济不公的民间活动,其中不仅有西班牙80个城市和小镇的游行示威,还激发了英国的类似抗议,更催生了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起反对紧缩政策、反对贫富差距扩大。2012年5月12日,鉴于这个运动即将满一周年,而多国经济未见好转,西班牙的失业状态更达18年来最高水平,仅2012年初以来,又有37万人失去工作,全国找工作的人多达550万人,因此,10多万对经济前景和政府处理国际金融危机的方式感到不满的人,又在各地举行示威活动,纪念“愤怒者”抗议运动一周年。
用紧缩受援国的财政开支作为前提去获取救助,这一拯救欧洲主权债务国家的方案,还在2011年一年中,在五个受援国中引发了提前更换总理的“政治地震”:第一个国家是爱尔兰。2011年2月,爱尔兰总理赖恩·考恩为使议会批准欧盟27国财长向爱尔兰提供金融援助的附加条件,即整顿银行系统、到2015年将政府赤字削减至相当于GDP的3%以下等等条件,他宣布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导致执政党和总理更迭。
第二个国家是葡萄牙。2011年3月23日,葡萄牙议会在讨论两周前由政府递交、旨在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降至2%,避免寻求外界援助的财政紧缩方案时,投票否决。反对派代表说,政府的这个方案“做得过火”,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扩大先前提出的削减福利范围、提高公共交通费用等举措将损害社会“最脆弱阶层”利益,为此要阻止政府“走上这条错误、没有出路的道路”;政府总理若泽·苏格拉底则说:“政府先前竭尽全力,避免寻求外界援助”,“议会否决财政紧缩方案推升葡萄牙寻求外界援助的可能性,而若被迫接受外界援助,将面临更苛刻条件”,但“反对派剥夺了政府继续治理国家的能力”,因此他当天向总统卡瓦利·席尔瓦递交辞呈,随后宣布辞职。
第三个国家是希腊。2011年10月下旬,在欧洲理事暨欧元区首脑峰会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一揽子协议,同意减少希腊50%的债务,并增加欧洲救助希腊的资金后,10月31日,希腊政府突然宣布要在12月4日对欧盟的这个新援助计划举行全民公决,因为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担心作为这一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以增税、减薪、裁员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措施,仍然无法获得国内的普遍认同。希腊要公投这一决定的宣布,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更引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法、德两国领导人的震怒,法国总理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是要主权,还是“要欧元”的大问题,希腊人必须尽快作出决定,法国总统、德国总理也用最后通牒式的语言向希腊喊话,各方并决定在公投前暂停向希腊放款。经过这番政治角力后,帕潘德里欧屈从于欧洲的强大政治压力和内阁中反对派的压力,在11月3日被迫放弃“全民公投”计划,同意辞职并为拟议中的联合政府让路,11月10日,希腊总统办公室宣布任命欧洲央行前副行长帕帕季莫斯为希腊新任总理。
第四个国家是意大利。2011年11月,意大利面临无法偿还两万亿欧元债务的前景,其10年期债券的利率达到6.63%,接近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被迫接受救援时7%的水平,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在其领导的中右联盟失去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首都罗马在11月5日又爆发万人示威要求他辞职。由于意大利是欧元区中仅次于德国和法国的第三大经济体,一旦经济状况陷入“希腊式危机”,势必影响欧元区的稳定,欧盟领导人认为必须建立“防火墙”,以防意大利陷入困境后波及欧元区其他国家。这个防火墙就是建立一个能够暂时平息市场的信任危机的过渡政府。因此,贝卢斯科尼的动向备受关注。11月8日,贝氏先是在一项公共财政议案的表决时侥幸险胜,并与民众“约定”:他决定于议会通过欧洲联盟所要求的经济改革方案后辞职;11月12日,在意大利众议院通过旨在稳定国内财政状况的紧缩法案以后宣布辞职,为成立过渡政府铺平道路。
第五个国家是西班牙。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让西班牙“改朝换代”:2011年11月20日,西班牙在发生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提前4个月举行的大选中,执政的工人社会党惨败,首相萨帕特罗下台;西班牙最大的在野党人民党获胜后,马里亚诺·拉霍伊出任首相。
尽管欧盟那些主张通过财政紧缩举措去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领导人,再三重申“欧洲各国不能通过借债来摆脱债务危机,通过削减赤字走出危机是唯一有希望的途径”,但由实施财政紧缩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动荡,却在威胁着要葬送欧洲的紧缩计划。2012年4月23日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发表一篇题为《政治动荡和选民愤怒重击欧元区》的文章指出:“政治动荡、经济形势恶化和民众日益加剧的愤怒情绪可能会葬送欧洲统一的紧缩计划。在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重压之下,希腊和欧元区其他边缘经济体已经遭受了内部矛盾、长期萧条和社会动荡的一连串打击。但如今危机蔓延到了欧洲情况相对较好的国家,这可能会破坏德国牵头的计划,而该计划旨在遏制金融危机的加深并为长期改革争取时间。”
用紧缩财政开支的措施去化解欧洲债务危机,不仅在实践中导致民众愤怒、社会震荡、政坛地震,而且在理论上也一再遭到诟病和抨击。这里且举数例:一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360名经济学家致信英国《泰晤士报》,抨击撒切尔夫人削减财政开支之后,2010年6月1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信奉凯恩斯主义的100名经济学家又在意大利《太阳报》上联名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警告说欧盟在南欧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可能导致该地区经济急剧下滑,甚至可能导致欧洲货币联盟瓦解。这些经济学家表示,意大利和欧洲“牺牲的政治学”可能最终使危机恶化,导致失业和企业破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且可能会在某个时候迫使一些国家离开货币联盟。这封信强调指出:“最基本的一点是,当前货币联盟的不稳定不仅仅是做假账和支出过度所致。实际上,它根源于全球经济危机和欧元区内部不平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封信谴责欧盟当局和主要国家政府与现代经济学思想格格不入。
二是2011年11月28日德国《商报》发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在接受其专访时的谈话说:“削减预算和债务可能导致新一轮与社会动荡相伴的全球经济衰退。人们会失去信心。鉴于税收不断增加和国家开支不断减少,人们会预期今后几年日子将越来越艰难。因此他们会减少消费,从而制约经济增长,欧洲正面临经济明显走弱—如果不是经济衰退的话。”
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2012年4月16日和7月1日先后在《纽约时报》及其网站上发表文章批评经济紧缩政策。在前一篇题为《欧洲的经济自杀》的文章中,他以西班牙为例,批评欧洲领导人的政策把不景气的经济进一步推向萧条的深渊。他指出,西班牙在财政上算不上挥霍无度,不幸的是,从德国银行流向西班牙银行的巨额贷款造成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所以,西班牙的财政问题是经济萧条的结果而非原因。但柏林和法兰克福对此开出的药方却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紧缩力度,文章认为“这简直是疯了”,因为这些计划将把不景气的经济体进一步推入萧条的深渊,而紧缩计划甚至没有发挥降低借贷成本的作用。结论是:如果欧洲领导人真的想要拯救欧元,他们应寻找另一条道路,这就是需要更多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后一篇题为《希腊是牺牲品》的文章中,克鲁格曼以希腊为例指出,希腊的确腐败丛生,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政府也习惯于寅吃卯粮,劳动生产率低下,比欧盟平均水平低了25%。但希腊人并不懒惰,其福利体系也并未失去控制,希腊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要大大低于瑞典和德国。希腊的麻烦应归咎于欧元。在15年前,希腊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并没有高到灾难性的地步,它可以通过出口、旅游和海运等赚到的钱去支付进口的费用。但在加入欧元区以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经济蓬勃发展,通胀上升,希腊变得日益缺乏竞争力。随后,泡沫破裂了,整个欧元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变得一目了然。为什么同样有债务的美元区还多多少少能正常运转而没有遇到欧洲这样严重的区域性危机?那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其行动实际上为陷入困境的州自动提供欧洲国家所根本无法企及的紧急援助。可是欧洲官员们却认为他们可以在缺乏一个单一政府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货币制度,并坚持认为欧元的所有问题都是那些南欧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的,坚称只要人们愿意承受更多的苦难,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然而,克鲁格曼却认为,可能挽救欧元的唯一方法是,德国人和欧洲央行能够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需要改变行为的一方:需要增加支出,接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不这样做,希腊基本上会作为别人傲慢行为的牺牲品而载入史册。
四是美国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则指出,欧洲领导人应对欧元区危机的反应并没有达到问题的高度,他们事实上加剧了问题而不是对此作出改善。他说,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采取的紧缩疗法只会加重债务负担,加速经济衰退。在欧盟层面上,强调严格的财政政策正在遏制经济的增长。与此相反,他主张增税,以便让各国增加开支,由此获得多方效应。他还认为,主权债务危机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放松管制,因此,对全球金融结构进行反思无疑是解决长期危机的必要条件。
但也有意见认为对于负债累累的受援国来说,为摆脱主权债务危机,实行紧缩财政措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美国盖茨堡学院的罗伯特·波尔教授就认为,尽管财政紧缩政策有可能引发诸多问题的负面影响,但也不能忽略其优点,即削减过度消费和浪费性开支。从长远来看,为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紧缩政策无疑是金融市场复苏的先决条件。与之相反,扭转紧缩则会给经济发展困难的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埃里克斯·谭教授也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紧缩政策的优点是保持国民账户的收入和支出平衡。在平衡账户下,一个国家的确可以更好地处理财政状况。
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化,经济紧缩政策带来与日俱增的经济、政治动荡,这些又推动着欧盟、欧元区的领导人去探索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拯救欧元的其他措施。例如,在2011年10月25日,为防止危机蔓延,他们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就达成了一揽子救助协议,一是决定在2012年6月底以前,把欧洲各主要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到9%,增加银行资本1060亿欧元,以筑成阻止银行破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二是把欧洲金融稳定工具融资的规模由4000亿欧元扩大到10000亿欧元,以便为债务严重的国家提供贷款援助或担保;三是欧洲银行业将银行及其他私营部门持有的希腊国债进行对半减记,以使欧洲银行损失1000亿欧元为代价,换得使希腊的债务率从目前的162%降至2020年的120%;四是给予希腊1000亿欧元的新官方贷款。
2011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实施稳定债券可行性报告》,提出为阻止欧洲债务危机恶化而发行欧元区“稳定债券”的方案。即:让欧元区各成员国停止发行本国债券,而由欧盟成立统一的债券发行机构所统一发行的欧元区“稳定债券”来取而代之;方案规定将根据各国的需求分配资金,并由欧元区各成员共同对债券进行担保和承担责任。这个方案一出台就遭到经济情况较好的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的抵制。因为“稳定债券”实际上是由债务风险较小、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拿自己的信誉去作担保,一旦债务危机得不到控制,它们就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在其讲演中指出:“这只会鼓励负债国家延续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她提出了改革的相反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欧盟的结构,但这并不是要去欧洲化,而是要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以此确保欧元的未来”,而“要建立这种政治联盟,就必须对欧盟条约做出相应修改,包括对违反财政纪律的国家建立‘严厉且自动化的惩治机制,促使它们共同为欧盟承担责任。”
2011年12月9日,在法国、德国两国总理的积极推动下,欧盟23个成员国(欧元区17个成员国以及6个未加入欧元区的欧盟国家)同意缔造政府间条约,在欧元区建设财政联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从欧盟层面对成员国加强财政监管。这个新的“财政条约”的内容:一是各成员国要努力实现预算平衡或盈余,每年的结构赤字不超过GDP的05%,而且这一条规定,必须写入各国的宪法当中;二是对违规成员国进行“自动惩罚”。就是说,如果财政赤字超过欧盟规定的3%,公共债务超过GDP的60%,可直接对违规成员国采取惩罚措施,除非有有效多数的成员国提出反对;三是由欧盟委员会以及欧洲法院对各国进行监管,并且争取从2012年起就开始执行。到2012年最后同意签署财政条约的,有欧盟27个成员国中除英国以外的26国。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频繁出台应对措施,从推出“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到出台银行业资本重组计划,从重债国的贷款救助到督促重债国紧缩财政,……虽然这些措施对危机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因根治危机的机制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对应于货币一体化的财政一体化进展缓慢,因而市场的信心始终难以恢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项关键性政策的出台,使欧洲没有因为政治经济基础的日益恶化而跌落悬崖:一项政策是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为应对2011年中期笼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市场恐慌,果断地宣布:为应对恐慌,欧洲央行将无限量地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短期债券,只要这两个国家参与欧洲稳定机制经济调整计划;另一项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改变了她早先拒绝为希腊提供第三次救助的态度,坚称欧洲决心倾全力将希腊留在欧元区内。与此同时,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欧盟大多数成员国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欧盟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逐步走出债务危机,踏上复苏的坦途。所以,对于欧盟这次签署新的财政条约,国际上大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认为这是欧盟为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而进行深层次改革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它拉开了欧盟机制改革的序幕,标志着欧洲通过深化一体化去解决债务危机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然,签署了这个条约,并不意味着欧债危机就此结束了,在克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方面,欧盟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它坚持在一体化的框架内应对危机,又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一体化,那么,解决危机的前景就是光明在望的。
欧洲经济总体在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而且还没有恢复到2008年美国雷曼破产前的颠峰水平,特别是希腊经济基本崩溃,经济产出自2009年累积减少了20%;而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经济也出现了1%-3%的萎缩。然而,正当人们怀疑欧洲经济衰退将继续深化、欧洲政治环境也将继续恶化,从而可能导致欧元危机再次加剧时,却传来了欧元区在2013年第二季度走出历史上最长衰退期的消息:2013年8月14日,据欧盟统计局称,由于德国经济在2013年第二季度增长了07%,法国增长了05%,欧元区经济出人意料地增长了03%,终于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衰退,而且这是欧元区在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陷入衰退以来首次实现的季度增长。自从1999年欧元区诞生以来,这次长达6个季度的衰退是最长的。2012年,欧元区国家的平均财政赤字缩减至GDP的37%,其中,希腊2012年的财政赤字为其GDP的9%,比2011年下降了05%。而在2013年10月初,希腊公布的一份预算草案还预示,希腊将于2014年摆脱衰退,而在2013年,该国预算可能将出现十多年来的第一次盈余——314亿欧元的盈余,而2014年的基本预算盈余将相当于国民产出的16%。除此之外,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也在连续九个季度的经济持续下滑后,在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了01%,从而结束了衰退。现在,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三个曾深陷危机的国家,都已经恢复了“自我造血”功能,爱尔兰、西班牙相继宣布将退出救助计划;希腊也因在实行经济改革计划后取得了一些成效而被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上调了信用评级。当然,这些数据还不能成为宣布欧债危机已经结束的根据,因为欧债危机的资金缺口还高达14万亿欧元,25岁以下青年的失业率在西班牙和希腊还超过50%,即使在2013年第二季度德、法两国推动欧元区走出历史上最长衰退期时,欧元区危机国家的经济除葡萄牙之外,意大利和西班牙仍分别萎缩了02%和01%,但无论如何,以上信息说明欧元区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在经历严重衰退后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恢复增长。
但在另一方面,欧元区国家虽然在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保住了欧元、欧元区的继续存在,保住了它的覆盖范围,但原本存在于南、北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却更加彰显了:在经济上,南欧国家重振乏力,失业率继续高企;在经济和社会改革中,欧洲北方国家相对来说越走越快,而欧洲南方国家、特别是“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爱尔兰)则有沦为欧洲北方国家的“加工厂”、“劳动力源头”等“附庸”的危险。
[责任编辑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