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驱助力”,提高品德课课前调查实效性的研究

2014-04-01高观兴沈伟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效品德课

高观兴 沈伟丰

摘 要:学生课前资料搜集是品德课堂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资料搜集,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接触社会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关注和研究品德课前调查搜集的策略,是对品德教学有效的客观保障。“四驱助力”,实现了品德课前准备的意义。

关键词:品德课;搜集;实效

在很多时候,学生搜集的积极性不高,资料很少;资料不作整理,只会照本宣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课前搜集能力,使课前搜集真正为教学服务?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寻找适合的策略。

一、为何搜——诱发内驱,提高主动性

儿童的学习动机源于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搜集动能是保障搜集质量的先决条件。

(一)制造悬念,以“问”设疑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热衷于探询未知的世界,因此教师可通过悬念的制造来激起学生探求真相之心,产生搜集的主观意愿。

例如,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前,利用这样的悬念:“有一项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到开工,经历了长长七十多年,牵动了从孙中山、毛泽东、到江泽民三位伟人的梦想,终于在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1994年底,这项工程终于开工了,到2008年10月,它的主体工程才完工。这项历经百年的工程就是三峡工程。”从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三代伟人都把它作为梦想,这个梦想为什么经历了七十多年才得以实施?进而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解决自己的疑惑。

这次搜集任务,就是通过设疑激起学生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提高了搜集效果。

(二)结合时事,以“事”引入

结合时事开展资料搜集,能让学生看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引发搜集兴趣。

例如,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结合中国国际动漫节在萧山举办,开展家乡一日游路线设计活动,搜集家乡风景名胜;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结合萧山杨梅节,了解萧山杨梅产区,进而搜集萧山还有什么特产,分别在哪儿,感受家乡物产丰富,了解家乡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特点;“限塑令”的实行,使超市不再提供免费袋,由此引出为什么要限塑,从而搜集白色污染危害资料,开展《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课前调查等。

这样能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搜集活动的课文是很多的。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用时事拉近调查与生活的距离,必然能增强搜集的动力。

(三)转换角色,以“扮”激趣

有一个“椰壳效应”,让孩子用碗和用椰壳吃饭,学生的吃饭热情是不一样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对活动进行优化改造——冠以有趣的身份,也许学生就做得津津有味了。

在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需要学生搜集有关破坏环境的文字或图片,运用“椰壳效应”,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几天有好多大自然的受害者向我诉苦呢,它们说自己受到了人类的伤害,它们中有树木、空气、河流、动物等,下星期,我们的环保小法庭要受理这些案件,你愿意做它们中谁的律师,为它申冤呢?律师受理案件可要搜集证据哦,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位律师搜集的证据最翔实,成为最优秀的律师!”

如此一来,学生都为自己的律师角色感到兴奋。那次课上,大家搜集的资料特别齐备,小律师们的申述特别活跃,以致课后开展校园环保宣传,他们都很乐意参加。

二、搜什么——明确要求,提高指向性

课堂要搜集哪些资料?学生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行动。教师如何布置搜集内容呢?在布置搜集内容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一)化繁为简

对小学生来说,搜集要求应明确,搜集内容不宜多,要避免笼统、模糊的大要求以及一次布置繁杂众多的要求。操作中,我们可以做到:

1.以小问题的形式安排搜集内容

问题的外延小,指向更加明确,学生更利于操作。例如,《走进新时代》一课,如果调查“为什么杜鲁门说:‘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的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这样笼统的大问题,无论是采访家人还是上网查找,恐怕都很难查找到合适的资料。而教学中,转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吃的、穿的、用的和现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带着这样的小问题去咨询家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了。

2.以表格的形式安排搜集内容

以一目了然的表格形式提示搜集内容,条目清楚,会让学生觉得搜集工作并不困难,自然愿意行动了。例如,三年级《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教学前,为使学生比较同一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的价格变化,我们设计了一张便于操作的表格(见下表):

我是小侦探

表格形式的资料搜集从几个项目设计使搜集的指向性更明确。

(二)化理性为感性

有很多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很理性,但小学生的总体特点却是对感性的材料更感兴趣,因此,在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不妨化理性为感性。

1.化抽象的说理为可感的实物

用具体可感的实物来显现,不妨让学生通过实物搜集的方式开展课前调查。例如,《我长大了》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搜集小衣服、围脖、裤子这类小时候用,现在因为长大已经不用了的东西时,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了。

2.寓抽象的说教为具体的故事

将抽象的说教转为具体可感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搜集中常用的方法。品德课中,像《诚信真可贵》《让我们同行》《园丁赞歌》的教学,都可以把道德概念通过搜集故事的形式进行可视化,用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最终达成明理的目的。

(三)化远为近

有些“距离存在”的课文,有时可以化远为近,通过真实可感的内容,获得对较远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1.拉近时间

一些课文的内容虽然距今较远,但现时依然留有丝丝缕缕的印迹,寻找这些印迹,能还原并走近历史。例如,在《城乡巨变》一课,由于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对早期的状况缺乏直观认识。然而,这些变化可以在老一辈人的记忆,在一些照片、影像,甚至遭淘汰的老物件里找到痕迹,于是,通过“问问长辈”“找找老物件”等形式搜集,进而从“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中走近过去,感受历史变化。

2.拉近空间

好多课文看上去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细想之却能在学生身边找到支撑。例如,《西部大开发》一课,虽是西部行动,但惠及的不仅是西部人民,东部的人同样享受到了开发成果,比如,喝的牛奶、吃的瓜果、穿的羊绒,甚至烧的天然气都源于西部。因此,调查就可以拉近空间,从这些身边事物入手。

有些课文的主材料与学生生活太远,但却有结合生活的可能。比如,《悲愤的吼声》,教材主体是南京大屠杀,但可以搜寻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罪证,于是开展《日本侵华在萧山》资料搜集,从老人的回忆里,从遗留的碉堡中,从爱国人士警示录上,历史得到了复活。

三、怎么搜——教给方法,增强操作性

如果说,“搜什么”是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向,那“怎么搜”则成了实打实的操作指导了。

(一)指明搜集途径

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指明搜集路径,明确“怎么搜集”,以减少挫折,顺利地获取材料,产生成功喜悦。

资料搜集的途径很多。有来源于家庭、学生生活、社会的资源,也有些资料离生活较远,就可以利用媒体开展调查。

(二)丰富搜集形式

品德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多样的活动所需的资料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访谈、调查、实景拍摄、观察记录、参观访问、角色体验等。

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长征资料,分设历史组、地理组、诗歌组、视频组、故事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背长征诗歌,讲长征故事,查长征路线,说长征原因,搜长征电影等形式。可供的形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搜集工作开展顺利,课堂汇报也很有声色。

(三)优化搜集过程

品德学科的课前搜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作业超市,将搜集工作进行项目分层,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提高学生的调查质量。

1.提供主题,个人自选

例如,《家乡特产知多少》的资料搜集中,根据区域特点,让孩子搜集不同的特产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特产进行选择,开展“我是××推销员”资料准备。这样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学生觉得搜集容易,资料来源丰富,活动效果明显。

2.项目分层,分工合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搜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好朋友之间成组,就近成组,不同才能的成组,便于活动。像三年级下册《话说社区》、四年级下册《这是我们的社区》、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知多少》等单元的资料搜集工作,都采取这种方式。

分层合作搜集资料,需要落实人员的分配,可以从组长、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使组员都能各司其职,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针对性,提高品德搜集实效。

四、搜后怎么处理——整理评价,确保成果性

有了材料,如果没有整理,不作取舍,课堂上往往出现“照本宣科”,一人读,众人听,说者茫茫,听者寥寥,这样就缺少对话、交流和体验。

(一)资料整理

1.理解重组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手中的资料,从内容上进行分类。

2.提供模板

小导游介绍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来到 ,瞧,这儿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

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时需要教师提供交流的模板,例如,布置《我来做个小导游》的任务时,课堂上以小导游的形式来介绍,就让学生按模板整理资料。

3.量化要求

搜集到的资料有必要进行量化。例如,文字资料的整理,从字数、时间进行规定。视频资料,每段不超过三分钟,图片展示控制在五张以内,表演在三分钟以内。限定了时间与数量,才会抓重点、找中心,交流才能防止无边际的漫谈。

(二)优化展示

1.形式多样

当前课前资料的搜集后交流采用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的形式进行,这是两种非常实用的展示方式。但只采用这两种方式,必然单调乏味。有必要采用小品、新闻播报等丰富形式进行尝试。

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中,学生分组搜集了红军长征资料;汇报中,历史组用文字资料介绍长征的背景;地理组用地图显示长征路线;诗歌组朗诵长征组诗,并制作小报;视频组播放了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录像;故事组讲述了长征中的感人事迹。整个汇报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学生被红军战士不怕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课堂效率明显。

2.提高参与

资料很多并不能都在课上交流,可选择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课后,把有关资料张贴在事先安排的空白板内,组织互相阅读、欣赏。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

(三)评价促行

每次搜集材料后,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励。

1.评价内容过程化

2011版新课标明确要求“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对学生搜集工作的评价轻结果而重过程,并以关注参与态度为主。其次才是对搜集方法是否得当,材料整理是否合理,汇报是否精彩作点评。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我们要一改过往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形式,应提倡多元化,每次搜集后,鼓励同伴互评、小组共评,甚至可以请家长、被采访者等参与、了解过程的人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打分数、画五角星、画学生喜欢的图案、写上教师激励性的评语,当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用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动作,都是对学生搜集工作的正面评价。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资料评价册,把每一次搜集评价保留起来,等期末的时候进行总评。

以上是在提高学生资料搜集能力方面所作的尝试,通过激发兴趣,明确内容和途径,教给方法,优化展示后,不仅学生的搜集能力明显提高,我们的课堂更因此而走向高效。可以说,搜集让学生获得了主动探究、自我感悟的快乐,搜集指导,使这份快乐更持久。

参考文献:

宋祖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

(作者单位 高观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 沈伟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湾小学)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实效品德课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