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故事我的酱
2014-04-01陈丽萍
陈丽萍
生活家:阿米,微博名“@amie阿米”,四川人,颇有侠气的美食作家,80后最美厨娘,著有《9分钟营养早餐》、《18分钟做便当》、《30分钟做晚餐》等。经营一家卖手工酱的淘宝店,店名:吃心望想食品小卖部。
好生活理念:酱从不预留,但可以用故事换你想要的酱,前提是打动阿米(故事可能被隐去真实身份分享出来)。
“是厨娘更是小糯她娘,每日做饭、写文儿、带娃,充分享受做妈妈的乐趣。”
“做人不能太严肃,严肃症患者统统驱散……”
“做喜欢的事情,快乐就好。”
认识阿米的过程挺有趣,看了杨葵老师的一本书《东榔头》,对那篇《侄女爱做饭》印象深刻,一不小心就在杨葵微博上看到,“@amie阿米”就是那个爱做饭的侄女,关注后才发现,这姑娘做酱更有意思,纯手工制作,几乎每周上新,非常抢手。最有意思的是,她的酱可以拿故事来换,普通的故事被她隐去真实身份后娓娓道来,变得很生动,颇有几分蒲松龄的感觉。
人间烟火气
做酱的那天,阿米通常起得很早。把新鲜的蓝莓放进水盆,浸泡、捞起、沥水、加糖、搅拌、开火,所有环节驾轻就熟,直到煮至轻微沸腾,关火后,她乘机发布微博,预告周五上蓝莓酱。
“这个冷却后,要封口放阴凉处腌24小时。”阿米细细讲解,还要加入香草再腌24小时,再用大火煮到果肉软烂,再挤入柠檬汁,最后煮到呈黏糊状。上新酱时,她把制作方法一并公布到网上……吃心望想食品小卖部的每一罐酱,都是这样,足工足料,还“泄密”配方。
酱的事情忙完,她便要开始准备晚餐,不做酱的日子,在家里也不曾闲着,写美食专栏、研究菜谱、研发新酱……阿米是美食作家,货真价实那种。5岁那年,她背着父母偷偷踩着板凳站在灶前熬出一锅绿豆粥后,对厨房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其他孩子乐不可支地看动画片时,她只对舞勺弄铲的烹饪节目感到痴迷。
从撰写美食博客,到开设美食专栏,阿米把那些渗透在美味中的烟火气息,用温暖的文字分享出来,让你感受食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有些菜式其实也简单,但能看出她花了很多小心思,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哦,好像很简单,我也能做。有一位读者看完她的书后感叹:“厨房,其实也很浪漫。”
厨房就是阿米的领地,锅碗瓢就是她的武器,看着家人把自己做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便是她最大的荣耀。“在家里煲煲汤、写写字,我要的就是与宝宝四目相对、息息相通。”殿堂级的山珍海味可能无法掌控,但我们需要修炼的不过是爱的味道。
有故事的酱
作为资深厨娘,阿米卖酱其实很偶然。“2012年年初,我朋友要去韩国,她不会做韩式泡菜,向我念叨。”她二话不说,做了各种辣酱送给朋友。不小心做得多了,便在微博上提了一句,谁知道粉丝们纷纷留言求酱。她想,那不如开一个店,专门卖酱。
用最新鲜的食材、纯手工小锅熬制……尽管阿米的酱卖得很贵,却从来没有存货,每次都是一上新酱就被一抢而空。每每抢到酱的读者(阿米习惯叫顾客为读者,大概在美食作家眼中,顾客就是读者)都会得意洋洋一番,晒出来分享。
抢到酱的读者固然欢喜,没抢到的只好找她“苦苦哀求”预留一罐。该怎么预留呢?关系远近?时间先后?正当阿米左右为难之际,有个小伙子找到阿米,希望可以为他的女友预留一罐酱,并讲述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令阿米大为感动,于是留下一罐给了这个情深一片的小伙子。
这件事让阿米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就想,既可以听故事,又能解决预留酱的问题,就把‘讲故事求酱的想法公布出来,让大家‘投故事。”不管讲得好不好,只要感动她,就赠送一罐酱,有些很不错的故事,被阿米整理出来,避开隐私分享到微博上。这些故事感动了不少人,包括我,当时还是大肚子,守着微博不断刷新,刷到半夜也要把故事看完才肯睡。后来看阿米用长微博整理出来的故事,其实也就是普通人的故事,或爱情,或亲情,或友情,但被她讲得很生动,让人觉得,人生百态,要珍惜你所拥有的,放下过去,放开不属于你的……
美食作家的文字功底可见深厚,有个读者说:“我忠诚地追随美厨娘阿米,她集俏皮、温馨、幸福、快乐于一身。”数了数,目前她分享的故事有12个。“收到的故事很多,一来类似的比较多,二来最近比较懒,就没有更新了。”阿米笑,“不过‘投故事的读者不用担心,送酱跟讲没讲出来没关系。”
想到蒲松龄,我问:“有想过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吗?”她点头,刚分享故事不久,就有出版社来联系,但她还没想好如何呈现,就先缓缓。
卖得有点意思
所有的酱都是阿米一个人操作,从选料到制作,都在她的小厨房完成,虽然几乎每周都有上新,但量并不大。“量一多就容易忽略过程,味道够浓够细致,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卖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在去年夏天她还是休店一个月。开店不久,就有投资人想合作,也有餐厅想批量订货,还有朋友想一起做,都想把酱的事业做大。阿米觉得不好,“卖酱这个事,纯粹是因为觉得有意思,本来就不是奔着赚钱去,如果突然把赚钱当做最终目的,那这个事情就变了,酱的味道也会变。”一个月的谨慎考虑,让她更加坚定“最初的梦想”。
复出没多久,阿米资助那个孩子的学校想自建食堂,给学生做好一点的午餐。做慈善有一段时间的她想,何不借助这个平台,就在店里义卖自己做的辣椒油,卖多少钱,自己出双倍捐出。“想做点好玩的事,让买酱变得更有意思。”
义卖就这样开始,慢慢有朋友参与进来,最后读者们也纷纷参与。“一开始我不愿意接受读者的捐助,是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但有个读者很固执,非要把自己做的100串佛珠给她,说送人也好,拿来义卖也好,当自己一片心意。这让阿米觉得,自己的精力能应付得来,便开始接受。
如今义卖已经做了13期,帮助山区的孩子买过课桌椅、教具、冬衣,也助养过农村孤儿,阿米把每个环节都做得令人贴心。义卖品呼吁大家捐闲置物品就好,选择捐助的项目慎之又慎……她把慈善看得很理性。“做善事要力所能及、方便合理地做,只有这样才能良性发展,才能把好事做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