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2014-04-01杨晓丽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诵读反思

杨晓丽

摘要:本文是一篇农村教学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尝试和反思,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诵读为主,整单元推进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尝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集中识字 诵读 整单元推进 反思

2003年2月,刚登上讲台的我,正好赶上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作为工作在西北农村一线的教师,课改经历也许能反映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些许历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与反思,但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分章节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学生在备课、讲课时,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每一分钟,有专门负责花草的,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这种班级管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我发现除了字词外,语文中,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而对这些篇目,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讲解写法,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2004年的秋季开始,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再诵读课文,最后写感受,整单元推进,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不加字,不少字,不重复,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就是写感受,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凡此种种,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每一周,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就应关注教学,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我想,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就我个人感觉,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是让人们顺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如能将人奴化,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德育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押韵对偶的短句)编进教材,如《三字经》,既教文化,又教做人,等孩子长大了,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虽然有守则有规范,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课程改革系关教育的大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教师培训是前提;实践尝试是关键;总结反思是保证。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诵读反思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