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务员辞职成群

2014-04-01赵良美

博客天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群友公务员领导

赵良美

“给大家报告下,今天第一天摆摊卖风筝,卖了500多块,利润300多块!”

2月23日晚,在四川成都某区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杜志华向QQ群中的朋友们喊道。这是一个主题为“公务员辞职”的QQ群。群成员都是已辞职或打算辞职的公务员。

杜志华必须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谋求自己养活自己的手艺,他正在筹谋辞职。

“收入降低了,我摆地摊自救。”杜志华在群中说。

即使不辞职,卖风筝的收入于他也不无小补,32岁的杜志华在街道办事处已经待了10年。

2013年12月,经常逛公务员辞职论坛的他发现了这个公务员辞职群。他没有犹豫,申请进群,寻找知音。

这时的辞职群已经有了200多位同好,这离这个群建立还不到半年。

2013年7月,正在考虑要不要辞职的傅建恒建立了这个公务员辞职的500人交流群,并把群号发在豆瓣和天涯上。群成员的增长速度超乎他的想象,到现在每天至少会收到七八个加群申请。

和大多数的QQ群类似,总有一群不认真审题的家伙会试图乱入此群,管理员周达亮告诉《博客天下》,很多注明“考公务员”的申请者被他立刻拒绝。没有注明任何申请信息的,则直接忽略。

QQ群签名为“辞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心不累,不压抑,不装模作样,就愉快,就幸福”,出自群主傅建恒之手。在这些基层公务员的眼中,这份工作并不像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完美。

类似公务员辞职QQ群也在这个节点上爆发性增长,目前约有数十个这样的QQ群,名称则大同小异:委婉一点的使用代称,比如“公务员CZ讨论群”,直截了当的有“公务员辞职联盟”,有的群主打情感牌,比如“公务员辞职共勉群”,有的则充满喜剧效果,比如“不小心考上公务员”。

“不小心考上公务员”这样的语句在公文和讲话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和大多数国家的文官制度差不多,公务员面对的是文牍,生活枯燥、繁琐、重复。这对有些性格偏活泼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压抑。

1980年代的后半段开始,国家干部的收入低,扔下工作“下海”(这在过去是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的戏曲术语)一度成为公务员所时兴的一种出路。

大约在1997、1998年后,公务员生活重新开始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这时公务员的收入有所增长,随后是一个比较长而且稳定的经济增长期,公务员的待遇,虽然账面上不高,但是福利和实际所得一度不错。

也是在2003年前后,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大批毕业生开始进军公务员队伍,考公务员热一热就热了10年,这批人如今30多岁,职场上的仕途胜负已决,开始为自己考虑不同的可能。

32岁的杜志华是这批公务员当中的一员,他的想法非常简单:“2014年我不能再混吃等死了。”

和20多年前那种扔下公职去海南、广西炒地皮的前辈面临的局面不同,这个时代体制被认为是稳定有保障的代名词,公务员辞职甚至更难得到身边人的认同。有的辞职公务员甚至就有父辈是上一代辞职热潮当中的一员。

他们更容易被家庭反对。

他们用QQ群彼此温暖。

脱离组织,找到“组织”

这个QQ群建立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离开现有单位。

这个抱团取暖的“组织”有自己的组织规则。

每当有人加进来时,傅建恒就会发一条消息:“欢迎新朋友,请修改名字!修改规则是‘所在地-行业-名字。”

不符合规则的会被管理员踢出去。已经辞职的群成员会特别注明“已辞”。

这个世界真小,曾经在同一个备考公务员的群中互相加油、打气的两个群成员,在这个群中又碰到了。

萍水相逢的人很难有太深的交情,大家在一起,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另类、没有疯罢了。

任晓波在安徽某县派出所工作,想辞掉公职的他始终“觉得自己特殊”,2013年12月入群后,“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也想辞职,他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在群里谈起辞职,没有人像父母一样认为他不可理喻,“脑子坏掉了”,聊起警察工作的辛苦,也没有人像外行人一样投来异样的眼光。

任晓波的商人父亲用他多半辈子的经验来给他忠告:“你要走了,我们就会被人欺负。”穿了警服的任晓波是父亲的骄傲。

“完全不会想到你为什么要辞职,全然不会关心你工作得开心不开心。”任晓波说,“进来这个群起码让我觉得不孤单,我们都是看明白公务员这行了。”他辞职前心烦的时候都在跟群友交流。

任晓波的公务员身份除了是家族护盾,还是准岳父岳母的面子。

2010年安徽大学本科毕业时,任晓波有一份月薪7000的工作机会,但“女友说你去考公务员吧,考上你就有脸去我家了,我也好跟我爸妈说”。

任晓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考上了家乡安徽某县的派出所民警,女友也考上了自己家乡的村官。2个月后,女友以异地的原因提出了分手。

任晓波辞职前每月的工资是2200元,“连养家都不够,只能糊口。”如果加班,每天有8块钱的加班费,“这不是变相的免费加班吗,如果是你,你干吗?”任晓波反问道。

2013年来,任晓波指望着能攒点钱的一万元年终奖也取消了。

年轻的派出所外勤任晓波立刻被亲戚认为“有权有势”,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找他帮忙,“五花八门的请求都有”。听说他要辞职,周围人认为他“不撞南墙不回头”,在他辞职后迅速降低了与他来往的程度。

在公务员辞职群里分享自己的辞职理由,近乎于一个听证会。和那个家族当中亲戚们组成的陪审团相比,这里的见证者是自己人。任晓波的辞职心路得到了许多群友的支持。今年春节前,他终于成功地辞掉了公职。endprint

杨云伟长于泡茶,这是在单位里修炼出来的手艺。这位在山东省某市机关工作的年轻人每天要泡四杯茶。

他的工作充满一种仪式感,一种技术上的纯熟和完美。

杨云伟一般早上7点45分抵达单位,先来到大领导的办公室,打开饮水机的电源,然后开始擦桌子,拖地,“拖得锃亮锃亮的,都可以当镜子了。”

刷茶杯,开空调、开电脑,完成这一连串动作后,杨云伟来到二领导、三领导、四领导(得时时注意这些私下的称呼绝对不能脱口而出)的办公室重复这一程序。

完成刚好8点,杨云伟再按照四领导、三领导、二领导、大领导的顺序准备茶水。“四领导8点5分到,大领导最晚,8点10分,这个时间刚好。”

茶的口味和时机是考验新人的一个标准。“大领导喜欢喝很浓的大红袍,二领导喜欢喝淡的绿茶,三领导是花茶,四领导是铁观音,这些都要记清楚。”杨云伟说。

难得的是四种不重样的茶需要的水温、冲泡时间完全不同。不过领导对茶具不讲究,大领导用大玻璃杯,于是二三四号也全都是大玻璃杯。

这任务捡起来的那一天就没法搁下了,直到办公室来新人,技艺和经验会直接进行传承。

“你觉得不爽不做了,你这路就被堵死了,直接被排除为另类人。”杨云伟说。

根据《领导赏识你的100个细节》一类的营销帖的说法,这么做早晚能红。

据说丰臣秀吉当年还给织田信长当马夫的时候,提前用胸口把主公的拖鞋焐着,终于获得了领导的赏识。

泡茶也许是全天最轻松的时候,严肃的办公氛围从领导到来开始。基本上没人会主动挑起话题,即使领导开启了某个话题,杨云伟也只有听的份。

文件的收发、编号、归档是杨云伟的日常工作,领导不会向他请假,有时候他干完这些发现领导却没来,“那就白打扫了,泡的茶还得倒掉”。

即使起草单位文件,杨云伟也感觉特别死板,“第一年的文件把编号改了,把时间改了,把主题关键字改了,把人物改了,第二年一样用。”

“现阶段,公务员这个职业不需要创新,不需要你有个性,你只要听话,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就行了,只需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邝少明告诉《博客天下》。

QQ群中的苦难史

在QQ群中,公务员们大谈生活苦难史,并劝阻身边的人不去考公务员。

在备考公务员的交流群当中,这些人都可以是给人传授经验的老师,但是在公务员辞职的群里,只有挂着“已辞”字头的人,才会特别受人尊重。

群里最常谈的是“辞职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和“辞职以后要怎么转变心态”。

“已辞”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自己的辞职经验,传、帮、带。

一个群友说自己决定明天去交辞职报告,马上有人提醒他,“记得态度要坚决啊。”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辞职申请发到群里供群友参考。一个人辞职成功,一个群替他高兴。

群很活跃,平均每天都有上千条消息。

“一说话他们马上就会回复,应该都在办公室里”,杨云伟说,上班的时候太闲太无聊了。群友们涉及的话题五花八门,春节期间,“要不要给领导送礼”、“除夕还在上班”都激起了群友们的积极回应,他们也会一起讨论网上某篇关于公务员的报道存在的问题。

和公开的BBS相比,QQ群里比较安全。群友们可以大胆一点。批判现在或者过去的公务员生活是群中永远的主题:“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公务员贴吧看看那些考公务员的人的憧憬,看看那些说基层公务员真实状况被喷的帖子,我就会笑出来。”

跟群内的网友们聊公务员的生活更容易找到共鸣,在同学眼中,任何关于公务员生活不满的倾诉,在没有考上公务员的同学眼中,都可能变成刺痛他们心灵的“撒娇”。“得了便宜卖乖”的声音很快就会不绝于耳。

同时,和一些别的行业做得好的同学的差距也经常在这个群中引起热议。

“当初考到公务员的时候开心,但现在差距已经出现了。”四川某地的公务员钱一川说,刚毕业一年,同学已经年薪10万了,自己却只有人家的一半。

相比于钱一川这样的新晋公务员,在公务员系统待了多年的刘鹏与同学的差距更大。2004年从北京某985高校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为了解决户口问题,刘鹏选择进入了北京市某基层机关单位。

当在企业做高管的同学以年薪来论收入的时候,刘鹏的工资还停留在最初的水平上。“我们挤公交,春运抢火车票,人家根本就不用提前抢票,全价飞机票也不是什么负担。说不好听一点,人家给自己司机开的工资都比我们的高。”现在,同学聚会他一般不去了。

最被诅咒一千遍、一万遍的任务,叫做“写材料”。

“材料”不是一个化学概念,就像“组织”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一样,基本上这个词无所不包:讲话稿、宣传稿、公文、报告、公函、幻灯片……对一些重视先进技术的单位来说,可能还包括视频短片。

这是群友们诉说最多的一项“苦难史”。群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电脑桌面或者文件夹,用密密麻麻的文档来证明自己有多“苦逼”。

在西部某省会城市法制办工作的张新乐说,自己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要写三四十份,“什么材料都写过,包括政府的各项工作,知道的不知道的,总之,天天在单位写一些没任何意义的材料。”

来自重庆的一位老公务员则传授了一些经验给新晋公务员:“就算写得出来,都要装得写不出来,而且一定要让领导相信你是真的写不出来,下次他就不喊你写了,或者不会拿难的材料让你写了。”endprint

当然,这是一个每天想辞职的人组成的群,如果想要优先获得提升,必须酣畅淋漓地把一切“材料”高效完成。

群里的人们也都曾经渴望过提升,没有谁是加入那天就惦记着辞职的。想在公务员系统获得晋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公务员法》第32条规定,考上公务员要经过一年的试用期才能转正,本科毕业可成为科员。3年后就可以从科员升至副科级,再3年到正科级。

硕士和博士试用期满后可以分别直接定为“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不管怎样,大多数人此时都已接近而立之年。

深圳《晶报》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全国共有90万科级干部,组织部每年会从中选出4万人作为县处级干部的后备人选,也就是说,升迁几率小于4.4%。绝大多数公务员的仕途到正科就是终点了。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军旗在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中研究发现,在中原地区某县,接近一半的正科级一把手在成为副科级干部后5年内晋升为正科级,85%以上的是在10年内晋升为正科级,平均晋升时间间隔是6.4年。

中县副科级干部有680 名,正科级干部有280 人,这意味着有2/3 的副科级干部终其一生,都是副科级干部。也就是他们的仕途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到了某个级别和位置,就戛然而止。

出生于公务员世家的周达亮从小立志要从政。2002年从四川宜宾政法学院毕业时,家乡的司法局公证处刚好有一个事业编制空着,周达亮的家人通过“运作”在人事局和司法局的关系,让他们把这个职位拿出来招考,招聘条件按照周达亮的年龄、学历、特长等“定制”。

2003年,同样通过“运作”,周达亮正式成为了司法局的公务员。2005年,周达亮当时未婚妻的叔叔是市委领导,希望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运作”把他调入了体制内比较强势的单位人事局,“在体制内必须往上面爬,这是没办法的。”

如何劝自己周围的人不去考公务员是QQ群中的一大话题。刚刚辞去民警工作的任晓波在群里问:“我堂弟死活要考公务员,我该怎么劝他呢?气得我把茶杯都摔了。我说我都辞职了,你丫的去考,过几年你肯定后悔。”

辞职群里只能谈辞职

“既然是辞职群,那么讨论的问题主要是辞职,为公务员说话,甚至辞职后再考的群友,都会被毫不犹豫地请出去。”

有些人原来根本没想着辞职,只是来跟这些准备辞职或者辞职的老家伙来偷师学艺的。这个群一度为此起过争执。

管理员周达亮发现,群有变成公务员的牢骚发泄群、工作经验交流群的倾向,已经偏离了傅建恒的初衷—帮助辞职需要帮助的人,周达亮因此建议傅建恒加强对群的管理。

一个在海关工作被遴选到市委的人,询问群友们自己该不该去,傅建恒看到说:“你不是辞职而来的,主动离开好吗?”

“这是群的宗旨问题,群不是拿来讨论如何做好公务员的。”有人寻求帮忙没人回应被傅建恒看到了,他也会在群里叨叨一句:“今天白天,当有一个人辞职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忙。”

孙晨认为群主有点太过偏激:“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我们只能在他们觉得迷惑的时候给点他们想要的帮助。”

从南京某师范学院毕业的孙晨专业冷门,2013年通过特殊招录进入江苏省某市公安局刑侦中队就职。很快,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应紧凑、繁杂的刑警生活,四个月后,还在试用期中的孙晨递交了辞职申请书。

辞职后孙晨找到了一份公办教师的工作,一位已经辞职的群友得知后嘲讽他:“没出息的家伙,还在体制内。”

“听了后有点伤人,”孙晨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公务员,即使离开了体制,也不会把体制贬得一文不值,也可能是他的确受过不公平的对待。”

在公务员辞职QQ群中,为公务员职业说话才是“政治不正确”,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还留恋体制内的生活,跟群里的主流价值观不符。类似的争论一出现,要么这个人主动退群,要么被踢出来。

辞职后再考公务员的人是群里最痛恨的。“辞职再考的都什么人啊,看不起,别进这个群,”群主傅建恒说,“我说过凡是这样的人必踢。”

偶尔有人抱怨整个政府和体制,傅建恒看到后就会出来劝阻,“我这里不喜欢大家聊政治,谁不听劝阻我会踢人,不爱国的自然不能留。”傅建恒对《博客天下》说,“不踢群里早都超过五六百人了。”

对要辞职的公务员来说,群友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会为他们的辞职积极地出谋划策。大多数人给的建议,首先就是“搞定父母”。

张新乐考上公务员后,母亲对他形容自己的骄傲:每天走路都感觉轻飘飘的,上班都觉得自己比同事高一档。母亲得知他想辞职的消息后立刻就发火了:“你辞职以后我出去都没脸见人,你要辞职了我就不活了”,并动员家里所有的亲戚劝阻。

“多沟通,搞定自己的父母,你(辞职)就成功大半了。”傅建恒提醒群友,想清楚了就不要犹豫。

泡茶高手杨云伟当年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去考公务员的,为了辞职,他用了两年时间给父母“洗脑”,他的策略是:天天都跟他们交流这些事情,给他们讲网上的、身边人的例子。

“我也让他们有过那种自豪感了,他们也会看淡了,然后我再提出辞职,他们就能理解了。”

对于刚进入公务员系统一两年的新晋公务员来说,过了父母关之后,如何顺利地办完离职手续也是一道难题。

群主傅建恒在这一关上吃了不少苦头。2010年,傅考上了贵州省的选调生,被分配到某乡镇任职。因为不喜欢“压抑、抑郁、心累”的公务员生活,2013年6月份他向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书,但是单位并没有人事任免权,离职需要县委组织部批准。

根据《新录用国家公务员任职定级暂行规定》:“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机关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含试用期)。”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第81条规定:“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公务员,不得辞去公职。”endprint

许多单位已经将5年服务期作为默认选项,还有一些地方只在招考公告中说明。很多公务员都是要辞职了才知道“5年服务期”对自己的限制。

傅建恒毕业的时候签订的《就业协议》规定:“5年内,本人不提出辞职,也不参加各类新录用公务员的考试。”“那时候根本不懂。”他说。

试用期就提出辞职的孙晨觉得自己的做法比较明智,“转正后辞职比较麻烦,试用期走的不叫辞职,叫申请取消录用,相对容易一些。”他说,自己的辞职报告递交后很快就被批了。

未到5年服务期的辞职处理,各地的现实操作不尽相同,大多数单位里以往辞职的人都不多,大多数都要抹黑摸索,跟领导一对一地谈。QQ群中,因签订了服务协议不能辞职的大有人在。

有人在群里提出或许可以走“辞退”这条路。根据《公务员法》,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将予以辞退。

想辞了再考一个待遇好的单位的公务员不得不考虑“辞退”对自己的影响,多地的公务员招考公告中明确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不得报名”。

虽然有人担心辞退“名声不好”,也有人觉得记在档案里会有影响,以后不准备在体制内发展的任晓波还是选择了“被辞退”,递交辞职信后他就“跑了”。28天后,他办好了手续。

傅建恒没想到辞职这么麻烦,他前后找县委组织部的负责人10多次,“我不想再上班了,能不能办个辞退?”

对方回答说:“应该能,如果顺利的话,半个月左右就能办下来。”

2014年2月24日,递交辞职申请书大半年后,傅建恒终于等来了消息:“如果你找到新单位了,还要档案直接发函去县委组织部。”单位这样回复他。

杨云伟也不打算考虑辞退对自己的影响了,春节后他就没有去上班,等着被单位辞退。

辞职后的人大多做得不差

有的时候人的念头已经定了,跟别人讨主意,选择什么样的人,就是希望对方推自己一把。

他们就像一群挤在河边的角马,最终还是有人下了水。没有人统计过群里到底有多少人辞职了,有人辞成了,更多的,还在看。

“应该不多,大部分都是有想法没魄力的,”张新乐说,“公务员安逸的生活过得太惯了,下不了决心。都在打听别人的经历,看别人辞了后过得怎么样。”

像刘鹏这样人到中年、在体制内待了多年的人,已经丧失了辞职的勇气。

“原来还有辞职的想法,现在没有了,年纪太大了,去企业也难了。公务员不交社保,一旦辞职什么都没有了,选择体制内退休是唯一的保障。”刘鹏说。

离开体制去干什么是群友们思考的重点,他们担心自己“只会写材料,下海后能干什么”。也就是说,“先找工作后辞”还是“先辞后找工作”。

傅建恒鼓励大家“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考虑后路的人大部分都走不成”。不过稳妥的孙晨担心大家“看到外面的就业环境,自己会产生彷徨恐惧心理”。

杨云伟说QQ群对自己作出辞职决定影响很大。“幸好有几个公务员朋友相互鼓励。”张新乐甚至用冯仑、潘石屹等下海经商的“万通六君子”来勉励他。

等待被辞退的杨云伟成了一个指导者。“做出决定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我也经历了那样一个过程。”杨云伟说,“自己走过了就想给后面的人留点东西。”

杨云伟答应过群里很多朋友,2014年年底去群里交个答卷。不过群里的人们发现,辞职成功的人,比如任晓波、张新乐话越来越少。他们正铆足劲忙自己的事,只是偶尔说句话。

“辞职以后就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任晓波说,“我现在不想回忆过去了。”

有辞职的公务员建议任晓波出去走走。“感觉自己以前白活了,”这位先辞者说,“现在很自由,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师范生孙晨重拾专业,回归教育行业,“我现在的生活比之前规律很多,精神压力也小了。但是外面真的很残酷,没有一个好的专业技能很难在社会上混。”

辞职后的周达亮感觉“有点落差”,进入企业后发现“有点颠倒过来了”。原来经常有人请他吃饭帮忙,而现在,换成他请人吃饭了。

为了拿到房屋预售许可证,尽管“资料扎实,硬件够好”,但他还是根据行规打点了房管局的一个小科长,“但我尽量做到不卑不亢。”

“我很受人尊重,我的工作也很有价值。”周达亮这样评价自己。辞职这一年多来,周达亮把“很满足”挂在自己的嘴上,也挂在自己的签名档上,

他的QQ签名档上是自己的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成为宜宾卓越的职业经理人”,这句话对写惯材料的前公务员来说,短得令人发指。但是他喜欢。

“目前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我还很艰难,薪酬也不高,但我相信前途很光明。你认准一个道理:有双手,到哪里都饿不着。”周达亮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友公务员领导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变出“精彩”
心灵相聚
——老年人群友之歌
篮球公务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
王群友寒夜跳江救人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