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4-04-01张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创造作文语文

张丽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通过作文教学的改革,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最终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作文;创造

每当提起作文,师生常有一种无名的愁,难忘的苦。教师叹气摇头。总觉得农村孩子语文基础差,作文水平低,又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可写;学生抓耳挠腮,长吁短叹,央求教师换点别的作业,这种现状几乎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壁垒,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作为一切学科的载体和工具,有着更广泛、更实际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新的教育形势和任务,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通过作文教学改革尝试,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反映生活的思想高度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创造意识

多年来,很多人都认为“难作文”,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认为农村偏远学校不被人重视,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要想提高作文的整体写作水平“试比登天”,有的甚至忽略了作文训练,其结果考不好了沾沾自喜(算碰上运气),没考好怨天尤人(以为是评卷人胡乱划分),这种不良的心理活动岂不是自欺欺人,害人匪浅吗?那些分数低、纪律差的学生是自卑感十足,自己认为家长看不上,老师瞧不起,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我就带领导他们首先学习作文教学目标,认识到作文目标并不难,只是要求教会学生写人记事,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不是让学生作诗、写小说创作。经过启发激励,他们对作文产生了一种不难的感觉,

培养浓厚的兴趣,再写作文就有可能成为灿烂夺目的珍品。

二、点燃思维火花,培养创造能力

1.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农村孩子要写好作文,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实的生活,这里有蓝天碧水、谷禾翠郁、蝴蝶花香的大自然美景;也有上树摘果、下河的摸鱼、捕鱼看瓜趣味无穷的生活;还有喂猪放羊、春耕秋收的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这些美好的生活画面,饶有兴趣的印象,深刻丰富的感受,在头脑中汇集在一起,形成表象,化成情感,变成经验,储备起来,当学让作文时,就会如涓涓清水汩汩而来,再经过点播归纳出观察法。

2.由重视指导写事转向注重指导写感

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头脑中引起的反映。以前作文训练,注意中心思想、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多些,没有注意开源,也就是重视了写事,而轻视了感受的抒发,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模式进行填写,就好像古人作“八古文”,禁锢了思想,封闭了想象,根本没有创造的空间。我们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缺乏感染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愿意学散文,其主要原因是散文这种文体感情强烈,它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3.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广开思路全员评析的激励

学生作文之后,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做精批细改,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一篇作文发下来,学生往往只看看评语和分数,分数高一些喜出望外,分数低一些垂头丧气,不问原因,不注意总结,很快掷于脑后,既没了写作兴趣,更谈不上创作激情,只有任务式的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头品足”,打不开学生的思路,缺乏实感,久之必将麻木不仁,为了摆脱学生被动局面,采取下列激励方法:(1)教师在每次作文下笔前进行点播启发,强化常规作文训练:审题、立意、组材。(2)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一次作文赏析、评价总结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只给些引导、指点和启发,怎样改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动脑、动笔修改作文的习惯,这将是终身受用的。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主张的那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三、引导做人心智,强化创造个性品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特征,它的突破口正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特征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要想强化创造个性品质,必须弥补过去那种依赖性强、奋斗性差、唯唯诺诺、任凭摆布的个性中的缺陷,开展语文作文活动小组主动去调查搜集具有刚毅性格、富有搏击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的个性素材,进行集体欣赏讨论,筛选出个性鲜明、价值很高的作品经过再次加工向学校和社公逐级推荐,让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自觉使作文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培养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家民族赋予我们的重任。让我们携手共进,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创造性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建学校)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创造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