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感悟 思中探究

2014-04-01张峰峻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学生

张峰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思考、体会,然后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赋予文字以生机和活力,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感受到文中所表述的事物仿佛跃然再现,它就是“语感”。

关键词:读和思;小学生;知识经验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的作用,常把读作为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倡熟读深思。通过多读可训练学生的读感,强化语言的积累,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故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充分说明读对语文教学很重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上新课前,教师应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其一就是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其二是自读课文,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提前有个大概的了解,清除上课中的无知莽撞性。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组读、开火车读、抽读等多种方式的读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也就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水准。教师要明白,有的学生对课文读得非常熟,但对课文所论述的事、反映的内容不知,只读不思;有的通过读弄懂了课文所表达式的表层意思,对深层意思则不知道。以上两种现象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两种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到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课文,皆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我们只有把学生从表层的浅阅读、泛阅读中引领出来,从精读、细读、思读中把学生带进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准确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泛读,不进行合理地引导,不进行必要的情感铺垫,不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体会,阅读的作用便会停留在表层。

指导引领学生的阅读,我的体会是:内容浅显的课文如童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儿歌等,学生多读几遍后,就能理解课文所传达的内容;而那些内容较深的课文,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如果仅让学生去阅读,也不见得能真正懂得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多读,势必会把学生引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那些内容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的启发诱导、适时点拨,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深刻领会的。

我们知道,读是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应该是与思考同步进行的,是学生和作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多读”要和“深思”结合起来,光读而不思就叫“死读书”。读书时,不仅要眼到、手到,更要心到,唯有如此,才能读文知义。

那么,在阅读中如何处理读和思的关系呢?

本人认为:读中要思,思中要读。所谓“读中要思”就是在读书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如古人所说的“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中能发现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读书就迈进了一大步。所谓“思中要读,就是说为了解答提出的问题,必须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前后段落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中出问、问后促读、读问结合,这是学习语文重要的一条规律。只强调读而忽视思,不行;只强调思,而忽视读也不行,两者缺一不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指导学生采用多读和深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通过学生的多读,就可以达到“其义自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有些课文,学生可以先读再思;对于内容深奥的课文,不仅需要学生的熟读和深思,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其义”才能“自见”,只有让学生知道作者批判什么,赞美什么,说明什么,学生才会受到教育和感染,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熟读深思子自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杜甫的“烂精文选理”,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都必须在“烂精”“具眼”(即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18).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小学生迪克比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生如何进行暑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