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材成为语文教学中坚实的拐杖

2014-04-01朱芙蓉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朱芙蓉

摘 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来指导教学:一方面,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学会取舍,类似的课文要学会归类;另一方面,在讲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拓展延伸,补充有关的课外知识;再一方面,在教材中要学会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和学生同步阅读。

关键词:取舍归纳;适时补充;同步阅读

现如今的初中语文版本,我知道的就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种,或许还有其他的。这些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只是选择的范文不同,对范文的编排不同而已,都严格遵循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这些范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仅有的范文,让这些范文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我想这也是那些编者们所期望的。

一、学会取舍,学会归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北师大版是按不同的话题来编排每单元的课文,这只是一个宏观目标,其实单元里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独特的一点或两点,因此,我们在设计每课的学习目标时,就应该懂得取舍,不要面面俱到,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个或两个知识点,然后去突破、去掌握。比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精神品质,那么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就可定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概括故事的方法;《范进中举》一文的亮点是文中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刻画得很成功,那么学习目标就可设计为:如何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赏析人物描写的句子,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朱自清的《春》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我们就可以把学习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写景的妙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赏析写景的句子。诸如此类,我们要做到一课有一得、一得有突破、得得相联系。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学会把教材按照不同的技能训练进行归类,同类的技能训练我们只讲一课,用一课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其他文章中类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打破单元限制、年级限制,这既能减轻师生的负担,也能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比如,在讲《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可以同时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掌握三篇文章中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讲张洁的《挖荠菜》时,就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下《范进中举》和《我的叔叔于勒》,学习这三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们老师只要用心钻研教材,就能找到好多同类的文章。当然,这些只是对学生技能训练方面的归类,还远远达不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语文应是“大语文”,更注重其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还可以把同话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来学习,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孔孟论学习》一课时,我们可以同时学习《黄生借书说》与《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学习不仅靠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谦虚的学习态度,还应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二、适时补充课外知识

课外知识无边际,我们没必要刻意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针对性训练,盲目抓瞎,我们可以在学习课内范文的同时及时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时,我们可以在“达于汉阴”一句时,给学生介绍古代汉语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则相反”的知识;由“始龀,跳往助之”一句中的“龀”进行延伸,给学生补充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称谓都有哪些。在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封建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和内容,还可以由《儒林外史》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谴责小说。在学习《蒹葭》《关雎》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的同时,再让学生了解“四书”“五经”及造字法“六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其实,很多课外知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又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当然,学生也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这将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三、指导学生阅读

我们老师都赞成学生多读课外书,尤其是名著,但大多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抽空去看,至于学生真正读了没有,读得怎么样,很少过问,好像考试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老师只负责布置任务就完事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读,并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普遍对名著不感兴趣,并且对名著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老师只有和学生同步阅读,才能让学生逐步喜欢上名著,逐步走向作者的内心,真正读懂名著。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我们教材中就有例子,每册课本的附录二就安排了课外阅读指导,包括我国名著《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舒婷的诗歌,很有代表性。这一板块的设计给我们师生就不同著作作了全方位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以后欣赏名家名篇的方法。因此,我希望老师们不要忽略了这一部分内容,不要辜负了编者们的良苦用心,把它作为我们师生共同走进名著的良方。

多年的考试下来,老师们都清楚,课内的知识考的很少,但这并不是说课内的东西就不重要,讲不讲都行。相反,这样的考查形式正是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用在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课外问题。因此,我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够正确对待教材,让它成为我们整个教学中一个坚实的拐杖,支撑着我们师生能从“小语文”顺利步入“大语文”。

(作者单位 山西省永济市城北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