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的陶冶性情教学探索

2014-04-01王树绵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本质实践小学语文

王树绵

摘 要:小学语文正在回归传统,趋向于陶冶性情教学。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陶冶功能,主要讨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陶冶性情本质的探讨以及陶冶性教学功能在学习语文课堂的实践两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本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的陶冶性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陶冶作用,所以,我们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探索,就是寻求传统文化的回归,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应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训练过程,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洗涤,性情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建构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一、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本质

追溯我国古代的教育,就可以发现,语文的陶冶性教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开启了“兴观群怨”的诗歌教育源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诗的教育更加注重其社会作用。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诗意语文、情感教育当作语文教学实践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语文教学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与韵律美,获得初步的情感熏陶。优美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受到的熏陶与感染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打下牢固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因此,语文课堂中的陶冶作用应该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1.诵读经典,陶冶情操

学习语文教育是学生情感态度形成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心理比较简单,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却异常强烈,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本着积极健康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在学生诵读内容上精挑细选,比如,诗词、童话、寓言等,它们简单易懂,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中华传统的经典素材也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诵读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良好载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辅助以教师充满激情的阅读,生动的图片展示等,都会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2.阅读教学,濡养品德

技能和知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识水平,而个人的素质修养却要靠自身的文化内涵来体现。当前,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选择多种多样,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应当精心选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灵动和优美,又能让学生对作品优秀的文化内涵有所感悟,在学习中享受中华文化的美,发现文学的魅力,将情感与作品中的道德素养相融合。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着力挖掘作品的深层次内涵,通过点滴渗透,将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深化,从而慢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者的奇闻轶事、作品的背景资料等让学生在历史、个人的背景下解读文本,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能无形中让学生懂得“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等作文和做人的道理,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得到提升。

3.写作引导,健全人格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学识风度等都会无意中体现出其人格魅力。学生虽然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是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可塑空间大,正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人格的培养要从点滴细节抓起,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契机,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树立健康的主题,选择生活中的真善美作为写作的主体,注意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成为语文课程陶冶性教学的践行者,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思想精华,让学生和我们一起在语文的世界中陶冶情趣,净化灵魂,那么未来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遵和.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简约化理解[J].安徽教育,2008(10).

[2]刘秀霞,安静.以工具性为依托进行语文教学[J].科技信息,2010(12).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本质实践小学语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