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2014-04-01张帅师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单质意图学案

张帅师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单质意图学案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诸单质运动的含义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