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语感

2014-04-01赵彬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感

赵彬

摘 要:从朗读、比较、情境、理解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

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语感,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语感能力。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于培养形象感,含义深刻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情味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有许多精美的文章,教学时,不必多讲,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自读、范读、配乐读等,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步步深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读、反复诵读,学生已能真切地体会灵车开过后人们不忍总理离去的心情。

二、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读书时多作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如,教学《鸬鹚》一文中“渔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这一句时,教师问:“‘一抹什么意思?‘一抹可以换成什么词?为什么用‘一抹?”学生讨论后认为,“一抹”可以换成“一划、一擦、一挥、一晃”等词,但“一抹”这个词写出了渔人的小心翼翼,动作非常轻巧,与周围的环境也很适宜,那样渔人对鸬鹚的关爱就自然而知了。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能力就得到了一次训练,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三、在“情境”中培养语感

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前,让学生阅读大量关于周总理生前的文章。在上课时播放了一段百万群众自发上街送别,含泪与总理遗体告别的情景,并配上教师的解说词:“周恩来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流汗,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鞠躬尽瘁。然而今天,他却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学生在学文之前已动了情,在观看了录像,并聆听了教师动情的话语,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这种“情境”中的语感训练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情味的感悟能力起到了奇特的作用。

四、在“理解”中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直觉,如《忆铁人》中,有个句子:“哦?……咳!”引导学生讨论:铁人为什么“哦”?“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省去了哪些内容?“咳”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学生分小组通过对原因的探究、略笔的补充、感情的揣摩,深切地感受到了铁人的惊异、悔恨、自责和对大嫂的敬佩之情,体会到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可贵品质。与此同时,学生领悟语言的内在意蕴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有效的锻炼。

当然,培养语感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

编辑 韩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反思语感阅读法对大学生英文能力的影响研究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探微
从《香菱学诗》看作文语感的培养
浅析语文诵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对策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