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2014-04-01徐晓艳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契合点生活实际小学数学

徐晓艳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促进有效教学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契合点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成长和发育期,对未知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些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长期下去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数学的心理。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将课堂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由生活到知识的过渡平台,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新课程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有效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一、善于寻找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契合点

在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做到有效教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找到与知识相连的契合点,只是为满足教学要求而盲目地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因此,教师要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且可以用于数学教学的事物带进数学课堂,让学生运用熟悉的生活经验解决新知识内容。例如,在讲解“数字的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寻找很多与加法相关的生活问题,如吃饺子的个数、家里的人数、吃饭时的碗筷等。教师可以选择吃饭用的碗筷作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契合点,问学生在吃饭过程中一共用几只碗、几双筷子等,然后通过增加吃饭人数的方式来教授加法运算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加法运算,还能让学生在吃饭中下意识地去计算碗筷的数量,由此在生活之中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二、运用生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为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灌输。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一些思维很难形成,但这并不代表无路可寻。由于数学的本质是对生活中数学规律的一种提炼,运用生活实际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讲“139+99、135+99”这样的题型的简单计算方法时,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将原式转换成“139+100-1、135+100-1”的类型,由此简化算数。但很多学生的思维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这种简化方法,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买东西“付整找零”的现象,这样学生很快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理解其中思维的精髓,进而培养和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巩固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人们的生活,也可以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不仅可以让学习走出课堂,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可以与知识点相对应的实际生活,然后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完“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后,为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双休日的时候分别用这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掌握所学的计时法,还可以让学生在记录过程中懂得时间的宝贵,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珍惜时间。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寻找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契合点,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义勇.略论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小学生的现实生活[J].新课程:教研版,2009(12).

[2]王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3]梁绍玲.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契合点生活实际小学数学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比较研究中寻找契合点——评《塑造论哲学研究——从美国哲学的视角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