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起真、善、美的风帆

2014-04-01张华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意境人格美的

张华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真、善、美的情感渗透,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和需求,从而使形成学生对真、善、美的信念和追求。

关键词:真;善;美

学生的发展是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不能单纯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的变化、扩充。任何缺乏真、善、美情感的教学活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在教育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小学数学课更不能例外。如何掌握教学艺术,能够把学生带入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真的力量、善的人格和美的意境,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的关注,最终产生对数学课的喜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知、情、意的相互交流、交融和交汇,达到真的力量、善的人格、美的意境相统一的境界,也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真的力量

要创造具有艺术境界的课堂,首先,要有征服学生心灵的力量。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教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推理、判断、计算过程前功尽弃。而且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线的画法绞尽脑汁,这些往往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条理清楚,环环紧扣,使学生感受到清晰明了,激发抽象思维的兴趣。其次,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优化学生认识结构的同时,确定学生的主体位置,使学生树立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再次,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教学的趣味和作用,进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生活情境去教学。教师和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教师)拿出各种人民币请顾客(学生)帮忙整理,在整理、分类中,学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的进率时,设计小红去商店买一支1元钱的自动铅笔,可是小红只有面值是1角的人民币,要给售货员几张一角的人民币?如果小红不小心丢了一角钱,能买回一支自动铅笔吗(不能)?同时教育学生珍惜人民币,不能随便乱花钱,借机进行勤俭节约的德育教育。最后,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以真心换真心,使学生感受到真心的力量,用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共济,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把他们当成天使,这样就达到了心灵之间的交流。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实,教育就是这样: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我们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学生才能感受到真的力量。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天堂里。

二、善的人格

众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刚生下来时,因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教他善,他就善;你教他恶,他就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朗朗上口;你教他跟小伙伴友好相处,他就会友善相待。可见小学阶段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关键的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造就性格,性格造就未来。”

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育人”的过程。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善的人格呢?首先,教师要用自己“善”的人格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动和敬仰。教师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严格要求,高度负责,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热爱,使学生如沐春风,情绪激昂,“善”的人格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其次,教师应平等待人,平易近人。在教育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因其价值被肯定而感到自信和自豪。再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和习惯,永不满足,锐意进取,以高度的民主作风对待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到兴奋不已、自强不息。这样的教师,学生不仅能对其所传授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对教师的人格风范永不忘怀,并奉之为自己学习和做人的楷模。由此可见,有了善的人格的教育教学,能使仁爱的情感、尊重的氛围,进取的锐气和谐统一,也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崇高境界。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如,教学《比多少》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如“小猪帮助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教学中,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教师也不失时机地顺势点拨:“小猪都会用自己的余力帮助小兔,瞧,小猪多么幸福!”使学生明白“施比受更幸福”。这时教师针对那些先做完作业、去干扰别人的学生,引导他们感受幸福,不要吝啬自己的聪明才智,像小猪一样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不但自己获得了快乐,还帮助了别人,使学生体验“行善最乐”的同时,渐渐明白,有了这种心情,有了这样开阔的胸襟,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会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当然,在小学数学课本里,像这样的情境图很多。例如,教学《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体会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海啸之后,造成多达500万人缺乏生活所需时,全世界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学生感受世界人民善的力量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使160万人失去了生活所需,若按正常人每天需0.5千克的大米计算,160万人需要多少千克的大米?每天按正常人喝2.5升的水,160万人每天需要多少升水?再算一算一顶帐篷占地50平方米,可安置20个床位。160万人需要多少顶这种帐篷?而这些都是必需品,需要多少钱?学生回想当年的情境记忆犹新,全体师生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汶川震区的灾民们有了温暖,生命得到了延续。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三、美的意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要求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意境。内因是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的。小学数学课堂美的意境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组成的美的统一体,内在美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真的力量和善的人格。内在美是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外在美的形式。一进教室,容貌应当表现出自信沉着,服饰整理得体,给学生以美的形象。一开口,语言应该准确朴实,如行云流水,娓娓动听;或者热情奔放,如波涛奔涌、跌宕起伏,使学生如痴如醉。板书,字迹端庄漂亮,疏密得当,宛如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心旷神怡。教态落落大方,自然得体,令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境、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等。如,学习了比的认识后,使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知识,了解有一种美是线段比例的美,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体中所显示的“黄金分割”比的美;中外有名的建筑中“黄金分割”应用的美;家庭生活中窗帘的束带,女孩子裙子的腰带中所显示的“黄金分割”比的美,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另外,引导学生用哲学眼光,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如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智慧,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

总之,渗透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对于能够创造如此美妙意境的小学教师,学生不仅敬佩,而且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敬慕。立足课堂,育人为先,让学生扬起真、善、美的风帆。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83。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北关小学)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意境人格美的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好美的雾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