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14-04-01马雪辉
●马雪辉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马雪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既是意义重大的战略抉择,也必然是奋力开拓的艰辛求索。必须要进行自然观念的重建、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生态选择以及制度建设的进步完善。
生态文明 变革 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我党对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的总结,既是意义重大的战略抉择,也必然是奋力开拓的艰辛求索。基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应当首先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然观念的重建
生态文明是一个人与自然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无条件服从于自然,也不是人统治自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同存共荣的发展道路。所以人类要在思想意识上完成一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1.我们必须反省、放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只要我们不放弃人类利己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不放弃功利主义自然观,坚持把人类看成宇宙的最高贵者,坚持认为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是自然的主人,坚持人定胜天,坚持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索取的对象,那么,无论我们在主观愿望上如何努力地去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无论我们制定了多少法律法规,人类在本质上都不会改变榨干自然的结果,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到善待自然。
2.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没有自然也就没有人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永远的家园。所以自然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自然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未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所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3.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么估计也不为过。我们在追求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维护其他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权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种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敬重,不论对人类而言有多大价值。人类不能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应该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
4.合理利用自然、适度改造自然。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人类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但绝不能是无条件、无限制地疯狂的、贪婪的行为。“杀鸡取卵”和“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滥用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可以适度地改造自然。但绝不能无条件、超高速度、超大规模地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的“履约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那么好。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更好地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
二、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其核心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向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转变。整个经济结构要在整体上“变绿”,且效率更高。
2.变革传统经济模式,实现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
一是“绿化”制造业,实现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等生产技术,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同时让制造业变得更为清洁,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即实现污染的全方位治理,不再只是末端治理。
二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再生。世界200年的工业革命几乎耗尽了地球几十亿年形成的各种资源。那些用过的“废弃物”成为地球上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回收工业”就是把这种资源还原,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发展回收工业有巨大好处。首先是节约了资源。我们以废铁炼钢为例,利用废铁炼钢与传统的冶金业相比,每吨回收钢节约1.13吨铁矿石、0.45吨煤和18公斤石灰石。其次是节约了能源。与用原材料炼钢相比,用废铁炼钢仅需1/3能源。再者,减少了环境损害,少开采1吨矿石会使半吨以上的土质免受干扰。还有一点,就是节约了成本,将碳化铁直接转变为钢,这将使1吨钢材的成本从270美元下降到30-50美元。回收一吨废塑料可生产出700-75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一吨废玻璃回炉再制可生产2万个500克装的酒瓶。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0%。德国的废钢回收率已达80%,荷兰是78%,中国才20%。①
专家估计,30年后,资源再生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增加就业3亿人并最终取代采矿业,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因此可以说,资源再生产业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和希望工程。
3.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实现能源节约、再生。一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化,重点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我们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大、比重高,短期内难以替代,所以必须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现代化利用战略方向——多联产(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它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发展新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战略。欧盟到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消费的比例将分别达到20%和50%;美国到2030年,风力发电要占其全部电力装机的20%,生物液体燃料替代30%的石油产品;日本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其能源供应的50%以上。我国未来对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是:201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0%左右,战略定位是补充能源;2020年前后,15%左右,战略定位是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25%左右,战略定位是主流能源;2050年前后,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②
4.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它们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为我们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这些区域通常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非常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容易导致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或者自然灾害,危及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一些江河湖泊、海洋、湿地、森林、草原等,长期以来不堪重负,必须给以人文关怀,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必须将人类活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要侵占这些地区。
5.加速科技创新,实现科技的生态转向。由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的科技转向以人为本、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健康的科技,就是科技的生态转向。既要为经济发展服务,更要为保护环境和资源服务,优先发展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优先发展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技术以及一切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包括低碳技术),努力实现科技的生态转向。
三、生活方式的生态选择
乐观地说,从长远来看,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选择生态生活方式是必然的。因为地球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既支撑不了巨大的消费,也支撑不了巨大的生产。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适度消费、健康生活。
1.转变生活态度。必须减少生命本能中的贪欲。所谓贪欲,就是不合理地过分的欲望。贪欲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甘地曾经说过:“世界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婪”。我们现在处于困境之中:每个人都想消耗更多,而环境被毁掉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去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
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消费是为了生存,但生存并不是为了消费。人类应改变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形成节制、有度、从容的生活态度,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甘地也说过:“文明的精髓不在于需求的增长,而在于有目的地、自觉地放弃它们。”
2.践行绿色行为。归根结底,生态生活方式要落实到人们普遍性的具体的生活行为上。首先,对于物的消费,应该遵循减量、循环、再利用原则,过一种俭朴的生活。其次,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第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树立适度消费生活观。
3.建立制度性集体约束。生态生活方式需要先锋倡导,但要成为社会主流,必须靠集体行为,靠集体自觉。而集体自觉,很大程度上需要具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把日常生活领域作为制度性约束的重点,用更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制度安排来引导和约束群众行为,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四、制度建设的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制度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即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③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四个制度”,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③
第三,要完善“三个最严格的制度”,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③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目的是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造全社会的“自律体系”,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这些制度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也最应该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重要的指挥棒。指挥棒对了,我们基本国策的执行、生产布局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全社会的整体推进都有了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只要共同努力,美好家园、美好中国,便不遥远。
注释:
①钱俊生.可持续发展与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学习时报,2004.3.25
②于洪海.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已确定——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中国能源报,2009.4.20
③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若佳)
F061.3
A
1004-4914(2014)01-033-02
马雪辉,中共淄博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教授,山东淄博 25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