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特色治疗技法※
2014-04-01陈祖琨柏跃华
陈祖琨 柏跃华 杨 梅 张 艳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200)
经验交流
哈尼族特色治疗技法※
陈祖琨 柏跃华1杨 梅2张 艳3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200)
民族医药学
哈尼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有哈尼、雅尼、白宏、碧约、卡多、阿木、多尼及卡别等20多个支系,现生活于云南省的哈尼族人口总数为163万(2010年云南省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和哀牢山之间的广阔区域,即元江水系的元江流域、藤条江流域、李仙江流域和澜沧江水系的澜沧江流域。哈尼族人民在与疾病、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以及大量用本地草药治病的单方、验方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同时吸纳和兼容了中医药学及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等各个民族以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传统医学的一些理论、诊疗方法和药物,形成了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的哈尼族医药。由于其与哈尼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相契合,因而在诊治本民族、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故需进一步挖掘、整理。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大量特色治疗技法散落于民间。2006—2012年,我们深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等地的哈尼族聚居区,进行哈尼族医药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常见的具有特色的哈尼族传统治疗技法。
1 拔竹筒疗法
哈尼语“薄恰恰”,即取1节长约10~15 cm的青竹筒,一头留节,或削薄,数节,用清水煮沸15~20 min。在四肢、胸腹疼痛部位及周围,用针针刺皮肤,将煮过的竹筒吸附于针刺部位,3 min左右取下,针眼处可见血沫,擦干净后另换一煮沸过的竹筒罩下,反复数次,直至不见血沫为止。此法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等作用。常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及四肢腰背痠胀、麻木、疼痛等病症[2]。拔火罐,哈尼语“齐扑灾”,是变异的拔竹筒疗法,即用刀在皮肤或外伤处划一个小口,放一点血,然后用纸蘸油点燃丢进火罐(土制火罐或玻璃罐)中,将火罐拔吸在伤口处,大约15 min后,将火罐拔除。用以治疗风湿病、感受风寒、跌打劳伤等[3]。
2 放血疗法
哈尼语“行丛都”,即用针刺破人中、耳背、太阳穴、手指尖及足趾尖等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或用线缠绕手指指甲或足趾趾甲根部,使指尖变乌青,在缠线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宣泄热毒或寒毒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用于中暑、昏迷不醒、惊厥及寒厥发热等病症。部分地区用牛角放血,哈尼族语“牛坤丛”,这是一种使用牛角放血治疗的方法,先用牛角在人的眉心或颈椎处划破皮肤,用牛角尖(牛角尖有一小孔)将血吸出,然后将吸在头上的牛角用蜡封住,大约15 min后,将牛角取下。主要用以治疗头痛[3]。
3 针挑疗法
哈尼语“阿我丛”,即根据患者病症选择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用针挑破皮肤或黏膜,找出皮下白色丝样物(纤维),将其挑断,以达到通经散结、清热消肿、燥湿驱虫等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一般用于小儿疳积(包括虫积)、麦粒肿、痔疮、脱肛、胆囊炎、前列腺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4 刮痧疗法
哈尼语“脚来欧”,即用1枚铜钱,或边缘光滑的牛角片,或用手指(手握成拳状,示指第2指节弯平其余手指贴内捏紧,用示指的第2指节)蘸食油或温热水在患者颈部、胸前、背部及四肢等处,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刮出紫红色印痕。以达到泻暑热、除寒湿、开窍等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一般用于治疗“痧证”及中暑、感冒发热、胸闷、腹痛、吐泻、昏迷、头昏目眩及头痛等病症。
5 揪捏疗法
哈尼语也称为“脚来欧”。先用手揉捏颈部,手握成拳叩击背部,再将中指和示指弯曲如钩,蘸食油或温热水,用示、中两指的第2指节侧面夹揪住颈部或背部左右两侧肌肉皮肤向外提捏,一捏一松,力度适中,反复多次。夹揪时要注意随夹随捏,继而马上松手,直到皮肤发红或现紫红色印痕、浑身发热、微汗为止,以达到散寒除湿、泄热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一般用于治疗感冒身困、头痛鼻塞、腹痛、腹泻及中暑等症。
6 灯火灸疗法
即用灯心草(或蘸食油)点燃,让其火苗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温通气血、散寒止痛、理气除湿、通经活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一般用于治疗腰痛、腹痛、淋巴结核及肌肉疼痛麻木等病症[4]。
7 按摩疗法
哈尼族根据按摩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称谓,如按摩脚,则称为“阿柯涅”,“阿柯”为脚,“涅”即“捏”,阿柯涅亦即按摩脚之意[5]。按摩疗法是运用捏、揉、提、捶、拍、扭、甩、推等手法所产生的力量,作用于身体表面,以达到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调整气血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用于运动损伤、颈项腰腿疼痛、消除疲劳、养生保健等。一般分坐式和卧式2种。坐式为被按摩者全身肌肉放松,端坐,按摩者在背后及两侧施术,从头部开始,颈部、背部、四肢一直到手指和脚趾。卧式为被按摩者仰卧或俯卧,按摩者在侧面施术,从上到下,亦可自下而上。捏法,即用手指挤捏肌肉丰厚、肌腱较多处;揉法,即用手指或手掌按揉;提法,即用手提拉肌肉、肌腱;捶法,即用拳或掌侧进行捶打;拍法,即用手掌进行拍击;扭法,即对颈部及四肢等活动较大的部位酌情扭动;甩法,即对四肢进行拉甩;推法,即用双手拇指有顺序地进行推压拿捏。压背也是哈尼族常用的一种按摩疗法,患者端坐在凳子上,全身放松,双腿向内卷曲,双手交叉环抱,施术者在患者身后用膝盖紧紧抵压背部痛处和穴位,数分钟后放开,可反复多次,以治疗腰背疼痛[3]。
8 理筋整骨疗法
哈尼语“上古捏”,即先揉软患病部位及四肢肌肉,按压痛点,提捏患病部位皮肤肌肉,反复多次,在患者不注意时,快速拉开受伤部位、关节,迅速接合,以达到受伤部位肌肉筋络舒解、关节复位、骨折复位的作用,是一项通过手法对全身的软组织和骨、关节进行快速调整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软组织慢性损伤、骨折、脱臼、肩背腰腿疼痛、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特发性脊柱侧弯及关节移位等病症。
9 贴敷疗法
哈尼语“纳气来”,即采用新鲜草药或新剖杀带有体温的动物性药物,或蒸、煮、烧热的草药,贴敷于患者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以达到迅速、直接发挥药效作用的一种药物外治法。一般用于哮喘、腮腺炎、扁桃体炎、头痛、疟疾及风寒痹痛等病症[4]。
10 药浴疗法
哈尼语“纳气松”,即根据病证,选取适当的药物组成药浴方剂,加清水浸泡20 min,然后再煮30 min,将药液倒进盆或竹桶内,洗浴局部或全身,在洗浴中,有先熏后浴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法。通过洗浴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解毒消肿、除湿止痒、祛风杀虫、行气活血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法。一般用于强身健体、消除疲劳、抵御风寒,治疗中毒、风湿病、皮肤病及妇科病等病症。
11 其他疗法
特色疗法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有内治法,主要以当地药物组合成方剂,大部分煎服,部分用酒或醋等浸泡后口服,也有的捣汁后鲜服。饮食疗法是哈尼族医生较常使用的内治方法,也是哈尼族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其方法是,嘱患者直接食用具有药效的野生蔬菜、植物以治疗疾病,或用疗效显著的药物与食物配方,调味烹饪菜肴以疗疾养生。如生吃木姜子以理气止痛,消食健胃,用小黑药炖乌骨鸡以补气扶正。最后一种特色疗法是“巫医合一,神药两解”,即医生和巫师两位一体,采用求神请祖和用药治疗双管齐下的方法以治疗疾病,是医学早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以“医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原始诊治方式至今仍在少数边远的哈尼族地区存在。临床主要用于诊治如外伤、骨折、虫兽所伤等病因较为明显的疾病。这种特殊历史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哈尼族社会发展缓慢和不平衡,且缺乏科学知识等原因,造成哈尼族医药形成过程中未能彻底与巫术脱离的结果。但是,随着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对哈尼族社会的不断渗透,其大部分地区巫医合一的状况已逐步解体,只在少数地区延续,仅为少数哈尼族医生所运用。
小结哈尼族特色治疗技术主要是运用手法与天然药物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抵御病邪,属于自然和无毒的疗法,是哈尼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1] 陈祖琨,汪晓洁.哈尼族单验方[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88.
[2] 陈祖琨,蒋燕,赵永刚,等.哈尼族医药特色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42-44.
[3] 张实.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作用与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51(4):190-193.
[4] 王正芳.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82.
[5] 里二,郑品昌,朱继英.浅述西双版纳哈尼族按摩习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51(4):193-195.
(本文编辑:董军杰)
※ 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11YJA850026)
陈祖琨(1966—),男,教授,硕士。从事中医学、民族医学研究工作。
R29
A
1002-2619(2014)01-0047-02
2013-05-27)
1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 峨山 653200
2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云南 昆明 650032
3 云南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