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色建设与创新

2014-04-01社会科学战线主编陈玉梅

关键词:期刊管理战线社科

《社会科学战线》主编 陈玉梅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和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实现转型升级,为社会科学进步、文化传承与传播做出贡献,是期刊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社会科学战线》的特色建设

综合性学术期刊发挥优势,加强刊物特色建设,关键是创新。只有充分利用综合性刊物不同学科的学术资源,组织充分渗入的跨学科对话,才能以边缘冲击、跨界交流来推动文化创新。基于此,《战线》不断加强特色建设。

设立特色专题栏目,改变综合类期刊大而空的问题。《战线》通过栏目专题化,引入新兴学科,拓展地方历史与文化,加强特色栏目的组织与设置,突出热点问题,引导学术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出众多特色栏目,适应了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和节奏,深受读者和作者欢迎,社会反响良好。1980年代推出“《红楼梦》研究”、“形象思维问题研究”;1990年代推出“二十一世纪新史学展望”、“香港问题研究”;进入21世纪推出“农村问题研究”、“小康社会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问题研究”等等。

利用“重武器”,推动学术创新。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是综合类期刊的“重武器”。根据综合类期刊学科齐全的特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推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这是综合类学术期刊学术创新的独特优势。《战线》通过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统摄不同学科的研究,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和思路的讨论,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透视和把握,从而促成学术创新。如开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大精神专题研究”等,这类专栏一般邀请大家名家撰写,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以“名栏”打造“名刊”,开辟新的园地。“名刊”和“名栏”息息相关。突出优势学科,集中研究方向,策划重点课题,形成作者队伍,展开学术争鸣,以“名栏”打造“名刊”,是《战线》办刊的特色。“国外社会科学”专栏,设立于1979年,先后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如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三上次男、美国的克莱因、法国的罗布莱斯等,在《战线》发表文章近160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突出厚重特色,刊发名家大家力作。《战线》的重要特点是厚重,版面多、容量大。依据这一优势,组织发表了一批数万乃至十数万字篇幅的重头文章。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精品力作,只但因篇幅过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而《战线》发表最长的文章达到14万字(王富仁《新国学论纲》)。30多年来,全国近200位学术名家在《战线》发表过佳作,《战线》的成长也得到了这些学术大师的谆谆教导和鼎力支持。

关注学术新人,推动学术发展。《战线》始终把学术水准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学术刊物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关注相关问题的领导干部及其他有识之士。因此,《战线》自创刊以来,始终把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优先发表具有新角度、新材料、新观点、新高度、新深度的文章。“尊重专家,但是从不轻视‘小人物’”,这是创刊伊始就定下的准则。很多《战线》的青年作者已成长为知名的学术大家。这表明《战线》是青年学者的学术园地,是学术公器。

二、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管理创新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持传统特色、创造新的特色;如何追踪新技术、采用新手段,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寻求创新,这是刊物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益性、综合性、差异性:期刊管理创新的前提。一是性质认定。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公益文化事业性质,决定了期刊管理改革不能以经济效益而应以社会效益为最终追求目的。二是自身定位。以《战线》为例,作为社科院系统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是全社会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的发表阵地,与其他刊物如高校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在服务对象、关注问题等定位上应有所不同。三是重视差异。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性期刊区别很大,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突出综合性、跨学科的特色。

角色、重心:期刊管理改革的重点。在现行体制下,刊界不时有改变编辑部制度的呼声,但期刊管理是以编辑部制度为基础的,期刊管理改革也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转变主编角色。主编应肩负不断推动刊物与学界互动、推动刊物实现创新与发展的使命;承担学术专栏策划、参与选题设计任务,既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更是办刊人。二是转变编辑工作重心。在做好组、审、编、校基础性编辑工作的同时,还应使编辑成为学术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及总结者,成为刊物与学界沟通的桥梁。《战线》一贯大力支持编辑参与学术活动,加强与学界的联系。

编、审、做、读、评一体化:期刊管理改革的举措。随着国家、主办单位投入的增加,随着信息技术对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工作的推动,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争取更大发展。

第一,充分利用数据化成果,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编审稿件流程。大数据便于建设完善的在线编审互动系统,不仅为期刊编辑部服务,也为学界服务,跳出编审出版流程限制,实现以期刊为纽带,编、审、读互动的学术研究全流程传播。对期刊管理来说,将决策建立在数据分析上,也可以让管理更加科学。

第二,充分利用新传播手段,强化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传播力。一是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获知内容整合方向,实现学术信息的精准定位;二是利用新传播手段,实现刊物内容与学术信息的多媒体平台发布;三是及时获知读者的信息反馈,实现学术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估,从而矫正刊物传播的内容。

第三,顺应大数据发展,转变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角色与功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学术发展方向与热点问题发展趋势,而且能从微观上了解学者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宏观引导与微观服务的结合,是学术期刊引导学术方向的有效方式。还能以期刊掌握的学术资源为中心,构建起编、审、作(读)三者间畅通无碍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突破纸质媒介的局限,形成多数据、多介质的全方位传播态势。

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发展,掌握期刊评价的主动权。从尊重办刊规律和学术规律出发,利用大数据,完善期刊评价体系,这对于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学术期刊的质量提高与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期刊评价,其评价主体应是全体学术活动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期刊管理应该向着更有利于互动的方向发展,向着更主动向学者和学术前沿靠近的方向发展,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提供编辑、作者、读者之间顺畅沟通的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期刊管理战线社科
公共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研究
社科成果展示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之我见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化管理小议
新年战线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