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2014-04-01马淑红邵中军
马淑红,邵中军
(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2.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我国是世界上艾滋病传播较快的地区之一[1,2]。由于缺乏艾滋病防控相关知识,使一些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艾滋病更加易感[3]。高职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更是尤为重要,而该人群是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面向广泛,接触人员复杂,为此,作者对某高职学院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认识状况及相关态度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影响因素,探讨AIDS健康教育的适宜途径,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9月以某高职学院学生550人(男37.1%,女62.9%)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问卷:以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计划提供的8个选择题为基本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并参考其他文献自行编写。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AIDS知识、态度、行为以及AIDS知识获取途径、期望途径等。
1.2.2 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具有现场调查经验,对其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所有调查均由调查员独立完成。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现场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填写前,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提供现场说明。回收的调查表按统一标准进行筛查,筛除一般信息和基本问题填写不全的调查表获得有效问卷。
1.2.3 预调查:在学生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实地考察选点并进行预调查,了解学生的数量、分布、文化程度及其艾滋病的知识和行为等情况,修改、完善拟订的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建数据库,双人录入,进行核查。结果中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表示。艾滋病知识合格率分层分析和相关态度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均由SPSS13.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特征:本次共调查研究对象550例(男37.1%,女62.9%)。年龄为13-63(中位数为 27,25%位数为20,75%位数为38)岁,主要分布在17-45岁,占90.5%,16岁以下者为1.7%,45岁以上者为7.8%。汉族为95.4%,其他民族共为4.6%。调查对象大多来自陕西省(分别为43.3%,20.2%,11.1%)和新疆自治区、甘肃省。文化程度大多数为初、高中水平(初中 39.9%,高中 60.1%)。
2.2 调查对象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2.1 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在AIDS基础知识问题中:“看上去健康的人可能携带HIV吗?”,回答正确439人,正确率为79.8%;“输入带有 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感染 HIV吗?”,回答正确496人,正确率为90.2%;“与艾滋病病人共用针具会感染HIV吗?”回答正确490人,正确率为89.1%;“使用安全套能降低HIV传播的危险吗?”回答正确383人,正确率为69.6%;“保持一个未感染HIV的性伴侣能降低HIV感染的危险吗?”回答正确307人,正确率为55.8%;“感染了HIV的孕妇有可能将HIV传染给她的孩子吗?”回答正确490人,正确率为89.1%;“与HIV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HIV吗?”回答正确382人,正确率为69.5%;“蚊虫叮咬会传播HIV吗?”回答正确168人,正确率为30.5%。根据AIDS相关标准,所有调查对象中,合格人数为206人,合格率为37.5%。
2.2.2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分层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合格率在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之间没有差异,男性41.4%,女性 36.1%(X2=1.48,P >0.05)。不同的居住地调查对象AIDS知识合格率有差异:省、地级城市人员艾滋病知识合格率41.6%,县级、乡村人员知识合格率29.5%,差异具有显著性(X2=15.37,P<0.01)。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合格率有显著差异(X2=24.96,P<0.01),年龄段从<=20岁、21-30岁以及>=31岁变化,合格率提高。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合格率之间具有明显差异(X2=6.81,P<0.01),汉族合格率高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合格率之间具有明显差异(X2=29.10,P<0.0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知晓率也提高。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
2.3.1 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调查结果:40.9%(225人)的调查对象愿意与艾滋病者继续共事。56.0%(308人)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患者不应该被强制隔离。83.6%(460人)的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人表示同情,3.8%(21人)表示憎恶,12.5%(69人)表示无所谓。51.0%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病人是受害者,2.2%认为艾滋病病人是社会危害分子,46.7%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当身边人感染艾滋病时,87.6%的调查对象表示同情,5.1%表示憎恶,7.3%表示无所谓;48.8%表示愿与其正常交往,44.6%认为应该保持距离,6.6%表示拒绝与其交往。有60.3%的调查对象表示假如亲近的人感染艾滋病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另外,调查对象对同性恋的认同率只有12.1%,57.5%表示憎恶,30.4%持中立态度。而对吸毒人群的看法,69.7%表示憎恶,26.8%表示敬而远之,3.5%表示无所谓。
2.3.2 调查对象对AIDS及其社会现象、相关态度对AIDS知识合格率的影响:分析显示,愿意与艾滋病人共事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45.3%,而不愿意与艾滋病人共事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仅为30.1%,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身边的人感染艾滋病后,愿意与其正常交往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44.8%,表示应保持距离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33.0%,仅有20.6%表示应该拒绝交往,差异有显著性(P<0.01)。认为艾滋病患者应该被强制隔离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仅为29.1%,而认为艾滋病患者不应该被强制隔离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44.2%,表示不知道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36.4%,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对待吸毒者的态度上,表示憎恶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40.6%,持敬而远之态度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34.2%,持无所谓态度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10.5%(P<0.05)。担心和不担心自己感染上艾滋病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分别为36.1%和42.0%,而持无所谓态度的调查对象知识合格率为12.5%(P<0.05)。其余相关态度的不同持有者艾滋病知识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
2.4 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80.2%被调查对象回答接受艾滋病知识教育形式以宣传资料为主,占49.7%,课堂讲授和报刊书籍,分别占24.0%和19.8%。调查发现,有88.0%调查对象表示想知道更多关于艾滋病的知识。12.9%对已掌握艾滋病知识表示满意,30.8%和37.6%人员表示还非常需要以及很想了解艾滋病知识,仅有1.1%的人表示无所谓。73.3%希望了解怎样预防艾滋病,8.0%希望了解如何治疗艾滋病。宣传栏、免费宣传资料、报刊书籍、朋友、网络以及广播电视几个方面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识实际来源和期望来源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某高职学院学生AIDS基础知识知晓合格率为37.5%,远远低于中国标准艾滋病知晓率达到75%的指标。也低于陈薇等人调查的城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4]和威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艾滋病知晓率[5]。其中,对输血能传播 HIV的知晓率较高(90.2%),其次是共用不洁针具和母婴途径(均为89.1%);对保持一个健康性伴侣和使用安全套均能降低感染HIV风险的知晓率较低,为55.8%和69.6%;对非接触途径,如吃饭、蚊虫叮咬等不传播HIV的知晓率只有69.5%和30.5%。这说明该人群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和预防途径的知晓还很模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基本的防病治病技能。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层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知晓率有显著差异,年龄段从≤20岁、21-30岁以及≥31岁变化,合格率提高,这就说明青年人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国外也有报道显示,当前全球一半以上的艾滋病新病例为15-24岁的年轻人[6],有性行为的年轻人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7]。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了青年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是重中之重。同时,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调查对象知晓率提高,而且县级、乡村人员知晓率显著低于省、地级城市人员。说明县级、乡村人员,以及文化程度较低人员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国内也有报道显示了这种现状[8,9]。相比而言,愿意与艾滋病人共事的调查对象合格率较高;当身边的人感染艾滋病后,愿意与其正常交往的调查对象合格率较高;认为艾滋病患者不应该被强制隔离的调查对象合格率较高,这些调查结果说明,AIDS知识、态度、行为的差异深刻影响着艾滋病知晓率,对AIDS有科学理解并能正确对待的调查对象有较高的知晓率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为艾滋病人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没有歧视的社会氛围。此外,从调查数据看来,57.5%对吸毒现象表示憎恶的调查对象的知识合格率为40.6%,显著高于持敬而远之态度(26.8%)和无所谓态度(3.5%)的调查对象的合格率(分别是34.2%和10.5%),因此,引导人群全面认知吸毒现象很重要。
同时还对调查对象获取艾滋病的期望途径和实际途径进行了统计,80.2%的调查对象回答既往接受艾滋病知识教育以宣传资料为主,课堂讲授、报刊书籍为辅,说明我国艾滋病宣传已经大范围普及。但必须看到的是,88.0%调查对象表示想知道更多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其中绝大部分想知道怎样预防艾滋病。人群希望更多的来源于大众传媒、报刊书籍与免费宣传资料,这说明卫生部门等在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1]李道苹,赵莉丽,方鹏骞.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1):1-3.
[2]Jonathan Watts.China’s shift in HIV/AIDS policy marks turnaround on health[J].Lancet,2004,363:1370-1371.
[3]Dicenso A,Guyatt GH,William A,et al.Interventions to reduce unintended pregnancies among adolescents: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BMJ,2002,324(14):26-30.
[4]陈薇,杨放.城市居民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现况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95-396.
[5]孙辉,周成超,张希玉,等.威海市居民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0):48-49.
[6]Solar-Tuttle.The invincible ones[M].Harvard AIDS Review,2000.12-14.
[7]Unaids WHO.The Word Band National AIDS programmers:a guide to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national HIV/AIDS prevention programmers for young people[M].WHO,2005.50.
[8]张群,王艳.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5):303-306.
[9]米光明,宋慧军,张红杰,等.农村参与式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2):94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