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介入治疗及护理体会
2014-04-01田贞
田 贞
(江苏省如皋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是一项经股动脉达肝动脉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经导管注入栓塞剂和抗癌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可[1]。俗话说:三份治疗,七分护理。所以肝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尤其的重要,对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积极的作用。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疏导:很多病人对突如其来的的诊断难以接受,可告知患者或家属介入治疗的方法,讲解以往病房成功病例、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并发症。鼓励患者家属多关心病人,增强病人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增加对现代医学的信任感。同时也能争取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1.2 主要护理问题:①悲伤:与担心手术效果、疾病预后和生存期限有关。②疼痛:与肿瘤生长过快,导致肝包膜张力增加或介入治疗后的不适有关;晚期疼痛与癌症转移、侵犯后腹膜或癌症破裂出血有关。③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胃肠道功能紊乱、介入治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肿瘤消耗等有关。④舒适受损:与疼痛、腹胀、介入治疗的副作用及恶病质有关。⑤潜在的并发症:与消化道或腹腔内出血、肝性脑病、肺部感染、膈下积脓积液等因素有关。
1.3 护理目标:①病人愿意表达出悲伤,能正确面对疾病、手术和预后,并参与到治疗和护理的决策。②主诉疼痛减轻或缓解。③能主动参与到进食富含蛋白、能量、维生素等营养均衡的食物或接受营养支持治疗。④主诉不适程度减轻或感觉舒缓。⑤未出现并发症,或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2 手术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注意各种检查结果,判断有无禁忌症。向病人解释介入治疗(肝动脉插管化疗)的目的、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和有点,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争取主动配合。
2.1.2 术前常规准备:①临床医技常规检查。②作碘、抗生素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局部的备皮。③术前常规禁食禁水6h;于术前半h排空膀胱,注遵医嘱使用术前镇静药。④介入药物的准备。
2.2.3 术中护理
2.3.1 向患者告知有可能出现的反应,适当交流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得以减轻其恐惧不安的情绪,在手术过程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的感觉。造影过程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手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肌注非那根,吸氧等抗过敏处理。
2.3.2 手术过程中积极配合介入医生做好局部穿刺,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固定,局部放置沙袋。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
2.4 术后护理
2.4.1 (体位护理)术侧肢体制动6-8h,6h后方可翻身,开始翻身幅度不宜太大,术侧肢体在匕,且不能屈曲。
2.4.2 嘱病人绝对卧床24h。
2.4.3 穿刺点护理:观察局部敷料是否清洁,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沙袋按压局部是否在位点等。
2.4.4 穿刺侧肢体末稍循环的观察:观察穿刺侧肢体情况,如病人感觉有无肢体麻木,定时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弱,若有足背动脉博动微弱,穿刺侧肢体皮温凉、肤色青紫,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应立即通知医生,松弛弹力绷带,防止有静脉血栓形成,同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
3 栓塞术后综合征的护理
3.1 发热: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病人体温可升高,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4-6d,多为介入治疗后身体的排异应急反应,嘱病人不要紧张,指导患者多饮水。若体温高达39℃或持续不退,者应警惕有可能发生败血症,应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协助对照处理。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体温降至正常。
3.2 肝区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范围、性质,可用疼痛“评分表”测试患者的疼痛程度。一般的疼痛,对症处理即可,若疼痛部位及性质改变应警惕邻近器官的损伤的可能。
3.3 恶心呕吐:患者有恶心呕吐的症状,主要为抗癌药物副反应所至,遵医嘱给予镇吐剂即可减轻或消除症状,若患者呕吐频繁、甚至有呕吐物的颜色及性质有明星变化,应警惕可能有邻近器官的损伤,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情变化并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3.4 介入治疗后发生胃肠道反应,多为栓塞治疗后刺激引起,一般较轻微,临床上仅1-2d即可消失。仍需要密切观察。
3.5 骨髓抑制常发生在介入后两到三周后可逐渐缓解,应密切观察体温及监测血象的变化,加强基础护理。
根据医嘱告知患者出院后任需要定期复查,门诊随诊。告知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运动量要适度、适量,以安全、不疲劳为宜。不要有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出血。饮食指导:宜进食清单、柔软、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低脂的食物,搭配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少量的瘦肉、豆制品等。禁烟、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腌制品、蛋黄等。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1]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5-69.
[2]唐玉新,蒋远东.中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