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后护理体会
2014-04-01马化霞
马化霞
(宁陵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河南商丘 476700)
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是经阴道操作实施的子宫切除术,与传统的腹部子宫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子宫切除术式。但是术后患者对子宫切除的生理改变难以接受,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故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就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64岁之间,平均年龄44.6岁。其中子宫脱垂17例,子宫肌瘤14例,子宫腺肌病1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大出血等并发症。
1.2 术后护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加强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体位护理、阴道切口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子宫全切除术的态度不同,子宫全切除术一般对年轻女性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包括担心影响夫妻感情、内分泌失调以及衰老过快等[1],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种种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结合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的应对措施,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协助患者家属共同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努力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以更好的心态促进术后恢复[2]。
1.2.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以及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对于出现面容苍白、烦躁不安的患者要注意是否有休克前兆;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低血糖等症状[3];对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观察记录,并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以保证导尿管通畅。
1.2.3 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取平卧位,以降低阴道张力,促进切口愈合;患者卧床期间应协助其进行翻身、拍背等动作,并保持被褥、皮肤的清洁,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发生[4];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但应对活动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并发症。
1.2.4 阴道切口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有无渗血、红肿等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以免导致产褥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阴道填塞纱布团一般于术后24 h取出,并注意对数目进行严格核对,每日2次用0.5%碘伏棉球进行消毒,以保证切口干燥清洁,促进愈合[5]。
1.2.5 饮食护理:术后6 h禁食水,6 h后可适当进食流质食物,待患者排气后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并嘱患者禁食豆浆、牛奶等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指导患者多食含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术后营养需求,并适当添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在进餐1~2 h可对腹部进行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对严重便秘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开塞露[6]。
1.2.6 出院指导:在患者痊愈出院时加强对患者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嘱患者继续加强盆底肌肉收缩运动,以加强盆底肌张力[7];术后3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避免久站、久座,且术后3个月禁止盆浴和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定期复诊,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到院就诊。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皮下气肿、产褥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4~8 d内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6.23 d。
3 结语
阴式子宫全切术主要适用于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并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等的治疗,该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弊端是手术视野较小,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有临床研究显示,对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根据个体间的差异加强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心理疏导,并对饮食结构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总之,加强阴式子宫全切除的术后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1]姚勤.阴式全子宫切除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117-118.
[2]张金芝.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9):84.
[3]蒋秋仙,吴文英.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8):238-239.
[4]金美娟.阴式子宫全切除术160例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195.
[5]秦霞.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70-371.
[6]赵月兰.妇科阴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1):223-224.
[7]曾孝花.阴式全子宫切除术56例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7):135-136.
[8]刘靖,江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6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5):5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