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切除窦镰旁脑膜瘤39例体会
2014-04-01王淮,朱成
王 淮,朱 成
上矢状窦旁及大脑镰均为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率分别约为全部脑膜瘤的18%和7.8%,窦镰旁是一邻近的混合区域,窦镰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增大后,对两部位均有侵犯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17% ~20%,瘤体多较大、血供多丰富,手术有相当难度[1-2]。笔者于2007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窦镰旁脑膜瘤39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3.2岁。病程2月~4.5年,平均26.5个月。头痛19例,癫痫发作9例,不同程度偏瘫17例,偏身感觉障碍11例,精神症状6例,头部隆起性肿块5例。
1.2 影像学资料 本组39例患者均行头颅X线检查,有局部颅骨增生、破坏的4例,肿瘤内部沙粒样钙化的3例,余无异常。本组病患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CT片显示多为颅内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占位影,脑外生长,边界清楚,基底部位于大脑镰和矢状窦,即颅内中线部位,平扫肿瘤为等或稍高密度,常伴有周围脑组织指状水肿或相邻脑组织受压移位表现,增强扫描后瘤体多呈明显强化表现,局部脑膜有增厚或
“鼠尾征”表现。MRI平扫肿瘤在T1加权、T2加权像上多为等皮质信号,周围脑组织水肿带在T1加权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如瘤体内血供丰富可见流空效应,注射Gd—DTPA后肿瘤在加权像上呈明显的均匀强化,MRI可提供三维图像,有利于了解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帮助术中精确定位,加权像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供判断脑膜瘤的性质。肿瘤位于上矢状窦前1/3者22例,中1/3者l0例,后1/3者7例;瘤体直径大于10 cm 2例,5~10 cm 21例,小于5 cm 16例。矢状窦中后部位的17例,术前均加行MRV检查,进一步了解矢状窦受侵犯的程度和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已决定术中的切除方法和程度。
1.3 肿瘤组织学分类 本组39例均经病理诊断,内皮细胞型15例,纤维型9例,砂粒型8例,过渡型4例,血管瘤型3例。
1.4 手术方法 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肿瘤位于中后部的患者术中使用Myfield头架固定头部。手术体位前、中部肿瘤患者取仰卧位,后1/3肿瘤患者取侧俯位。头皮切口和骨瓣依据瘤体部位、大小、指向、与矢状窦大脑镰的关系等综合因素进行设计,切口和骨瓣均过中线,暴露至肿瘤边缘及肿瘤前后两端正常的矢状窦。笔者体会切口及骨瓣范围最好设计稍大些,有利于术中操作、控制出血、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打开硬脑膜后在显微镜下操作,沿肿瘤包膜与脑组织的间隙逐步分离,对于瘤体较大或与窦镰旁粘连较重者,直接分离损伤较大,可先行瘤内分块切除,充分减压后取得满意的空间,再沿肿瘤包膜分离,最后处理受累矢状窦及大脑镰。术中对于矢状窦的处理,为方便操作前1/3的可直接结扎,本组有9例予以直接结扎,术后无不良反应。中、后段有5例术前MRV检查提示矢状窦完全闭塞,侧支循环良好,术中予以直接切除受累段矢状窦。尽量避免损伤皮层静脉,尤其是重要回流静脉,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对矢状窦的处理要彻底,注意止血,术后多留置硬膜外引流。
2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按Simpson切除标准评价:达I级切除32例(82%),Ⅱ级切除7例(18%),此7例术后均加行伽玛刀治疗。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前对侧肢体偏瘫的17例患者中,术后14例肌力恢复正常,3例肌力恢复至Ⅳ级。有确切随访的33例,时间1~2年,6例失访,其中31例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
3 讨论
窦镰旁脑膜瘤瘤体多较大,血供多丰富,与矢状窦及大脑镰多粘连紧密、中央沟静脉等重要回流静脉多受累,故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各环节的处理是决定手术成败、避免复发的重要因素[2-5]。我们总结的体会如下:
3.1 认真分析术前影像检查 头颅CT、MRI为必备检查,对矢状窦受累程度的判断MRV效果良好,结合三者可从不同方面判断肿瘤性质、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帮助术者决定手术入路、方法、切除程度等,所以术前要认真分析上述影像资料。CT可大致判断脑膜瘤位置、大小、对颅骨的影响程度,是骨质破坏或反应性增厚,尤其是骨窗位对决定骨瓣的范围和对骨瓣的处理有指导意义。MRI可提供瘤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利于判断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尤其是与重要回流静脉的关系。MRI对瘤体的性质判断更加明确,一般来说,T2加权像信号越高,提示肿瘤含水量越大,质地多柔软,利于全切除;T2加权信号降低,则提示肿瘤含水少、质地较硬,不利于充分切除[6-7]。MRV主要是判断上矢状窦腔受累程度及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决定术中对受累矢状窦,尤其是中后段的处理。本组39例均行CT及MRI检查,矢状窦中后部位的17例均行MRV检查。认真读片分析,对决定手术方法、判断手术难度,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3.2 要有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 窦镰旁脑膜瘤对上矢状窦和大脑镰多有侵犯,甚至突入、闭塞矢状窦腔、传统的外科手术难以全除,易复发[5-6]。显微外科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和照明作用,可精确地区分肿瘤与周边结构,从蛛网膜间隙分离瘤体,保护肿瘤周围供血动脉及毛细血管,减少盲目性出血,保持术野清晰,避免脑组织、回流静脉及静脉窦损伤,提高了肿瘤全切率,降低复发率。
3.3 多渠道减少术中出血 窦镰旁脑膜瘤多为颈内、外动脉系双重供血,血供丰富,术中多出血凶猛,控制术中出血非常重要[4,6]。笔者体会可综合以下措施减少术中出血:(1)术中麻醉采取控制性降低血压,收缩压保持在70~90 mmHg,持续不宜超过2 h,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2)头部适当抬高位,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力。(3)掀开骨瓣时注意剥离硬膜与颅骨的粘连,以免撕裂硬膜下皮层血管或矢状窦至大出血。(4)切除肿瘤时先逐步离断肿瘤与窦镰硬膜的粘附处,提前阻断部分血供,与分块切除交替进行可明显减少出血。巨大肿瘤有时须先行瘤内部分切除以获取满意空间,后仍应先行离断肿瘤与窦镰旁附着处。(5)术前影像检查明确为颈外动脉系供血者,有条件的可在术前2~3 d行介入治疗,栓塞主要供血动脉,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6)皮层浅静脉常有变异,与硬膜粘连,另外上矢状窦两侧3 cm以内常有桥静脉在硬膜下腔潜行,也多与硬膜粘连,切开硬膜时应避免损伤上述血管,避免导致不必要的出血。
3.4 中央沟静脉的保护 中央沟静脉对相应部位脑的静脉回流十分重要,术中应绝对避免损伤,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静脉性梗塞,导致术后重残甚至死亡[3,7-8]。中央沟静脉位于瘤体前后边缘时,易于分离保护,但当它骑跨肿瘤或被肿瘤包绕时,相对较难以保护,应在显微镜下沿静脉两侧解剖与瘤体之间的蛛网膜,松解静脉,再切除静脉周围的肿瘤,手法应轻柔精确,避免撕破静脉。如该静脉与瘤体紧密粘连,实在难以分离,可残留少量肿瘤组织以免损伤。处理该局部时双极电凝尽量采用低功率,防止灼伤中央沟静脉,致使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3.5 受累矢状窦的处理 如何处理受累矢状窦是该手术的要点、难点,也是关系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4,9]。笔者体会如下:(1)仅侵犯窦壁而未突入窦腔的,切除瘤体后充分电灼与之附着处的矢状窦壁即可,能有效抑制复发,但电凝必须采用低功率,且反复电灼时要滴冷盐水降温,防止发生矢状窦内血栓。(2)瘤体突入窦腔出现部分阻塞的,前1/3矢状窦、大脑镰可直接缝扎切除,全切肿瘤,不会发生不良后果。位于中、后1/3者,可尽量自窦壁剥离瘤体,粘连严重者予少量残留,采取低功率电灼,术后考虑伽玛刀治疗、随访,若发生复发并完全闭塞矢状窦,且已建立侧支循环,可考虑Ⅱ期手术彻底切除[8,10]。有学者采取将受累矢状窦壁切除后修补,也有学者采取切除整段受累矢状窦,再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矢状窦,与中央沟静脉吻合的术式,但多数学者认为,窦壁少量肿瘤的残余虽会导致术后复发的可能大大增加,但切除未完全闭塞的中、后断矢状窦,极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重残和死亡。国内外文献报导,修补窦壁和自体静脉移植窦循环重建者,有 50% 会发生迟发性血栓,预后较差[3,4,9]。(3)对窦腔受侵致完全闭塞者,如术前MRV提示已有侧支循环建立通畅后,无论受累段处于何处均可彻底切除,不需考虑重建,不会发生不良后果,切除前为慎重起见,可实验性夹闭该段矢状窦15~30 min,如出现脑肿胀,提示窦腔仍有部分回流功能,则不可切断,可参照第二条处理。矢状窦的切除范围尽量减少,要紧贴瘤体边缘,相应的大脑镰、下矢状窦也不要切除过多,尽量多保护静脉回流。
3.6 关于术后复发 窦镰旁脑膜瘤多为良性,但仍有一定复发率,主要与全切与否、受累矢状窦的处理以及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关,关键是瘤体的全切程度,包括对受累的的硬脑膜、大脑镰、矢状窦、大回流静脉及颅骨的处理,是肿瘤复发的关键。实际上窦镰旁脑膜瘤要达到理论上的根治性切除是相当困难的[3,9,11],术后结合放疗或伽玛刀治疗可较长期控制复发。
[1]谢志敏.窦镰旁脑膜瘤38例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湖南医学杂志,2012,23(8):79-81.
[2]Sughrue ME,Rutkowski MJ,Shangari G,et al.Results with judicious modern neu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rasagittal and falcine meningiomas.Clinical article[J].J Neurosurg,2011,114(3):731-737.
[3]Dimeco F,Li KW,Casali C,et al.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Surgical experience in 108 cases[J].Neurosurgery,2008,62(6 suppl):1124-1135.
[4]周赤忠,叶 青,付 伟,等.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54-356.
[5]杨友忠,陈新生,施正生,等.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安徽医学杂志,2010,31(7):744-745.
[6]姜明春,刘 锋,吕世刚,等.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9):950-952.
[7]Raza SM,Gallia GL,Brem H,et al.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 outcomes from the management of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J].Neurosurgery,2010,67(4):885-893.
[8]何升学,张岩松,刘宏毅,等.显微手术切除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4):391-393.
[9]刘 勇,虞正权,李中林,等.中央回区附近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932-933.
[10]陈 轩,申明峰,姚宏伟,等.纵裂人路切除双侧窦镰旁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5):451-453.
[11]雍成明,黄录茂,杨代明,等.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及镰旁脑膜瘤28 例临床体会[J].安徽医学,2010,31(12):144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