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及其认知特征
——基于英汉语对比研究
2014-04-01鲁玲萍
鲁玲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及其认知特征
——基于英汉语对比研究
鲁玲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情感是人类沟通的共同语言,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情感隐喻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其共性表现为人类的情感表达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情感隐喻源于身体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但同时又受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反映到语言结构中,使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隐喻;情感隐喻;隐喻概念体系;思维方式;思维差异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润色激发想象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他把隐喻视为一个实体向另一个实体的转移,从非相似中洞察相似,属于修辞学范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多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用其熟知的某一经验领域说明和理解另一经验领域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日常语言的70%是由隐喻构成的(Lakoff&Johnson,1980)。
情感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表明,情感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是思维方式的体现,指导我们行为的概念系统很多都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的。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认知差异(刘昌华,2000)。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人类的认知系统既能影响情感还能被情感影响,对情感概念的研究也是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研究(郭熙煌,2009)。本文对英汉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系统的认知对比,并尝试从文化因素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其差异的原因以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一、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概念域向另一种概念域的映射。Lakoff&Johnson(1980)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如“爱是旅程”、“爱是战争”;方位隐喻,又叫空间化隐喻(spatialization metaphor),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的隐喻,如“高兴是上”、“伤心是下”;本体隐喻,又称实体隐喻,是用表示实体的词来表示某一抽象概念,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如“容器隐喻”。
情感隐喻也是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种概念域,人类的情感丰富而抽象,人们通常将其抽象情感具体化、概念化。情感隐喻的研究始于Lakoff&Johnson(1980),其后的Kövecses(1986)亦对英语和跨语言情感概念做了大量分析。基于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隐喻大体分为四类:方位情感隐喻、颜色情感隐喻、身体部位隐喻和自然现象隐喻。
(一)方位情感隐喻
方位情感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映射并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它不是以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而是通过空间概念如“上下”、“内外”、“前后”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的隐喻,它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来。人类存在于空间之中,四周又充满了具有空间特征的事物,很容易借助于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方位概念是人们最早获得的概念。空间方位源自于人类对基本空间概念的认知,人类参照这些方位并建立起一系列隐喻概念。许多情感隐喻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来构建的,方位隐喻的典型特点是相互参照构成一个体系,如“上”和“下”相对、“前”和“后”相对、“中心”与“边缘”相对等。如“高兴是上/伤心是下”隐喻:(1)My spirits sank(情绪低落);(2)He i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事业的顶峰)。画线部分词汇印证了“高兴是上/伤心是下”这个概念隐喻。肢体语言研究表明,人们身体的不同姿势与人的情绪、情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张敏,1998)。垂直挺拔的姿势与积极的情感相关,而低沉向下的姿态常常与挫折、痛苦、忧伤等情感有关。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人们都习惯于用“上”或“高”代表“高兴”或“好”,用“下”或“低”来代表“忧伤”或“坏”。这样构成的隐喻概念,既可以用来描写某些抽象概念,也可以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状况,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
(二)颜色情感隐喻
色彩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领域。虽然人类语言中颜色词的数目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一种普遍结构顺序:黑、白、红、黄、绿、蓝、棕、紫、粉红、橙和灰等11种(Berlin&Kay,1969)。英汉语中都有大量表示情感的颜色隐喻表达人们的丰富情感,主要分为自然颜色隐喻和面部颜色隐喻。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可以通过颜色词得以体现,如:①He was flushed with anger(他们争得脸红脖子粗);②His face is black with rage(他气得脸色发青);③He was quite blue over his dismissal(他因被解雇而情绪低落)。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语气和身体姿态等方式来表达情绪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激动、害羞时脸色会变红,在恐惧、害怕时脸会失去血色,变得苍白。英语用red、green、blue、yellow、black等自然颜色来表达情感;汉语常用“白”、“红”、“灰”、“青”、“紫”等颜色词表达情感,如“面红耳赤”、“红光满面”、“脸色苍白”、“灰心丧气”、“灰头土脸”等。
(三)身体部位隐喻
情感的变化与身体部位的反映密切相关,是人类对外部环境的生理反应,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身体部位隐喻涉及到身体动作行为,如“高兴得跳了起来”;面部表情,如“急红了脸”;眼眉表情,如“眉飞色舞”;体内器官,如“心花怒放”、“撕心裂肺”等。Lakoff(1990)从生理视角提出了“情感的生理效应代表情感”的观点,它包括四个因素(以愤怒隐喻为例):①身体热(BODY HEAT),如 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我气得脸上火辣辣的);②内部压力(INTERNAL PRESSURE),如He almost had a hemorrhage(别气破了肚皮);③面部和颈部的发红程度(REDNESS IN FACE AND NECK AREA),如 He was flushed with anger(他们争得脸红脖子粗);④烦乱(AGITATION),如He was quivering with rage(他怒发冲冠)。生理效应表明情感隐喻是以人类的生理机制为基础,不管来自什么文化背景的人,愤怒或高兴时都有一些相似的生理反应,但表达的方式因语言而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英语和汉语都可以说“愤怒是火”,但汉语还可以说“愤怒是气体”,一个容器里的气体,如“他怒气冲天”、“他憋了一肚子气”,英语则是“愤怒是液体”,如You make my blood boil等。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相似总是大于相异,不然,不同文化的人无法交流与沟通。
(四)自然现象隐喻
大自然是人类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对象,我们的语言文字本来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那么,语言就在人的肉身和宇宙万物间建立了最原始的关联网。在语言和文化的衍变中,隐喻永远不变地驾驭着这个基本的真理:人与自然的统一。表达情感的自然现象隐喻主要包括火、气、季节等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许多这类隐喻,如“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冷若冰霜”、a wintry smile(冷冰冰的微笑)、a blaze of anger(勃然大怒)等。
二、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特征
上述四种情感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比较普遍,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这意味着情感隐喻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中存在共性的一面,如两种语言都有方位隐喻“高兴为上”、“伤心为下”;颜色隐喻“愤怒是红色”、“畏惧是白色”;身体部位隐喻“喜悦是心脏的轻松”、“伤心是心脏的碎裂”;自然现象隐喻“喜悦是暖”、“恐惧是寒”等。但由于东西方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因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必然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投射到语言结构上。
(一)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人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相反,西方人则用分析式的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因此中国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整体性、模糊性与和谐性。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确定性与清晰性,排斥思维中的模糊与不确定因素。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思维传统崇尚和保留着一种强调自然界整体性及事物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与西方的分析哲学不同,中国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地人异质同构,人的形体与天地同构。《淮南子》写道:天有四时(春夏秋冬),人有四肢;天有五素(金木水土火),人有五脏(心肝脾肾肺);天有五维(东西南北中),人有五伦(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中国古人在阐述天地人形体同构的同时,还延伸到天地人的精神同构。《淮南子》云:“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肝为云,肺为气,肾有雨,脾为雷,而心为之主。”按照这种划分,人的外部器官与有形质的各种天体对象存在着同构的关系,内部器官则和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相对应。各种自然现象不是无意识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而是作为宇宙精神出现。相应地,人的五脏也不只是肉体器官,而是各种情感的载体。按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悲,肺主忧,肾主恐。因此汉语中有不少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概念隐喻以及派生出来的表达式,如:①父亲脾气暴躁,经常对母亲打骂;②年龄相仿的他们脾胃相投;③我的肺要气炸了;④她肝火旺盛,容易发脾气。
与中国人不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是个体的事物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离出来。笛卡儿开创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地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近代哲学,使之成为认识论的一个基本模式。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连淑能,2002)。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客观对象,认为人要征服自然,发挥对自然的主体性和统治地位。因此,“ANGER IS AN OPPONENT IN A STRUGGLE/愤怒是斗争中的对手”这一概念隐喻在英语中相当普遍(林书武,1998)。如:①I’m struggling with my anger.②She fought back her anger.③He lost control over his anger.但是这类句子很难用直译的方法译成汉语,如“我与愤怒作斗争”、“她击退了愤怒”等,这不符合汉语说话的习惯,只有表达为“他忍不住气”、“气得忍无可忍”等才合乎规范。可以说“愤怒是斗争中的对手”这一概念隐喻在汉语中并不典型。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常常被分别看作是对西方和中国思维方式的概括。中国人一直认为“天人合一”。“气”是万物的本源,生命的本源。体内“气”运行通畅,才能身体健康,颐养天年。所以中国人不会和“气”斗。而西方文化一直“天人两分”,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对大自然有一种征服、索取的欲望。因此在理解“愤怒”的概念上,他们可以将 Anger看成是“对手”,可以“fight against,control and struggle”。
(二)直觉性和逻辑性
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观合察,寻求直觉顿悟,擅长形象思维。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擅长逻辑思维。古代中国哲学提倡“循道行事”(张岱年、方克立,1994)。《易经》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感觉、体验、意会、领悟,以“尽心”求简捷而缺乏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用形象化语言思辨。而西方人则擅长抽象与逻辑思维。西方人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归纳推理,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大多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探索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们注重理性的观察和思维,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许佳佳、成东,2009)。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语言属于拼音文字,词义与字形相分离,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两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这种推理、演进的习惯就促进了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喜悦是眼睛在动”这个概念隐喻,但认知角度不同。中国人的直觉思维注重形象,整体感知,讲顿悟。因此在描述喜悦时,强调的是人的面部表情及形状的变化,尤其是眼睛、眉毛、嘴巴,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例如:“他乐得眉开眼笑”、“他舒眉展眼”、“他乐得嘴角咧到耳朵”、“他高兴得嘴巴合不拢”、“他不禁喜上眉梢”。由此可见,“喜悦是眼睛、嘴巴和眉毛在动”这一隐喻概念在汉语中比较普遍。但是西方人一般用眼睛变亮来表达喜悦之情。“HAPPINESS IS LIGHT/喜悦是眼睛发亮”这样的隐喻概念在英语中就比较普遍。具体的例子有:①Her eyes were sparkling like diamonds.(看到钱,他的眼睛闪闪发光。)②Amusement glinted in his eyes.(他眼中流露出愉悦的神情。/他忍俊不禁。)③Amusement gleamed in his eyes.(他盎然满面。)④He radiates joy.(他脸上洋溢着喜悦。)“HAPPINESS IS LIGHT/喜悦是眼睛发亮”这一隐喻概念比较抽象。理解它需要人们进行试验,并进行逻辑推理。科学研究表明,瞳孔通过收缩和放大来表达心情。如果外界光线太强,瞳孔就会自动收缩,以防止大量光线的射入;相反,如果光线太暗,瞳孔就会打开,以接受更多的光线。瞳孔的大小,不仅随光线变化,而且随着人的情绪变化。凡是外界情况不明,需要进一步了解时,或者有浓厚的兴趣时,瞳孔就会放大;反之,如果人们对眼前的事物不感兴趣时,瞳孔就会缩小。因此当人们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时,或是喜悦时,眼里就闪过一道金光,那金光就是瞳孔放大带来的视觉效应,所以有“HAPPINESS IS LIGHT/喜悦是眼睛发亮”这一隐喻概念。
三、结语
英汉情感隐喻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正如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喜、怒、哀、乐、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其共性表现为人类的情感表达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情感隐喻源于身体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但同时它们又受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并反映到语言结构中,使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情感隐喻的角度探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等文化特质对语言的影响,同时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也很有意义。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刘昌华.隐喻的民族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3]郭熙煌.语言认知的哲学探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Kövecses,Z.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ncepts[M].Amsterdam:Benjamins,1986.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Berlin,B & Kay,P.Basic Colou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7]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9]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10]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许佳佳,成东.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熊显长]
H0-05
A
1001-4799(2014)03-0128-04
2013-10-05
鲁玲萍(1978-),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汉语对比及英语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