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中网络英语新词的译介

2014-04-01刘柯兰

关键词:新词语言英语

刘柯兰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网络英语新词的涌现,更加强和丰富了当代英语的表达力和表现形式。从语言发展的视角来看,网络英语新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语言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它的社会属性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语言使用及交流的需要。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global village”,即“地球村”概念,来譬喻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便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互相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现代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及时并准确地引进网络英语新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多样性,同时也为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提供了便利,本质上来说,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良性结果,对促进文化全球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词(New words或Neologism)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英语权威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对新词作出如下解释:a)a new word or a new meaning for an established word;b)the use of,or the practice of creating new words or new meanings for established words.英语新词的产生和应用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语言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中英文之间的相互借鉴也更加活跃。

一、从文化视角考察汉语对网络英语新词的引进

现代汉语在形成过程中曾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这些外来语带有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国文化语言表现形式由文言文过渡到现代白话文,发端于“五四”白话文运动,在这场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改革中,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被广泛吸收,汉语语言文字形式、内容以及思想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将中国文化发展带入了世界文化潮流之中。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汉语词汇中引入了来源于英语的新语义。比如,在2011年7月第11版《新华字典》中增加了“门”的另一释义:“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学历~|考试~。”显然,这是根据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之后,以gate作为结尾衍生出很多复合词语,专指政界丑闻这一构词现象而来的。再如2011年版《新华字典》中还增加了“秀”的另一释义:表演,展示的作秀/服装秀。这是由英语单词“show”的音译而来,如美国常见的电视节目talkshow(脱口秀)。这说明我国尊重社会发展历史,对融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外来语采取接纳的态度。

1.网络英语新词的性质、特征

据《中国日报》China daily网站2010年12月14日的一篇文章《2010年十大中文新词双语盘点》报道,中文新词及其广为认可的英译有:给力(gelivable)、偷菜(vegeteal)、胶囊公寓(capsule apartment)等。这些新词的英译就构成了当下在中国流行的网络英语新词,这些广为流行的网络英语新词都体现了中国特色,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网络英语新词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中国英语。这些新词最开始都源于互联网。网络语言既是网络文化的产物,又是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是网民们用来表达他们网络情感和生活的语言,但是网民的情感是源于生活的。可以说,中国英语具有客观存在性,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其自身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

(1)构词或译借更规范。

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往往是根据英语的构词规则来造词。另外,通过意译、译借等方法创造新的汉语词汇也占较大比例;还有一些汉语中的流行词与英语中的某些说法相吻合,所以采用“归化”法,直接套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方法。

(2)涉及的领域有所拓宽。

中国英语新词的早期主要是饮食(如dofu)或儒、道教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今中国网络英语新词涉及的领域比早期有所拓宽,有反映重大事件特征的新词,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出现的Jiayou加油;更多的是体现时代特征,反映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新现象的新词如:guanxi(关系)、chengguan(城管)。这些新的中国英语,已经不同于过去国人英语水平低而造出来的洋泾浜式英语,而是为了好玩、有趣才产生的,它体现了年轻人的创意和智慧。

《经济学家》、《纽约客》等英语媒体都曾报道过光棍(guanggun)、城管(chengguan)、关系(guanxi)、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三俗(three vulgarities)等词。外媒提到这些词时,往往是先用中文的发音,再用英文解释。当然,这些词并未真正进入英语。

2.英汉新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带到了海外。当中国商品、中国文化通过商务活动、艺术交流等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时,西方人首先就是通过语言来了解商品背后的文化。文化上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语言上的融合,一些中文词汇通过音译成为了英语词汇。如:Qipao(旗袍)、Lychee(荔枝)、Dofu(豆腐)、Dim sum(点心)、Kung Fu(功夫)、Fengshui(风水)、Wu shu(武术)等。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成为西方主流媒体上讨论的热点话题,一些蕴含东方文化的词语,如:Guanxi(关系)、Face(面子)、Tai Chi(太极)、Tao(道)等也被西方所熟知。

西方各国因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而产生的新英语词汇,通过音译、意译或字母缩写等不同形式,借用到汉语中,成为全新的汉语新词,比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克隆(Clone)、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白领(White collar)、模特(Model)等等。

由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比如对个人价值的赞扬,强调平等意识,公民权利,鼓励展现个性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成反差,经过碰撞、反思,产生出一些新词汇,反映出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如:晒心情(“晒”来自英文“share”);达人秀(“秀”来自英文“show”);AA制(“Algebraic Average代数平均”)等等。这些新词语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方意识,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生动词语。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汉英混合的表达,如:小Case(小事一桩);有事Call我(给我打电话);有好的Idea吗(好主意);你Out啦(落伍啦);玩得要High(尽兴)等等。有些直接来源于英美流行文化,还有一些是受传入内地的港台地区影视作品影响。汉英混合语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媚外心理,将交流中夹带英语视为一种时髦,从而纷纷效仿;其次,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也流行一种时尚,即在交流中使用多种语言形式,其中包括这种汉英混合语的使用,既简洁达意又新鲜有趣,而且能够在群体中找到共鸣。

以上三种方式是汉语对网络英语新词新语的本国化运用,既有时代性,又具实用性,这正好印证了语言交流之间的互补性和共通性。不断涌现的新词无不言说着社会的巨大变迁与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二、从文化视野考察网络英语新词的汉译

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引进,离不开对英语词汇的汉译。网络英语新词的翻译,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英语社会的窗户,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实际上,网络英语新词的引进和翻译,以及汉语中越来越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词汇和缩略语的现象,正表明我国和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而网络英语新词的翻译和定名也必将进一步促进这种交流。

汉译是学习网络英语新词汇的第一道槛,只有铺平了道路,才可以为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有效地进行网络英语新词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1.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词最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时代性,最能反应时代的特征及社会各个方面领域的发展。《韦氏词典》出版商约翰·莫尔斯说:“在一个信息化、娱乐化的时代,任何一种新的流行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冲击,而词汇的运用就是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它反映了时代最本质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网络英语新词也会源源不断产生,而且这一类的用词近年来大行其道,若不弄懂实难理解英美人士的交谈。举例来说,精神病医院的新名称是funny farm;而fat farm却是减肥中心;在停车场向违例停泊的车辆派告票的女警察被称为meter maid(老虎机女郎);用油特多的“大食车”是gas eater;容易到手、尤其是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金钱叫做quick buck等等。了解网络英语新词汇,就等于对这些新词语背后所蕴含的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和变化的探索和学习。

2.网络英语新词汉译的文化禁忌

(1)称谓的禁忌。

中国自古就有称谓上的禁忌。比如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讳名制度盛行。对帝王或尊长之名在言语表达上都要避讳,如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讳,唐人行文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改称“观音”,民部改称“户部”。即使在今天,子女直呼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姓名还是被视为不礼貌的。但是在西方,家庭里长幼之间互称姓名是很常见的,因为在西方社会中除对上帝的名字是一种语言禁忌之外,名称禁忌语并不十分多见。因此,在网络英语新词汉译的过程中,需要把中西方的称谓禁忌放在翻译的考虑范围内,比如圣母玛利亚的英文不能和一些淫秽词语放在一起。

(2)数字禁忌。

在汉语中,由于数字4与死谐音,所以在很多地方人们比较忌讳说4。有些地方,人们谈论年龄比较忌讳说73和84及100,因为传说中孔子死于73岁,孟子死于84岁,而100常指寿命之极限,所以百岁老人一般不说自己100岁,而称为99岁,以求吉祥。而在西方,因为耶稣受难的日子是在最后的晚餐,除了耶稣本身之外还有另外的12名门徒,而其中的一名门徒出卖了耶稣,时间是星期五,因此西方特别忌讳数字“13”以及“星期五”(被称为“黑色星期五”)。很多旅馆和办公大厦没有第13层楼,有些航空公司没有第13号班机,甚至没有第13排座位,12号以后是12号半,下面就是14号。宴会厅的餐座,12号紧接着14号。所以汉译时要保证不去触碰中西方敏感的数字、代码之类的雷区,以免引起双方国家人们的误会和不解。

(3)个人私事忌讳。

中西方在私事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禁忌。比如在中国,跟陌生人聊天,一般不愿透漏自己的姓名或家庭等私事,但是却会很轻易的谈到年龄收入等问题,而这些在西方却是比较禁忌的。中国人见面喜欢说“吃了吗?”以及“去哪里?”这些交谈方式在英语中也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会把“吃了吗?”当做是对方在邀请共同进餐,而把“去哪里?”这一问题当作是过问别人的私事。以上所述也只是词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但已经足以让我们领略词语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要只注重词语的字面意思,更要注重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避免在交流中的尴尬。

三、网络英语新词的文化内涵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英语新词能使大家感受到英语丰富的表现能力,了解英美文化。比如,从一些同饮食文化相关的特殊表达可以分析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布丁”是英美人士喜欢的甜点: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想要知道布丁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下。)其含义同汉语中“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品一下”的说法相去不远。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食物烹调制作的手段各有不同:She's always coming up with half-baked ideas.(她总是提出一些不大成熟的看法。)Apple是常见水果,故而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比喻用法:Tom was an apple polisher.(汤姆是个马屁精。)Apple polisher一词源于美国校园用语。以前,功课不好的学生,总是把苹果擦得亮亮的,摆放在讲台显眼之处,希望老师见到这只诱人的苹果时,高抬贵手,放他一马。这个短语现在泛指“刻意讨好上司的人”,同汉语“马屁精”的意思贴近。可见,饮食文化与英语的表达密切相关,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换,引申为其他的含义。

网络英语新词反映出英美开放宽容的民族文化心理。英语产生后的1500多年中,它广泛地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中借用了大量词汇,英语中有85%以上的词都是外来词。如从日语引入的新词有:sumo(相扑)、geisha(艺伎)、karate(空手道);来自德语的westpolitik(东欧国家的西方政策);来自于印度的yoga(瑜伽);来自俄语的perestroika(改革)和glasnost(开放);来自汉语的two civilization(两个文明)、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等。

网络英语新词还表现出英美人追求轻松有趣、幽默诙谐的心理。方法之一是把极其严肃的对象世俗化。比如2003年出现的“sex up”,原指在文章中增加关于性的议题,以提高可看性或娱乐性价值。方法之二是利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达到形象、调侃的效果。例如,“两个人之间的谈话”是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交流);helicopter parent(直升机家长),指密切注意小孩行踪,处处保护或干预孩子行为的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成天监视着自己的孩子。

英美民族快捷地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想象,在词汇中也得到了最快捷的反映,这正反映了其崇尚创新的心理。如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顺利开展使新词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由太空拼音“taikong”和“astronaut”合成)逐渐流行,随之而来的还有taikonautics(中国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国航天飞行的理论和实践)和taikonausea(一种太空中容易引起呕吐的胃部不适感)。与教育有关的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新词,比如car-schooling(一面开车一面教育或指导小孩)、dormcest(由dormitory和incest拼缀而成,指住在同一宿舍或租房的大学生,因近水楼台、日久生情所发展出来的男女爱情关系)。电视节目出现了新的制作方式,各种mockumentary(假纪录片、纪录形式的节目)、shockumentary(包含令人震惊的事故、暴力等场景的纪录片)、stalkumentary(以追踪或寻找某个人物为主题的电影或节目)也相应产生。

推崇简化的心理则主要体现在新词的构词法中,比如词缀法、拼缀法和缩略法。如缩略法有“bacronym”,它是逆向首字母缩略词,是back和acronym的拼缀,表示反过来的首字母缩略(a reverse acronym),其构词过程是先有这个词,然后再去寻找一个短语,使其首字母的缩略恰好是这个词。如“banana”原是香蕉,但人们用它来表示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body(不允许在他家附近建房的人)。“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用来表示恋爱中的男女“No Action,Talk Only”(君子动口不动手)。

汉语除了直接引进和借鉴英语国家的网络英语新词之外,结合我国的实际,网友和学者们把一些网络上的热词、新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翻译出来,产生了很多网络英语新词,如:裸考(naked exams)、隐婚(hidden marriage)、蜗居(snail-shell-size shelter)、剩女(left girls)、人肉搜索(flesh search)、卡奴(card slaves)、愤青(young cynic)、裸妆(nude look)、草莓族(strawberry generation)、闪婚(flash marriage)、面子工程(face job)。这些词既时尚又实用,体现了中国文化以英语方式来表现的一种新兴方式。

网络英语新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它们都是因生活而出现,体现着生活的变化。它帮助我们了解英语社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例如英语中affluenza说的是伴随物质丰富而来的“富贵病”,我们现在都市中有些人也患上了。我们常说要劳逸结合,要生活工作两不误,英语中有一个新词叫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间平衡)。富裕阶层能够享受“购物休闲、消费休闲”(commodified leisure),拥有宣扬个性的“品位衣物”(badge item),周末或假期休假回来,又可能患上“假期综合症、周末综合症”(leisure sickness),这些说法我们也并不陌生,即“本想在节假期里好好休息,与往日较为紧张的学习、工作暂作告别,养足精神再投入学习、工作中,没料到节假日过后无精打采,身心俱疲,有的人甚至住进了医院”。这些词语其实反映的是全世界各地一种共有的现象,反映了外来文化被我国所普遍接受,而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在逐步走向世界,比如中国“功夫”(Kung fu)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所接受。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人对“网络空间”(cyberspace)、“网虫”(cyberphilia)之类的名词已耳熟能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域名抢注”、“网上招聘”、“网上投诉”等名词,英语中也有对应的cyberspiracy、e-cruitment及cybergriping等新词。有的地方专门设立了“计算机工业园区”(cyberpark),有的企业聘用专门“网络主管”(chief IT officer)负责网络事务,对付有人进行的“网络破坏”(cybertage)活动。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企业被迫调整结构和人员,出现了“下岗”、“安置”、“再就业”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示企业裁员的新词如:downsizing(缩小规模)、rightsizing(调整适当规模)、smartsizing(调整最佳规模)等。讲起职员被解雇,则会说involuntary separation from payroll(非自愿离职)、decruitment(离聘)、repositioning(重新安置)、reshaping(职业重塑)、focused reduction(集中缩减),绝不提layoff(解雇)这个词。了解英语中这些委婉说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社会中发生的真实情况。

由词汇入手探讨英美民族文化心理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可以在更深意义上把握英语不断涌现出的新词汇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积淀,从而更有效、更适宜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各方面互相依存,全球被视为一个整体。整体不只是包括经济或是政治上的一致性,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饮食等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和沟通,是真正的“地球村”。语言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产物,为人类社会的交流、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英语作为载体,将最新的世界科技文化内容以词语形式大量介入并影响汉语;不少网络英语新词直接以英语的形式或以英汉混杂的形式出现于现代汉语中,小品、广告中更是随处可见。同时,英语在同一时期也借用大量汉语词,尤其是中国英语的存在,在充实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华夏文化。英汉两种语言的新词在互借、互译过程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借用外来语的现象趋于普遍,这使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但是,似乎也有一些声音在提醒我们:外来语的介入使本民族的语言不再纯洁了;网络科技创造的虚拟世界使语言变得混乱,缺少规范性……其实,这些并不是问题,对于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交融,我们可以用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建设,尊重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人们精神文化层次和自身修养。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辨识网络新词,吸收传情达意更为恰切、具有时代精神的词语;摒弃被篡改和滥用的、以及粗俗的用语,净化语言环境,使语言在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过程中,保持其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展现世界文化的绚烂。

[1]韩庆果.网络英语新词及其汉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2]李玲.网络英语新词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J].疯狂英语,2010,(1).

[3]李昌标.网络英语新词的汉译与语用关联[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4]谭益兰,潘冰冰.网络英语新词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1,(9).

[5]张宇.在文化语境中浅析英汉新词新语的相互影响[J].海外英语,2012,(8).

[6]杨俐玲.论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新词语言英语
语言是刀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