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对策研究

2014-04-01陈七三朱菲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陈七三 曾 斌 杨 佳 朱菲菲

(南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重个人轻社会,主人翁意识不强

当代大学生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他们都希望自己成名成家,人生取得成功,能够出人头地。但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很少有大学生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命运,最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他们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二)强个人意识弱团队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而团队意识和精神相对缺乏。他们表现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加倍学习,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就应付敷衍,甚至抵触。同时他们的团队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对班级、院系、以及学校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加倍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将来自己受益,而参加集体活动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三)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压力下,不少大学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集体观念团队精神不强,没有服务和奉献精神。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有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

二 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属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着,有的甚至是溺爱,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不利。中国的父母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除了学习以外,把本应该由子女自己做的事全包了,子女养成了依赖性强,不懂得付出,推卸责任的习惯,从而责任意识淡化。同时,一部分父母错误思想的灌输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父母们关爱子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灌输给子女“不能吃亏”的思想却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这种思想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就是“功利”思想的灌输。这也有可能养成大学生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量化的习惯,致使其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使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意识,变得淡薄,导致部分大学生感恩之心缺乏,自主决断能力较差,从而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出现了为老师学习、为父母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等荒谬错误的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重视政治教育,轻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培养。“灌输式”、“保姆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大学生主动参与少,其社会主体意识在这种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增强。从学校层面来说,不应该仅仅只重视政治教育,也应该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使得大学生真正地站在主人翁的地位上来掌握自己的未来与生活。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分配不合理等不正常现象,这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必然导致人际关心的扭曲。加之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个人力量和金钱的作用,强调享乐主义,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又缺乏深入的认识,他们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而且对社会的阴暗面比较敏感,部分大学生惰性太强导致竞争力缺乏,这样他们对扭曲的人际关系和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容易吸收,从而在大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只关心自我、只追求实惠、只追求享受、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一是举办内容多样的教育讲座,如邀请成功校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聘请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展专业教育。二是加强党员与普通同学的联系和沟通,每个班都设立党代表,由党员带领团员进行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三是开展团员创先争优工作,培养广大团员的爱国、爱校、爱班的情操。四是积极开展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档次,打造精品活动,实施全方位育人,举行让全体同学参与的活动,尤其注重带动心理内向、孤僻、单亲的同学参与活动。重点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习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舆论育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与问题学生谈话制度,加强与学生沟通。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拓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创新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强的积极因素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开设要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提高从文素质课的质量。二是拓宽视野,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质内容,将教育与人文教育及专业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重视隐性教育,高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的熏陶,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阵地和平台。一是加强建设物质文化,美化净化学校校园环境。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高校校园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广泛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内容宣传,加大对社会责任感强,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达到以正确的信息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责任感;三是要加强课余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庆祝元旦活动、教师节、迎国庆诗歌比赛、五一书画展、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抱负与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将自己所学所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大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意,走近工家、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本领,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对国情民意的了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从面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联动的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如果说理论学习是显性教育的话,环境氛围的熏陶则是隐性教育。环境的熏陶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古时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创造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责良好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协作,进行联动。

一是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不仅要美化、亮化、绿化校园环境。而且高校要营造一种负责任的校园氛围。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在内的教育者自己必须要有责任意识,要敢于担当,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育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孩子的德育和美育等全面发展,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家长接触孩子时间最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最大。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要自己做,培养孩子从小就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社会要形成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好舆论氛围和道德风尚。政府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加大执法力度,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报纸、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这些大众传媒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主要渠渠道。而传媒中一些消极的、不科学、不健康的宣传报道,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树立起到了负面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应抱着严肃、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清晰、明朗宣传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阮俊华.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4-15.

[2]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2):185-189.

[3]潘姗姗.浅议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感[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189-190.

[4]王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0-33.

[5]贺永萍.谈学生的责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73-75.

[6]郭伟.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成因及培养路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66.

[7]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28.

[8]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2007,(2):103-130.

[9]孟子博.高校责任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7,(3):56-57.

[10]李强天,周志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34-136.

猜你喜欢

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题解教育『三问』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