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咨询与马克思实践哲学
2014-04-01黄渊基
黄渊基
(湖南省社科联 科研组织处;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在对历史上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把实践引入历史观,明确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把实践提升到作为其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归于现实的实践,实现了现实人、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哲学咨询运动,是由具备一定哲学理论和技术素养的哲学家或咨询师,依据各种哲学观点和咨询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理智错知方面的问题。哲学咨询的基本理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将“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融为一体。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指导下,哲学咨询的主要任务是,关注现实人、关照现实生活,引导人们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存在,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得平衡,以在纷繁的世界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一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的实践观
实践一词在古希腊早已有之。亚里土多德把人类的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理论是指沉思或思辨活动,是求知。实践是指伦理和政治活动,伦理活动是基础。创制是指各种技艺性活动,主要是生产性活动,即劳动。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但他的实践概念仍是道德实践的范畴,依旧坚持把实践和创制相区分。黑格尔通过抽象思辨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第一次区分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并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1]P163,注意到劳动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他的实践概念最终还是归于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人的活动不过是绝对理念外化的结果,是一种“样式”。因此,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人的生命表现为“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的经历的过程”[1]P175-176。到了费尔巴哈,才第一次把“实践”和“生活”相联系,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是从人本学的角度探讨的,对实践与生活的真实关系的理解还是不深入。
马克思的实践观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博士论文》时期,他的实践概念是一种哲学学科的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由于经常参与政治论战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的实践观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抓住了实践最基本的内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实践,并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把实践和人的本质统一起来,科学实践观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神圣家族》中,他不仅把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同时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旗帜鲜明地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提了出来,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
二 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个统一体
何谓“实践哲学”?有学者分析了作为学科的实践哲学、作为学派的实践哲学和作为课题的实践哲学三种形态,并指出,要研究实践哲学,不论哪种含义的实践哲学,都一定要知道哲学史上对实践问题研究的来龙去脉。在当代研究实践哲学,无论如何避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和现实实践本身。研究实践哲学,跟研究其他学问一样,都要形成特定的课题,而只有那些针对实践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才适宜叫做“实践哲学”[2]。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P58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错误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接着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P58然后,马克思分别从环境、教育和宗教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指出实践变革之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接着,马克思谈论到了人的本质。他的经典表述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60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关系中,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60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最后,马克思用一句简短有力地话概括了他的实践的哲学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
可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1]P48
马克思的实践是与人或者说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P73马克思始终把“现实的人”放在自己哲学的中心位置。他的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早在1835年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就表达了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P7马克思的哲学直接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类,最终任务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与现代哲学中其他学派的“人学”不同,马克思的人学是实践论的人学,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完整的人”[3]P83。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是直接同一的。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目标。”[4]于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价值本体性就比较明显了,马克思的“实践”就是“马克思所确认的世界的价值本质和人的终极价值”[5]。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价值本体提出来的实践概念,马克思的“首要的目的不是要用实践去说明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不是要急于告诉人们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而是要用实践去说明世界应当如何或人应当把什么当作终极价值”。[6]
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现实生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面向之一。马克思说:“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1]P651-652现实生活可以分为物和人两个部分,物的一面是实存性的自然生存,人的一面是“属人”的社会关系,二者是统一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物与人、实存的自然与‘属人’的关系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和基础性。”[7]正是这种逻辑上的先在性和基础性,现实的生活既是哲学的来源,也是哲学首先应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哲学时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P78-79可见,现实的生活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首要着眼点,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就是要“改变世界”,当然也要改变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实践哲学综合了现实的人、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归根结底,“人”是实践哲学的根本目的,“生活”是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实践”是实践哲学的核心关切,实践哲学就是要让“人”在“实践”中不断生成,自由生存。
三 哲学咨询是实践哲学指导下的哲学实践
哲学咨询是哲学家或咨询师在各实践哲学观点和咨询方法的指导下,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理智错知方面的问题。这种将哲学用作治疗人类生活痛苦、帮助人们达到更澄明状态的哲学实践,在哲学史上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哲学咨询并非全新事物,它常被视作重返古老哲学实践的源头”[8]P3,因此有人把它称作“旧传统的新版本”。从哲学的产生来说,哲学起源于对生活世界的“讶异”,实际上就是从人类现实生活问题开始。“在人类哲学的童年,哲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为解决人类生存中所面对的问题而产生的。”[9]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中国的孔子和古印度的释迦牟尼,都可看作哲学咨询的伟大先驱。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学派都强调哲学应该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虽然中世纪时期哲学在教权的统治下沦为神学的裨女,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转向使哲学变得越来越抽象,但仍有不少哲学家注重将哲学应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当中去。现代特别是当代以来,西方很多受“哲学终结”困扰的哲学家们,都在积极寻找哲学的出路。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拒斥形而上学、澄清模糊概念;胡塞尔、海德格尔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和“直面事实本身”;萨特宣扬“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热衷“生存美学”;罗蒂倡导“小写哲学”;等等,都表达出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直接为人服务的倾向。杜威更是明确表示哲学应该处理“人的问题”而不是去争辩“哲学家的问题”。他主张“今天哲学要做的是从事苏格拉底2500年前指定的助产婆的工作。”[10]P14哲学紧密关联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重塑实践应用的形象,正日益成为当代哲学的主流思潮。哲学咨询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它重新拾起了哲学用对话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省察人生意义的古老洞见,以典型的实践姿态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较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整体上更加关注社会和人们的道德生活,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哲学。用思想助人是中国思哲学的主要特征,不论是儒学、道学、墨学和其他诸子之学,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佛学都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活伦理的具体实践上,这些哲学家们都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方式的参考和建议。傅佩荣先生把中国哲学的特质概括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和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11]P173-177。这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几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哲学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哲学和生活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12]P8从历史上看,先秦时期的大圣孔子是一位哲学咨询大师,《论语》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咨询活动记录。此后,历代哲学家要么通过治国理政、要么通过讲学游历来开展哲学实践。自宋代以降,我国还有丰富的“实学”传统,特别注重哲学的经世致用,并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地,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为强调实践,实践是现实人、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类活动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最初的着眼点和最终的着力点都放在人身上,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的“解放”。
由此可见,作为典型哲学实践形态的哲学咨询,在中西方都能找到悠久的历史源头。哲学咨询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既对人们的实践进行理论解释,同时又以实际行动切实地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影响,突出了哲学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与重要使命。
四 马克思实践哲学之于哲学咨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归于现实的实践,实现了现实人、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个思想对现代哲学咨询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意味着,人类的很多问题都应由实践来处理。“人性的扭曲、人的理念的偏颇、人所面临的危机乃至人的存在与发展等都与人的生存与实践息息相关。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实践失调的结果;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乃人与他人、群体关系实践失衡所致;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则是人与自身关系实践错乱的并发症。当代生存危机的解决也必须立足于实践,人的生存与实践既是现实人生存的主要问题,更是解决人的问题的思路和契机。”[13]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实践哲学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即“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体。如徐长福先生指出的,“任何实践哲学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面向——好比一个钱币的两面,即它既是关于实践的哲学,也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就是说,任何堪称实践哲学的学说总要提供一套关于实践的独到理论见解;任何号称实践哲学的学说也总要依其学说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14]同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范式已经陷入了一定的危机,而摆脱危机的方法是“应该使其在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切实解决‘人’的价值提升的问题”[14]。
这诚然是我们学界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我们可以毫无疑议地发现,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像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如此强烈地以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为己任。它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来思考存在问题,最核心的关切就在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而只有实践能改变这一切。在这个意义上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人学”或者“生存哲学”是恰当的。“马克思人学在‘生存实践性’的原则高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超越,把思想关注的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使人学的视线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类的现实疾苦,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智慧的理念和意义。”[13]从这里出发,哲学和哲学咨询就是要“助产”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观,帮助人们调整认识和生活方式,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存在,最终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徐长福.何谓实践哲学[J].理论与现代化,2007,(4):88-91.
[3]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杨耕.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J].学术月刊,2004,(1):80-95.
[5]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38-39.
[6]徐长福.马克思的实践首先是一个价值本体概念[J].哲学动态,2003,(6):10-12.
[7]崔唯航.马克思生活观的三重意蕴[J].哲学研究,2007,(4):3-10.
[8]Peter B.Raabe.Philosophical Counseling:Theory and Practice[M].Praeger Publishers,2001.
[9]陈先达.论哲学与科学和生活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6,(3):5-11.
[10][美]J.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傅佩如.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3]魏传光.马克思人学的现代价值[J].求实,2006,(6).
[14]徐长福.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J].学习与探索,2008,(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