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恒——《易经》审美解析
2014-04-01秦建鸿
秦建鸿
(上海大同学院,上海200011)
文化守恒,是本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领域,本篇着重阐述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环境规律”和“理念说明”相互作用交互和传递,转化为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人类精神。
文化的“环境规律”作为文化的一种力,此力产生于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受环境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就文化本源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最初为适应生存而起,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形成文化的张力。
文化的“理念说明”作为文化的另一种力,这一力源自文化符号价值的意义,每种文化现象必有其说明的含义,正是围绕这种意味的表述,构成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理念说明”指得就是人类能够在文化现象中自觉地意识到蕴含在其中的内核,丰富自身精神。
本文试图通过《易经》进一步阐述文化守恒的理念,解析《易经》的审美意蕴。在《易经》现象中文化的两种力通过交换和传递,由因果关系转化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产生同时变革。由此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释放无限的张力,形成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于我们民族的精神。
一 环境规律——《易经》文化的生存性
地质学上把格拉丹东雪峰称为中国的父亲山滴水成川奔涌千里,孕育三江源,滋养华夏民族。我们可以将《易经》称为中国文化之父,天乾地坤支撑中国文化,每一爻意蕴绵延千年。
《易经》情结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易经》的不朽足以证明文化的守恒。
人的一生或整个人类无可避免所要面临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伴随着这三大问题,文化悄然形成,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质。文化产生的模式依照生存与生命的法旨运转,目标是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们生产力极其低下,为适应生存,必须学会掌控人与自然的法则。如此的环境氛围下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呢?
作为华夏民族一族之长的伏義发明了“八卦”。八卦是《易经》之原点,后来周文王在此上创建六十四卦,被称为《易经》或《周易》,是中国文化的起源,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样式,用一种符号解决生存的疑难。
伏義为什么画“八卦”,所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人类如何适应自然并维持生存,即选择何种生存样式。远古时期没有气象预报,人们为生存必须外出打鱼,狩猎,最怕什么?天象变化,直到今天天气还是那么无常。伏義的“八卦”,可以说是最初的天气预报,解决的就是日常生活问题。
伏義画了三条连续的横线是天,天下面动的是风,天空中动的是火,天上面动的是泽,三条断开的横线是地,地下面动的是雷,地当中动的是水,地上面动的是山,这就是八卦的来源。
“八卦”的名称最早完全是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八种自然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将“八卦”由原来的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变成乾、坤、坎、离、震、巽、艮、兑。这八种特性正好配上八种自然现象,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都离不开这八种特性。我们的先民用“八卦”解决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困惑,探究八种自然现象的无穷奥秘。
我们从审美角度来看,人类与自然关系逐步变化,变化的轨迹就是自然的人化。人类由最初对自然的恐惧上升到崇拜自然,发展到探究自然的象征意义,直至今天回归自然的本色阶段,逐步完成了对自然的审美。
伏羲时代,人类与自然正处于恐惧阶段。我们可以从《山海经》神话故事中得以佐证。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后羿射日》都表现出远古时期人类对旱涝灾难的恐惧。作为一族之长的伏羲发明“八卦”形成一种适应自然的文化现象,以求生存。
梳理《易经》产生的脉络,因生存而起的“八卦”,逐步形成庞大的哲学体系,理念说明蕴含其间。
二 “理念说明”——《易经》文化的开放性
伏羲发明“八卦”,叙述自然现象的变化无穷。知变则通,可以说是《易经》的中心理念。这就是文化的构成要素符号和价值的体现,符号和价值决定了文化的理念说明,彰显人类理解、判断、分析的理性思维空间。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复照,经由理念的表述,提升文化的内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经》中的“易”有三义:变易、简易和不易。《易经》三易和人生的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相对应,形成一个开放的理性思维空间,传递“八卦”之外的文化意味。
我们知道贝塔朗菲在他的《一般系统论》中提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一切生命都处在一个活动的状态中,应该把生命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一切有机体都是按照既定的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的。
《易经》的变通理念连接人类生命的意义,连接人的思维的开放性。
《易经》的三义,第一是“变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分析,人生第一大问题是变易,一年四季变化无常,风火雷雨,变幻莫测。知变而适应,“波光潋影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形成人与自然共存的良性状态。
《易经》第二义是“简易”,从人与他人的组合关系破解,这是人生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人必须在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中生存,必须面对群体,人际关系中的化解就是简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平息风波,调解平衡,以宽恕达到与他人的和谐。
《易经》第三义是“不易”,人与自身反思关系来看,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自身生命,那便是不易。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肉体的自我,一个是精神的自我。人无法控制肉体的自我,即生老病死,生命无常。但人能把握精神的自我。荣格告诉我们,人类拥有绝对精神,这是一种自在的觉悟。我们能放飞精神,感受相对生命,相对自由,相对平等。开悟即在当下。
《易经》分享了这样一个信息,“八卦”从最初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升了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认知,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带给我们“共存、宽恕、开悟”的审美意味。
《易经》的生存性及其开放性,表明了由特定环境规律产生的文化,同时产生文化的“理念说明”。人类在文化的内涵中体验生存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意义。反过来,人类受文化“理念说明”的趋势认知世界,在生活中传承文化。
三 文化守恒——《易经·坤卦》审美解析
《易经》的文化磁场中“环境规律”和“理念说明”两种力历经千年的交换与传递,不断产生新意,被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接纳,美,贯穿始终。
今天我们再读《易经》,跨越了数千年,伏羲那个年代的环境逝去久远,《易经》的理念代代相传,不断的演绎和升华,美是核心精神。
从《易经》的源头分析,据说伏羲与羊有关,金文的羲,就是上面一个“羊”,中间加上“我”,下面一个“兮”。美,也与羊有关。说文解字解释:“羊大为美”。如此而言,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远古人类视羊为美好的象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羊文化。人类早期的羊文化孕育了最初的美,美是人类的本性。
伏羲创立的“八卦”,明显带有早期羊文化的美学意义,“八卦”开启人与自然的适应性,构建捕猎生活的美景。尽管人类早已越过了初期的羊文化,然而,美作为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相互作用的交互和传递的守恒能量,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本篇以“坤卦”为例,从现代意义解析《易经》的审美意蕴,顺着“坤卦·六爻”完成人生的飞跃。天乾地坤,天地合一。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大地孕育了人类,天人合一,成为我们民族的情结。
阿诺德·汤因比曾说,人类是大地母亲的最强有力和最不可思议的孩子。其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在生物圈的所有居民中,只有人类同时又是另一个王国——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王国的居民。在生物圈中,人类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生物,活动于有限的物质世界。
阿诺德·汤因比强调了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人类的精神特质。用文化守恒的理论同样解释,人类的精神特质表现在对文化理念的影响和反影响,形成人类独特的审美意识。人类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现象背后的精神认识,是灵魂而不是身心合一的有机体,人如果失去了灵魂就不再成其为人。人的灵魂就等同于精神的存在。
人类的精神赋予文化内涵,获得物质之上生存和生命的意义的美感。解析“坤卦·六爻”提升当代人的精神认识,完成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打开“初六”的密码,这里“履霜”可以通解为:历尽磨难,展示生命的极限美。
脚踩霜时,就要想到寒冬降临,做出相应准备,要知道薄冰之履更艰难。履霜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哲理,忧患来自于脚下“霜”。可以视履霜为人生的起步,从变易来看,知变而适应生存环境,完成人生第一大问题,历经磨难方能与之共存。
磨难之后必然结出美之果。正如,一朵很美的花,因为它开到了极限,花努力地活出花的生命极限,是因为饱尽了风霜和雨雪。
那么,什么是努力地活出人的生命极限?履霜,就是让生命在忧患和远虑中,历尽磨难闪烁极限美,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坤卦的第二爻: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打开“六二”的密码,这里“不习”可以通解为: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提升生活的智慧美。
不习,不是不学习,而是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努力的学习。换言之,不习是不学没用的,学自己不知道的。知道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自然悟出生活的真谛。
从变易来看,不习是战胜的智慧,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获得与对象的双赢。大地之始万物之母,就是美的众妙之门,一切来源于人类学习创造的动力。一部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智慧的审美史。
坤卦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打开“六三”的密码,这里“含章”可以通解为:保持良好的处世态度,完善人性的潜质美。
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积累了学问,也越来越能展示才华。经验丰富的时候必须更小心谨慎,更需良好的处世态度。内在美永远超过外在,谦逊源自于平常心。
从简易来看,含章是保持良好的处世态度,以宽恕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含章本身就包含了优美内涵,这就是人性美的潜质。
美不是显露,美是含而不露。包容一切,虽然限制了自己,但却达到与万物和谐的境界。
坤卦第四爻: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打开“六四”的密码,这里“括襄”可以通解为:荣辱不惊,达到修炼的精进美。
括襄是含章的升级版,岁月流淌人生的阅历财富都丰实起来,此时的你,必须守望精神,拒绝诱惑,笑傲江湖。
从简易来看,括襄是荣辱不惊的人生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这漫漫历程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体现和拓展,这种放飞自我的自由精神是人类的特质,也是人类使命的根本。
上进的根源是精进,精进如人生一道功课,温习而与美同行。
坤卦第五爻:六五,黄裳元吉。打开“六五”的密码,这里“黄裳”可以通解为:保持本色的归真美。
从不易来看,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自身,明白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抛开外境的束缚,守住内心的净土,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递进,便能拥有完满的人生。
黄裳是收获的季节,保持本色为吉祥,方能功德圆满。功德,源之一种觉悟,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回归本真通达人世,美就在悟性的脚下。
坤卦第六爻: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打开“上六”的密码,这里“玄黄”可以通解为:适可而止,物极必反的悲情美。
从不易来看,“玄黄”乃是自身的救赎。大凡事物发展到极致,开始反向发展,人生亦如此。完美的结局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峰体验,而非功利顶峰。“上六”告诫我们,如不适可而止,那将是前功尽弃的悲剧人生。
解析“坤卦·六爻”,感知《易经》理念说明的“三易”:变易、简易和不易贯穿始终,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生的三大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同时传递出“共存、宽恕、开悟”的审美意味。我们看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美从来没有缺席过,人类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美的历史。
结 语
《易经》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流尽千年,从最初适应自然维持生存的气象预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巨擘。时至今日,《易经》产生的“环境规律”已成遥远的过去式,但《易经》的“理念说明”大大丰富了《易经》,超越了《易经》本身。“环境规律”随着时代变化,但“理念说明”促使文化产生新意,嵌入多重意义适应新的环境规律,如此交互和传递,形成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作用人类精神。
博大精深的《易经》,字字千金,各行各业都可取其精华,就如“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承载不尽的意味,这就是文化磁场中两种力相互作用的张力——交互和传递效应,形成守恒的审美能量。
[1]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祖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3][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英]布莱恩·S·特纳,克里斯·瑞杰克.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的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意]克罗齐.美学的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