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嬗变抑或固守: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竞技体育观
——基于伦敦奥运会期间网易体育的舆情分析

2014-04-01王斌吴林隐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金牌竞技民众

王斌,吴林隐,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一、引 言

竞技体育观属于体育价值观的范畴,指人们对竞技体育运动之社会价值整体和根本性的看法、观点与态度。竞技体育观包括多重向度,若从国家与社会角度区分,则可分为国家(政府)的和民众的竞技体育观这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即现阶段我国民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基本看法与价值定位。一般地讲,大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往往伴随巨大的观念变化,作为社会观念构成的竞技体育认知也势必发生新的变化,本文即以此为研究主题。

国内既往关于民众竞技体育观的研究一般都被统合到体育价值观这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未有大量专门针对民众竞技体育观特征的研究。但此类研究也会涉及对民众竞技体育观的认识,如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众开始从体育观赏者转向体育爱好者,从推崇体育的政治功能转向体验体育的娱乐功能[1]。一些研究在论及现代竞技体育观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内容,如强调竞技体育要“去政治化”,强调公民对体育的参与[2]。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中,则会涉及对民众竞技体育胜负观的评价,强调金牌所具有的社会功能[3][4]。也有学者论及运动员为追求成绩而出现道德失范[5],以及人们对体育中各种道德失范的不满[6],说明竞赛中的公平、道德、诚信等问题也系民众关注的范围。不过,这些研究因论述分散,无法让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且因未自觉区分主观价值倡导与实际观念状况,因而无法厘清思辨性价值研究与实然性观念表征的关系。当然,也已经有研究直接论及民众的体育观念,如有学者通过分析国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的宽容,认为中国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已经从传统的重视金牌,重视以成绩来实现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强盛的追求转向对体育文化精神自身的把握,完成了从传统体育观向现代体育观的转换[7][8]。但笔者发现,此类一边倒的立论还主要是源于对民众竞技体育观念趋势性变化的感悟,它们立基于典型个案,却缺乏更多的案例研究或定量分析佐证,且又没有对相反现象的解释,不仅可能给人以选择性论证的感觉,也未必能准确把握当下民众体育观念的复杂性与多样态。总之,民众的竞技体育观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在现阶段呈现何种特征,这些特征与社会转型是什么关系?形构机制又如何等,都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不过,这些分散性的研究让笔者对民众的竞技体育观有了可以进一步把握的方向,因为无论是对竞技体育之政治与社会功能的反思、对金牌观的认识,还是对竞技体育与公平、道德、诚信问题及大众关系的强调,其实都指向了国家-社会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以金牌为核心的成绩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中的体育精神、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结合更多研究,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其实也正是学界所讨论的竞技体育观,包括民众竞技体育观的核心构成,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寻此范围,统合内容,厘析逻辑结构,展开经验研究,才能确保研究的全面深化。本文依此思路,将上述四组关系建构为一个统合性的分析框架,展开对民众竞技体育观的系统考察。本文还力图打通由宏观价值思辨转向实证社会研究的道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社会转型期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基本特征与形构机制。

本文拟通过分析网易体育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涉及中国赛事报道的网络舆情来讨论这一问题。要说明的是,对于社会转型状态的呈现有两种方法,即动态的变迁比较与静态的时点展现,前者有助于凸显转型的时间与过程特性,后者有助于展现转型之任一时点上的特征,即将“传统”视做不需要再做证明的共识性前提来反衬考察时点上的状态,并以两者的反差来说明转型。限于篇幅,本文在后一方法上操作,即通过分析现阶段民众的竞技体育认知来揭示身处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竞技体育观。考虑到奥运会是最为重大的国际体育盛会,万民关注,因此,奥运会期间的网络舆情无疑可以成为理解当下民众竞技体育观的一大窗口。而网易体育作为国内最主要网络体育媒体之一,网民参与数多、影响大,加上该网站又具有新闻回顾搜索功能,便于收集与整理材料,因此,通过对该网站相关舆情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相对有代表性地呈现研究主题。在研究设计上,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在案例选取上,我们坚持:首先,所选案例必须与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内容相关。我们发现符合条件的案例大致有两类,一是围绕金牌得失争论产生的事件,二是引发公共关注的事件,正是在这两类事件中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其次,所选案例必须为热点案例,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据此,本文筛选出五个案例,这些案例的评论参与人数至少在6000以上,有的达到十多万。案例分析材料主要是网帖,为确保在海量信息中选取到有代表性的网帖,我们借用网易评论中的特殊设置,即“置顶”选项的方法——为方便网民将自己同意的网帖顶上网页前排的设计——来代替一般的抽样,以获得代表性样本。根据这一设计,获得较多响应的网帖会自动被顶到前列,所以它让我们很容易区分哪些网帖获得了更多的响应,并以此判断其代表性。我们首先选择新闻后顶贴数前十的“热门评论”进行分析,对其进行观点归类,并通过统计不同网帖的“顶贴数”来分析不同意见的支持状况。考虑到有一些前十的网帖内容过短,缺乏可供分析的空间,我们又从论坛设置的“热门跟贴”栏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跟贴作补证,这些“热门跟贴”也是位于顶贴数前列的跟贴,也有代表性;如果热门评论和热门跟贴态度大体一致,非热网帖中有不同声音,我们会特别提及,以确保能呈现网民态度的多元性。

二、基本表征

经过观察,笔者认为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四个构成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推演性的结构关系,即由第一对关系决定和影响第二对关系,继之又相应地影响第三和第四对关系。具体地说,即国家与体育的互动模式将影响和决定民众对竞技体育的看法,并相应影响以金牌得失为核心的成绩观、体育精神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也依此顺序展开。

(一)体育盛会与国家形象:对开幕式的争议

国家与竞技体育存在着紧密关联,埃利亚斯就通过考察18、19世纪英国猎狐运动而注意到国家意志通过体育进行的表达[9]。现代中国素来具有通过竞技体育进行价值灌输的传统,大型体育盛会,尤其是其开幕式,往往是体现这一传统的重要平台。因此,对有关体育盛会开幕式的评价,往往也最能集中体现民众对国家与竞技体育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相关价值输入的认可程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恢弘举世公认,如此大手笔也被观察家认为是“中国崛起”的价值塑造。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民间赢得的喝彩表明民众对此种价值的认同,那么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却引发了民众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反思。事件缘起于原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分运用了极具英伦特色的元素,展现了英国现代而有活力的新形象,但在艺术表达手法上稍有欠缺。”然而此说却引发争议,在网易体育“北京奥运运营主任:伦敦开幕式艺术手法稍有欠缺”新闻下,网民纷纷发表意见,此话题也成为网站2012年7月28日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至笔者查寻时,合计有46092人参与讨论,跟贴数量达到3099条①文中数据统计均以笔者查寻时间为准,但要说明,绝大多数讨论都发生在新闻发出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

笔者发现,顶贴数前十的热门评论几乎都在借王宁的话谈自己对开幕式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大多都涉及体育、公共财政与国家面子的关系。其中跟贴最多的前两条评论写道:“我打1000分!你也(有)资格评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看看你们的杂技,烟花,烟花,还是烟花。烧钱,烧钱还是烧钱”。“人家普通人都能点火炬,烟花用的挺好的,花钱还不多,创意也不错,这才是真正的节约纳税人的钱,不像某些,哎……”[10]②本文五个案例的材料均来自对相应报道的网评。详见参考文献[10]、[11]、[13]、[14]、[15]。从这两条评论分别获得7464和6566的顶贴量(“顶”特指支持)来看,可以说支持者众多,他们觉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多是政府花费巨资进行形象包装,炫耀国力国威,而英国人节俭办赛似乎更加务实。其他前十网帖也清楚表明了网民类似的立场。如“说说点燃火炬七个年轻的运动员参与,我们那?上的是个老板(……)。”(2893个顶贴)“艺术?不就是花钱吗?你以为英国纳税人的钱随便花啊!”(1753个顶贴)“伦敦更人文,实实在在的人”(2200个顶贴)。

伦敦奥运会似乎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操办重大体育赛会,如何进行价值表达的参照,通过这一参照,在平素里逐渐形成或仍在形成中的关于体育赛会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其背后是国家?社会与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与价值传输的关系——的看法获得了表达。因此,在对两场开幕式之“务实”与“张扬”的评价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民众心目中对政治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臧否。

当然,仍然有以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式为自豪者。在前十热门评论的跟贴中就有人留言:“我觉得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比伦敦的真的强太多,我是真心话,不喜勿喷。”也有网民提出:“你以为他们不想搞大场面?那是因为他们没钱,经济衰弱,连福利都消减,现在少用点钱,美其名节省。还×××有人附和,而且还是中国人,英国人都没你积极乐观。”还有人认为:“现在就是一群愤青在表扬伦敦奥运……崇洋媚外的人太多了!”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仍然有人对国家借奥运进行价值输出、彰显国家形象与民族荣耀的理解与接受。只不过这些声音在数量上远不及前者,可见认同体育与国家政治脱钩的观点构成主流。

(二)围绕金牌得失的论争

竞技体育追求成绩,金牌是成绩的最高表现,而在国族政治仍然左右人们的世界秩序观时,金牌也往往与国家及民族荣誉感发生紧密的关联。因此,民众对金牌的看法,尤其是对一些中国热门夺金项目上金牌得失的看法,也能反映其竞技体育观的特征。如举重一直是中国奥运军团的金牌进账大户,被赋予很高的期望,但在2012年7月29日男子举重56公斤级的比赛中,作为夺金大热门的吴景彪却“失利”获得银牌。赛后,吴景彪面对采访镜头情绪失控,满脸泪水的他对着镜头连续三次鞠躬,称没有获取金牌有愧于国家,对不起国家。网易体育以“震惊!吴景彪情绪崩溃连鞠三躬称夺银愧对国家”为题进行报道。此报道立马成为当日网站的热点新闻。

共计有113182人参与讨论,跟贴数高达6448条。考察前十热门评论,发现网民普遍宽容吴景彪的失利,并对其表示支持。排除情绪化和意思重复的评论,代表性的网帖有:“吴景彪,你没有对不起别人,你是通过选拔赛获得资格参加奥运会的,得银牌也不错。”“唉,不要这样啊。银牌也是很好的成绩,我们会一直支持你的!没有人怪你!下次再来!”“不是你的错,尽力就行。”[11]这三条评论分别获得了14878、23327和3636个顶贴,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七。可见相对于金牌得失,网民更看重运动员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热门跟贴中除了对吴的支持外,还有一些引发共鸣的深层次反思,有人写道:“举重跟女子摔跤、柔道运动员一样,是最可怜的选手,即使他们成功夺冠了,可能也就沦落为给人搓背的角色。他们从小去体育学校训练,从千万个人当中淘汰出来的精英,但是他们除了会举重,他们其他啥都不会,退役后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只有搬运工了。他们是所有运动员当中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网民们十分同情我们的运动员在身体被体制“征用”的同时[12]还要在心理上背负巨大的压力,“好像背着三座大山。像是遭罪去了”。“看把孩子吓的,承受了太多太重的责任了,不就块金牌吗?至于吗?”。这些言论,体现出民众对追求成绩至上、以金牌论英雄的功利主义体育的省思。

无独有偶,2012年8月6日女子体操运动员何可欣在高低杠项目中获得银牌,她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责因身体状况不太好而没拿出最高难度去争夺金牌。网易体育以“何可欣丢金自责求原谅:状态不好没用最高难度”为题进行报道,引发6393人参与评论。十条热门评论中,除去一条无关评论,其余九条一致表达了对何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前两条评论如下:“没事,你们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强者,拿得起放得下,支持你们,中国的体操公主们,你们已经做得很棒了,支持你们。”(1125个顶贴)“比赛结束后,看她一直一直对着镜头道歉。真的很心疼更心酸!没有人有资格怪你!加油!”(977个顶贴)[13]与对吴景彪的态度类似,绝大多数网民对何的失利也表示理解。

网民的宽容说明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惟金牌论的淡化。但是,是否由此即能推断所有的网民都已经割舍金牌情结,对失利不再介意?问题也不那么简单。浏览热门跟帖,发现仍然有部分网民很在意金牌的得失,有人指责何可欣:“隐藏实力,假体操,没夺取金牌!取消资格并且罚款,同意的点一下。”有人还因此开骂:“不用7点4用7点1,老子阿呸。”其他非热门跟贴中也有人指责吴“应该就地自裁以谢国家”,责问何“你对得起国家吗?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只不过与包容的声音相比,责难之声难成声势。

(三)竞技体育与体育精神:对国羽输球的争论

尽管金牌至上的观念可以淡化,但成绩仍然是竞技体育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成绩,在一些重大赛事,包括奥运会上都曾经出现过违背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事件。因此,民众如何看待运动员对待比赛的态度,如何看待谋略与规则的关系,也能反映出他们究竟如何对待以公平、诚信、全力竞赛为宗旨的体育精神。中国女子羽毛球双打组合于洋、王晓理的“消极比赛”就成为了这样的典型案例。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日凌晨,作为女双夺金热门组合的于、王二人在小组提前出线情况下,面对实力逊于自己的韩国对手,频频发球下网、接球失误,最终输掉比赛。按当时情况,如果二人获胜,将在下一轮比赛中遭遇另一对中国选手,导致队友间提前拼杀,增加中国队夺金的风险。因此,输球似在利用规则确保国家队夺金。当天下午19点,国际羽联认定于、王等人属于消极比赛,并取消了她们的参赛资格。此事所引发的波澜,无疑成为观察民众如何具体对待体育精神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网民对此事的第一反应,笔者有意选择比赛被定性前的网民态度进行观察。我们注意到,赛后不久新华社记者杨明就特别以“国羽输球输人,丢人丢到家了”为标题撰文批评,网易体育8月1日早上7点对杨文进行转载,该新闻瞬间引发轰动,共有118413人参与讨论,跟贴也有10380条。在十条热门评论中,网民对于国羽行为的评判各有所持,一部分人持否定态度。排名第一、四、七者将矛头指向主教练或体育官员,暗示是他们安排队员输掉比赛(分别有18451、7845和4082人顶贴)[14],排名第二者批评这是金牌至上的恶果(15864人顶贴)。排名第五者要求国家体育总局表明态度(6051人顶贴);但另外一半意见却对运动员的行为表示理解,甚至为其辩护。比如排名第八的评论写道:“如果她们这场比赛被淘汰了,什么奖牌都拿不到的话,也许大家咆哮的更凶了吧”(3411人顶贴);排名第九者还反问批评者“为了别人的脸,丢自己的奖金,你干吗?”(2558人顶贴)如果说这些评论还只是在对队员的行为表示理解,那么有的评论则要情绪化得多,排名第六者大骂记者是“鸡者”(5118人顶贴),排名第十者挖苦记者是“咸鱼一条”(1412人顶贴),两种态度可谓针尖对麦芒。

考察其他热门跟帖,同样可见两种立场的对峙。批评者以女羽队员违背体育精神对其展开道德批判:“像这种不公平竞争违背最基本的体育竞技精神的金牌,我们来拿有何用?……我们就算是得了金牌第一也会让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为国羽辩护者是在强词夺理:“看来那么多申讨杨明的评论,感觉真是可悲”;认为为了成绩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正是损害国家与民族形象的根源:“你的策略换来的全世界的鄙视,脸皮够厚的……都要点脸面吧,不为你自己,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十几亿同胞。”相反,支持者则多认为队员是在利用规则争取国家队的最大效益,其行为无可厚非:“什么是奥运精神?奥运精神就是在规则内,利用各种手段,包括体力、智慧、技巧以及科技等,获得最好成绩。中国羽毛球队凭什么就不能在规则内利用智慧去打球?”“她们(指于、王)是为了谁的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么?她们要夺冠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这么做,牺牲自己的利益实现国家和团队利益最大化。从国家利益出发,她们有什么错”?“什么叫比赛,就是争第一啊,为什么要看金牌榜和奖牌榜啊,最终就看你拿了几块奖牌,没牌子能有话语权么?”“是规则问题不是运动员的问题!是人就会趋利避害,你要它违背本能,那就要有规则约束!不应指责运动员!”类似言论充塞热门跟帖。一些网民还指责写文章的记者立场有问题,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将争论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而通观事件全过程,即便在国际羽联对比赛做出定性和处置后,网络上的争议也未见改变,两极对立依旧。可见,虽然在理论上不会有人否定体育诚信与全力比赛是竞技体育的通则,但一旦进入到对具体比赛的评价,涉及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而这种理解和运用又可能存在多种标准时,就可能尺度不同,理解各异。而事情如果再与国家及民族荣誉挂钩,复杂性又可能增加。可见民众在对待诸如比赛规则与竞技谋略及竞赛态度的关系这些更加复杂与深层次的问题上仍然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呈多样化评价,并未清晰地体现泾渭分明的趋势性立场。

(四)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

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必然涉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随着社会日益开放,人们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重在参与的体育,重视体育与人的关系。因此,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人开始质疑我国以竞技体育至上来配置资源的举国体制,从伦敦奥运会期间的网络舆情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2012年8月12日伦敦奥运会闭幕,网易体育转发了中国新闻网对伦敦奥运会的总结“中国队获境外最佳战绩——刘鹏:年轻人成新生力量”,文章概括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表现,并对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肯定。此新闻共有12505人参与评论,跟帖达到1090条。

由于此新闻是对中国在奥运会上整体表现的总结,所以评论没有像前述案例那样形成专门针对某一事件的集中意见,前十热门评论的指向也各有不同,但它们仍然有一个共同点,即显示出网民对中国体育的另一种评价。如置顶评论借炮轰伦敦奥运会反讽北京奥运会,顶贴数第二、五、九条纠缠于刘翔伤退,其他的则多是针对新闻稿的讽刺挖苦。其中,排名第三的网帖像是专门与新闻稿唱反调:“我们老百姓依然是东亚病夫。”[15]但就这样短短一句话却获得了1448人的支持,让人引发对贴子内容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财政投入让我国竞技体育成绩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成为世界位居前列的竞技体育大国,但竞技体育的光芒似乎未能遮盖我国大众体育的落后,长期以来,相当数量老百姓缺少充足的体育锻炼场所与设施,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就是坐在电视机前陪着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争金夺银。这种现象,此时恰被发贴者以“东亚病夫”这样一种传统隐喻一语点破,可谓意有所发,扣人心机,从而在网络评论中引发共鸣。热门跟帖中有网友就认为光芒四射的竞技成绩与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没有关系,“不管刘翔跑13秒,还是8妙,如果你是病猫,你还是病猫,你是肥猪,还是肥猪。不管射击的杜丽打得多准,如果你是近视眼,你还是近视眼,你是老花眼,还是老花眼。不管举重的能举多少公斤,如果你手无缚鸡之力,你还是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孙杨、叶诗文游泳游得多快,你家面前那条臭水沟,还是不能游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网民眼中的巨大反差,引起他们的诟病。

对于大众体育的严重落后,人们将其归因于举国体制,即“举国用人民纳税钱培养运动员”。“‘举国体制’赢来了大把金牌……但是……纳税人依旧没有可以锻炼身体的场所,纳税人的孩子依旧在城市里为找不到一块踢球的场地发愁,纳税人的身体越发不能与只有几块金牌的邻国相比”。这些评论虽然带有明显的情绪化,但就其清楚表明举国体制与老百姓的生活与健康无关这一点,则毋庸置疑。所以,有网帖写道:“奥运金牌和我有啥关系?只不过是每四年一次,为期两个星期的饭后谈资”,“一句话,除了运动员,民众还是东亚病夫”。面对这种现状,人们意识到,老百姓所真正需要的,不再是为炫耀国威与一时满足民族自尊而存在的举国体制,而是像发达国家那样的举国体育,即“举国建设群众体育设施,举国引导人民锻炼身体,在严禁公帑投入的前提下,举国开展民间竞技体育。”因为那才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的持续生命活力”的源泉。所以,网民们认为:“一个亿的国民的强身健体,比1000块奥运金牌,价值大得多”,“别再打着奥运战略花老百姓的钱了!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什么奥运金牌!”他们由此强调大众体育相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要性。

不过,评论中也仍然有人力挺举国体制:“为什么整天纳税人纳税人的?别的国家不纳税了?你纳什么税了?纳了多少?运动员花了多少?纳的多的还不都是那些有钱人。大明星什么的。那(拿)他们的钱养运动员们比赛。为国家争的荣誉不好吗?”在非热门跟帖中同样有人认为:“有些人总爱说什么国外的运动员都是大学培养的,好像公立大学花的就不是纳税人的钱一样。我也是纳税人,但我不反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由此又可见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究竟何者为上,举国体制还有无价值,网民并未达成一致,尽管传统的看法已经式微。

三、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典型案例中若干代表性的网帖,可以发现,民众对泛政治与泛功利化竞技体育的反思甚于认同,对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失败的宽容甚于责难,对竞技体育中如何秉持体育精神理解有差异,对体育大众性的强调甚于对举国体制的肯定。有此,我们便可对经由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其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双重性”与“过渡态”。所谓双重性,是对此一观念在当下时点的静态描述:即一方面,深受不断加速的社会大转型影响,表现出尊重体育精神,分离体育与政治,重视公平、诚信及全力竞赛,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并重,甚至将后者看得更重的特点;另一方面,看重体育的民族-国家价值,偏重对体育成绩尤其是金牌的追求,将成绩和围绕成绩取向建立的体制和机制视为竞技体育核心的观念同样存在。所谓过渡态,是对此一观念发展趋势的动态推演: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进行动态的变迁比较,但由静态展现所显示出来的不同观念的强弱差异,却无疑给观念转型的解释留下了空间。以此为起点,以既往被当代体育史学界所公认的政治与功利体育观的笼罩性历史为经验基础,联系到包含竞技体育观在内的宏观社会价值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来的总体性变化,就不能否认,观念的多元并置于分布差异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转型社会中价值的复杂化与多样态,而恰恰就是民众竞技体育观的不断转型。这样,我们即可将昔强今弱的观念化约地视为“传统”,将当下的主导观念视做“现代”,进而合理推测民众的竞技体育观表现出从“传统”向“现代”逐步转换的总趋势。我们认为,这种对民众竞技体育观双重性和过渡态的定位,较之既有研究突出“现代性”却忽视“传统”,突出“转型趋势性”却遮蔽“转型过渡性”的论证,可谓更加清晰和准确。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体育与国家政治从来相伴相生。中国自近代以来在中西交往中经历的屈辱,以及这种屈辱之“东亚病夫”的身体隐喻,让西方体育自传入起,就并非只作为健身和娱乐的游戏而存在,它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强身健体等于强国发展的历史重任。新中国建立后,体育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政治使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重新接纳中国体育,又给其提供了进行对外交流与价值表达的新机会,让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一身二任。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场合,以巨大的投入制造美仑美奂的效果,借以展示中华文明的物华天宝与泱泱大国的再度崛起,不仅符合历史上第一次承办奥运会的中国政府的定位,也肯定会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中崇尚个体价值、重视体育人文功效的观念日益深入,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厘析政治与体育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以体育为核心的体育观,从而呈现新旧观念交错杂陈,且后者逐步取代前者的趋势。尤其在后北京奥运时代,蕴集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民族情感已经获得满足,更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民族-国家的强盛已经没有必要再借体育成就去证明。因此,事过境迁后的回眸,反而有可能让许多四年前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持肯定态度者也带着比较的眼光进行反思,从而呈现出对中英两国操办奥运风格的复杂评价。

这种反思也势必带来民众的体育成绩观,尤其是金牌观的重塑。在政绩评价仍将成绩视做竞技体育首要标准的当下,金牌即成绩、金牌即国家荣誉的观念仍然产生影响。但另一方面,对于体育本质的现代性反思,也让民众中质疑惟金牌论与功利主义体育观的声音日隆。如此我们就可以解释网民普遍对吴景彪、何可欣未获金牌的理解和少部分人仍持苛责态度,但前者占优的情况。但即便是苛责,相较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跳高名将朱建华未获金牌家里玻璃窗被砸,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失手后收到刀片和上吊绳的羞辱相比。境遇也已经完全不同,这说明以金牌论英雄的观念的确在逐渐淡化。这种淡化从更为长期和深层次来看,正是社会逐渐将体育与政治脱钩,让体育回归其应然角色的结果。

这种将体育向其应然价值的复归与升华,也同样体现在民众对待竞技体育与体育精神关系的强调上,因此我们才能理解在对待女羽队员“消极比赛”一事上,会有如此多的网民表达不认同,甚至进行道德化批判。尽管这种批判未必理性持中,甚至还可能存在借批判来宣泄某种社会情绪的现象,但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驱除竞技体育中的功利主义,还原体育作为公平体现人类超越自我与相互超越之真义的精神。

但是,以工具性价值来对待竞技体育在现当代中国毕竟根基深厚,要真正做到不分条件与时空地坚持理想主义的体育精神,同样是理想主义。如果说在体育与政治、金牌观、体育公平诚信这些体育观的显在层面人们还比较容易确立起趋势性共识,那么,在如何理解和运用比赛规则这个可能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结构更为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上,共识就未必会轻易达成。所以,女羽比赛的案例以及它所引起的复杂反应,与其说反映了人们在理论上是否重视体育诚信与道德,不如说反映了人们在操作这一问题时所存在的多元态度。因此,我们不认为否定和批评的意见不具有正功能,不否认它们可能代表了某种正在成长的新观念,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将女羽的比赛归结为败德行为,将对比赛持宽容甚至辩护态度者视做道德平庸。毋宁说,从比赛者、比赛指挥者和支持者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恰恰是那种长期以来以实用理性原则对待竞技体育的非常典型的观念[16]。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不仅行为者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合法性依据,他们也会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处罚感到“委曲”甚至“冤枉”。同样基于这一观念,我们也就能理解对比赛持宽容、理解甚至辩护和支持的社会态度。因为在这一观念看来,这的确只是一个利用规则争取比赛效益最大化的谋略问题。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不就是夺取金牌吗?合乎情理地利用规则去确保中国队能夺取金牌,有什么不对?可见,转型社会的确存在着不同竞技体育观的多元并存,这种多元并存本身与不同文化精神——实用与非实用相结合的和以实用为本位的——所倡导的不同价值与思维特性的内在矛盾有关,由此便决定了对竞技体育中道德诚信的理解差异,进而决定了不同人群甚至同一人群在不同场合对待不同比赛的不同态度。其复杂性并非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垒或非此即彼所能理解,更不是一边倒的宏观泛论所能概括的。

如果说关于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竞技成绩以及体育精神诸问题的讨论对于民众而言还多少有些“隔岸观火”的味道,那么,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关系则涉及他们对体育与自身利益的看法。案例显示,曾经不可动摇的竞技体育至上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举国体制更是成为质疑的焦点,人们认为正是这一体制对资源的独占才导致大众体育滞后,影响了民众对体育的参与与享受。其实,客观地讲,举国体制并非如一些舆论所指那般不堪,它曾经为昭示民族-国家崛起和迅速提升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做出过贡献。但是,在社会转型愈益凸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价值,而非如过去将个体包裹在国家和集体之内的大背景下,对举国体制的反思甚或批评多于认同与理解,又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加之体育网民多为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思想多前卫,对于举国体制的批评和否定,便成为他们显示自己体育观念之现代性成色的一个标示。因此,对于现实中体育与政治及政绩继续挂钩的质疑,对不惜以巨资打造金牌流水线,而大众体育严重滞后,竞技体育成绩与国民健身水平形成强烈反差的诟病,更不要说因为公民意识和纳税人意识的觉醒而对一方面花费巨资“掐尖儿”,另一方面却继续有数千万人口处于温饱线下,更大数量人口仅获温饱,不达小康诸问题的思考等,都自然会成为他们反思和批评举国体制的理由。其实,这种反思与批评已经超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孰先孰后的体育观范畴,进入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反思领域,承载着诸多体育之外的价值诉求。亦因此,批评与反思便难免以偏概全,难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难免不带有网络批评所特有的情绪化甚至走极端色彩,反致授人以柄,给一些仍对举国体制持肯定态度者提供反批评的机会。

总之,民众竞技体育观正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交错杂揉的转型状态,“现代性”既已体现出其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也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当下更为宏观的社会转型同步,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可说是在趋势性变化的大背景下又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现代性与传统的互构、交叠与争夺,从而让观念变化表征为嬗变与固守的二重合奏。这种二重合奏远比主流研究所呈现出来的宏观泛论、单面想像和静态分析更加复杂和精彩。

其实,民众竞技体育观之现代嬗变与传统固守的二重合奏正是转型中的国家、社会及市场等多元结构互构互动,共同塑造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这些影响和形构观念变化的机制以其与既往的关联而给传统竞技体育观以存续空间,又以自身的不断变化给观念革故鼎新以持续推动,从而让民众的竞技体育观呈现出在特定时点上的多元拉锯。不过,拉锯虽然剧烈,却仍呈指向“现代”的方向,因为社会转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它是有特定价值参照与诉求的社会巨变,正是现实与这一参照与诉求的差距,决定了观念变化的方向及动力。因此,影响观念变化的各种机制自身的转型程度,将决定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变化程度;同理,社会转型也并非社会时间从过去向未来的简单位移,它还是身处特定地域空间下的中国文化精神与观念在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外来文化精神与观念碰撞下的自身重组与再构,这种重组与再构也将从空间上影响民众竞技体育观的内在构成。因此,只要包括体育体制在内的社会转型不结束,只要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华文化精神与观念再造仍在继续,时空交错意义上的传统与现代竞技体育观的二重合奏就不会结束,从而客观上为研究者提供了一面以体育反思社会与文化变迁多棱形态的镜子。

[1]全海英、安丽娜:《新世纪中国人的竞技体育观及其改变》,载《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9期。

[2]魏延志:《“体育生活化”语境之辨》,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石磊、宋二斌、石淑梅:《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的功能》,载《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0期。

[4]徐丽娟:《奥运金牌价值构成与奥运冠军的社会功用》,载《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0期。

[5]曾玲华:《体育道德失范与人文奥运的冲突及其对策》,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6]于涛:《社会转型期群众体育观的转变》,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刘会平、程传银、王卫星:《生命价值与金牌价值的博弈——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引发的思考》,载《体育学刊》2009年第1期。

[8]卢元镇、魏纪中、熊晓正:《中国体育体制:改不改,怎么改》,载《南方周末》2008年9月3日版。

[9]沙红兵:《不为美味为“体育”——埃利亚斯笔论英国近代猎狐活动与体育起源》,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

[10]《话题:北京奥运运营主任:伦敦开幕式艺术手法稍有欠缺》,2014年1月10日访问,网易评论,http://comment.2012.163.com/2012_bbs/87GDP04K000506A2.html.

[11]《话题:震惊!吴景彪情绪崩溃连鞠三躬称夺银愧对国家》,2014年1月10日访问,网易评论,http://comment.2012.163.com/2012_bbs/87KT4MB4000506A2.html.

[12]孙睿诒、陶双宾:《身体的征用——一项关于体育与现代性的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13]《话题:何可欣丢金自责求原谅:状态不好没用最高难度》,2014年1月10日访问,网易评论,http://comment.2012.163.com/2012_bbs/888SLN12000506A2.html.

[14]《话题:新华社杨明:国羽输球又输人 丢人丢到家了!》,2014年1月10日访问,网易评论,http://comment.2012.163.com/2012_bbs/87Q8NE6H000506A2.html.

[15]《话题:中国队获境外最佳战绩 刘鹏:年轻人成新生力量》,2014年1月10日访问,网易评论,http://comment.2012.163.com/2012_bbs/88NQ7I14000506A2.html.

[16]金光辉:《从实用理性传统看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载《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金牌竞技民众
迟来的金牌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竞技精神
有惊无险的金牌
花与竞技少女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