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药研究中的“三合一”
——兼评中药炮制问题
2014-04-01王业勤
王业勤
(嘉鱼县中医医院,湖北 嘉鱼 437200)
中药研究中将古典文献、现代实验和临床三方面研究紧密结合,我们讨论中药炮制的理论、操作和临床应用时存在的若干问题,认为研究中药炮制应从中药炮制原理、方法(工艺)、规格标准及发展方向着手,其主导思想应以古典文献、现代实验和临床三方面紧密结合为前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 中药的分部与炮制的若干问题
中药理论源远流长,迄今仍指导着我们的工作实践,其精奥之处正不断地被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论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传统的中药理论,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机械唯物主义、封建迷信思想对它影响至深,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和原则。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是我们当代药学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对于“同材异位”的中药材,炮制学常列入净选加工类,如远志、麦冬、巴戟天等,文献记载均去心后方可入药。现在都因用量大,操作麻烦而盲目地没有去心。《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其实远志的主要功能是宁神安神,祛痰止咳。据药理实验表明,镇静安神作用全远志较远志皮强,祛痰止咳作用全远志与远志皮相似,溶血和毒性试验远志皮的强度约为全远志的1.5倍。可见带心远志不但药理作用比远志皮强,毒性、副作用也小。从药物加工工序来说远志不去心不仅简化操作,且可节约药材四分之一。麦冬去心需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其心很细不去不影响疗效,古法纯属为了商品外观而故弄玄虚。为了有效成分的浸出,在临煎前将其击扁(使外皮破裂即可)。这样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浸出,又可避免粘液质糊化而影响它药的浸出。至于巴戟天中的木心通常作为非药用部分出去,古籍记载:有不去心令人烦躁之说。此法工序复杂,费工费时,去心与否尚须进一步验证。
2 中药炮制方法的若干问题
中药处方常用炒麦芽、焦麦芽、杜仲炭等,这些药品的传统理论、炮制方法一直作为我们炮制的指导原则和质量标准。随着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新的观点和方法应运而生,同时也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中药炮制的内在意义(即炮制原理),从而使炮制在中药领域更显出自己的地位,准确而实用地运用简便的炮制方法,获得了许多精辟的科学论据。麦芽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已为众所周知,而麦芽的消食健胃的主要成份是淀粉酶,它不仅可分解淀粉,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麦芽中其嫩短的芽含酶量较高,微炒时对酶无影响,以控制水份确保贮藏期酶的活性。多数古籍中记载,生用消食,兼能疏肝,炒黄增强开胃消食作用,并能回乳;炒焦消食化积作用更强,而《药品辨义》中:“炒黄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面食积滞。”这里这谈到炒香(即微炒,炒黄),并没有主张炒焦。所谓炒焦取其焦香气味开胃消食,此处应另当别论。因为,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为了避免高温,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应有的功效,采取微炒,研末,汤药冲服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有效地调整和完善了传统炮制、制剂中的某些不足。
杜仲药用传统炮制方法是喷洒食盐水或浸润食盐水吸透晒干炒至杜仲炭,该法因杜仲块厚薄不一,火候不易掌握,常常是厚片加垫不足,薄片几乎完全炭化,成品的质量标准不尽一致。根据杜仲炮制的实际意义加热是实,炒炭(此处不是取炒炭止血)是虚。找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一,切制前大小,薄厚分档;二,改大块为小块,薄厚片分部放置;三,采用粗砂对不同厚度的饮片分别,酌情烫制。其温度高,受热均匀之特性减少了药物炭化造成的损失,成品率比炒杜仲炭提高17.3%左右,缘愿酸的含量高于杜仲炭,而两者的水溶性浸出物量基本一致。不仅如此,还克服了煎煮时因炭化对它药的吸附作用。既充分利用了杜仲药材,提高了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又对缓冲杜仲紧缺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砂烫杜仲其炮制工艺简便易行,能与传统的炮制,现代实验的原理相吻合,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3 推广应用炮制研究的新成果
由于尊古炮制的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中药及炮制的研究指导思想受封闭思维方式的束缚,难以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改革不适宜的落后方法,作茧自缚,使之发展缓慢。对于祖国的光辉遗产我们采取“扬弃”态度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寻找和探索炮制加工的精神实质(即炮制原理)。改革和克服落后的炮制方法(工艺),使中药的研究有发掘和继承,更有创新和突破。
运用现代手段对巴豆去油制霜法的意义作出正确了解的同时,对其炮制工艺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填充剂稀释法)。巴豆药用部位净取种仁,自古即知为峻泻药,能泻下寒积,逐水消肿,作用强烈,有大毒。现已知巴豆含主要成份是40%~60%的脂肪油及18%蛋白质。巴豆油在该药中既是有效成份又是毒性成份,此外蛋白质中含有巴豆毒素,能溶解血红球,能使局部细胞坏死,引起发赤、气泡和炎症,传统炮制方法“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即取净巴豆仁碾如泥状,里纸外布包严,蒸热压榨去油,如此反复多次至肉眼观察纸上油迹尽为度。该法不仅去除大部分脂肪油,还通过加热使巴豆毒素变性,达到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之目的。但制霜法对巴豆油的含量很不稳定,就同一有经验的药师的几次产品巴豆油的含量也相差很大,更不用说各地区,各人的产品含量一致了,这样一来因含量不准给临床用药和观察带来困难。制霜法大量损失有效成份巴豆油,生产周期长,效率低,并因过多的接触巴豆仁、油蒸汽、巴豆霜,引起急性皮炎、黏膜受刺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全身症状。加填充剂稀释法可使巴豆油含量准确地选择在20%左右,其具体作法为:取碾后的巴豆仁100克(测得含油量为55%)按含量20%计算加入淀粉160克,共研过筛(18目)即得。该法避免了有效成分的丢掉,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基本上克服了传统方法所存在的缺点,同时节约巴豆总用量的35%,为了使巴豆毒素变性,在加入淀粉前对巴豆仁以110℃的温度烘烤1h,巴豆毒素就可全部破坏,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毒性之目的。巴豆仁成份含量相对稳定,按该法制作的成品可有效地控制在20%左右。加填充剂稀释法还可用于既是毒性成份又是有效成份类似情况的其他药材的炮制加工。
此外,推广扩大砂炒药物的范围,也是在搞清楚炮制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说因砂的质地坚实,传热快,与药物接触面积大等特点,使药物受热均匀。故此法不仅适用于坚硬的动、植物药,若选择和控制相应的温度和时间,还可用于清炒法中(炒黄)的大多数药物。炒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热缓和药性,破坏相应的酶保存贰类成份,使药物疏松易于煎出而提高疗效,对颗粒较小的果实、种子等药物,选用豌豆大小的鹅卵石,体积偏大的药物,选用淘净的粗砂,使烫制后便于过筛分离。如此烫制的药物受热均匀,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和外观色泽一致。
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在课题设计中,文献考证应当首选,有些药物的性味、功效、炮制,应用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过记载,但因众家纷云,历史的延误,早已残缺不全或混淆不清,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尚需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配合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则可以相得益彰,迎刃而解的效果。我们在研究中仅用药物中成份来肯定或否定争论问题是很不够的,因为现代实验往往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去观察和验证,其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也不尽相同,就是说实验本身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每一味药就是一个多成份的小复方,辩证配伍情况下的复方,在人体中的复杂变化就更难说清某一成份的具体作用了,要克服实验产生的片面性,就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现代实验手段不断开阔人们的视野,对药物成份的充分了解,最终是要揭开中药配伍应用的奥秘所在,不断地显示出祖国医学潜在的无限生命力。采取宏观控制的思维方式,从大量文献、实验、临床观察着手,发掘和利用传统医药遗产,如老药新用、开发新药、毒性药品、炮制改良,扩大应用范围,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使之古老的奇葩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需各方面的大力协作和支持。中药与中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只有中医药学人员携手并肩,共同磋商中医药发展之大事,才能保证“三合一”研究的完整性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