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04-01熊学敏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技能

熊学敏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鄂州436000)

在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今天,教师口语技能理应成为幼儿教师必备的一种核心职业技能,教师口语技能的培养理应成为未来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教师口语课程也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时代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也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专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到位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是有“重理工轻人文”这一学科建设导向的,这或许是受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体制制约和影响的结果。在激烈的高职建设竞争的形势下,更是对于本院校的强势专业、强势学科有诸多倾斜,而学前教育专业,不能算是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主流专业,在学校的专业建设方面,就目前来看是没有得到充分、足够的重视的。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院系内部,对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教师口语技能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更为重视的是学生弹琴、唱歌、舞蹈、绘画等音乐、美术方面的显性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口语这一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相形之下则显得无足轻重。

(二)课时安排不达标

就笔者所了解到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在课程设置上,对于教师口语课程课时安排上一般为两个学期每周两节或一个学期一周四节,这样的课时安排是不足以满足对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的需要的。参照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本课程(教师口语)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要有一定的学时保证(中等师范不得少于108学时,师范专科不得少于72学时,师范本科不得少于56学时)。关于开课年级、具体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三部分课时比例等问题,各地可视中等及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方言区的特点自行决定”[1]这一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师口语课程的学时保证应该是不得少于72学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事实上只开设了56-64学时。很多教师就根据这样“紧凑”的课时,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程度不一的删删减减,从而导致了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性现象的发生,也必然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配备不专业

因为对于教师口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配备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而多数是由文科类特别是中文类教师兼职或转型来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有的老师自身因缺乏专业的训练,对教师口语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本身就显得薄弱和片面,比如只是有较系统的普通话基础知识或一定程度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但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幼儿生理、心理及教育现状也不了解,因而在教师口语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很难给学生提供必须的专业的示范和指导。加之教师口语课一般都承担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二级甲等测试的任务,这也使得大部分老师理解教师口语课主要是进行普通话的训练,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教师口语就是普通话,而对于一般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教师职业口语的训练这些更为重要核心的内容却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甚少,或是浮光掠影走走过场,很少能深入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教师口语技能。

(四)教学方法不多样

教师口语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过程需要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该多开展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认识不够,或者对自身水平能力自信不够,课堂多呈“一言堂”式教学,即老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比如在讲授普通话训练这一模块内容时,干脆就以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训练,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不会被激发。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口语课,从始至终都是“大班”教学模式,受课时限制,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完成教学理论的指导,很难给多数学生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也自然无法及时发现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和缺陷,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纠偏训练和勘误指导了,教学效果也就不够理想。

(五)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试考核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具有评定、反馈、诊断、提高、激励的功能,它像一个指挥棒,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积极性。而教师口语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程,而一般是采用期末一次随堂考试方式来进行考核,没有被当做一门专业必修课一样,拥有“系考”或“校考”这样的地位和资格。而且任课老师不同,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也呈现出“个性化”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的考核,让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或进行命题说话,或者干脆极其省事地直接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甚至还认为这样做更为客观真实可信,因为普通话测试毕竟是国家级考试);有的是侧重教师口语技能的测试,让学生设计一段幼儿教育或教学的情境语段,如幼儿园入园导入语、讲一个故事等。考核形式也是有的是单纯的口语形式进行,有的因为受考试时间的限制,也就直接出一张试卷,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不能不承认,教师口语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个性化有余而科学化不足,显得过于随意而简单了,这样的考核方式,实在很难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而事实上,其考核结果,也的确不足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在“教师口语职业技能”方面真实的掌握情况。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改革应对策略

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存在上述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形成“学校不重视,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局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努力提高认识,明确课程重要性

我们不能否认,幼儿教师使用教师口语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这是任何其他的教学手段都无法取代和替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2]。3-6岁是幼儿习得语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园应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努力开发幼儿的语言智力,幼儿教师的语言应为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加之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对书面语言的了解和认知是极其有限,这就决定了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多地必须依靠教师口语来实现。“特殊的教育对象,决定了幼儿教师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更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特别是对教师口语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二)合理安排课时,实行分段教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普通话为前提和基础,贯穿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每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口语表达能力,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语言能力,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教师职业口语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其训练建立在一般口语交际技能之上,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针对教师口语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我们建议,对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普通话课程,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一般交际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每周课时保证2节;或者第一学期开设普通话课程,第三学期学习一般交际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周课时调整为四节。

第一学期学生刚入校,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的他们,在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中,不可能再继续使用自己原本的方言母语,为了彼此交流交际的需要,他们有着学好普通话内在需求。同时还应该明确告知学生,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要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才能顺利拿到幼儿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他们学好普通话是具有客观必要性的。从入学开始就开设本门课程,也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真正明白从该门课程所习得的技能将伴随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始终。通过普通话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自身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和差异,帮助他们纠正声韵调方面不规范的发音,了解和掌握语流音变的不同情况,进行系统的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最终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的普通话测试,为下一阶段的口语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期,学生已经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法等课程,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此时再进行教师职业口语的学习,教学针对性较强,训练的效果也会较为理想。同时,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开始了到幼儿园见习的教学环节,他们还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课堂学习与见习实践结合起来,边学习边观摩,在观摩中再学习,联系实际需要再来学习教师职业口语技能,学生热情也会高得多,同时,可以用课堂上的理论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师口语技能。

(三)注重课外延伸,坚持动态教学原则

教师口语课程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应用语言学应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应用语言学要以‘应用’为生命,离开了‘应用’,应用语言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4],因此,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要突出训练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教师的模拟示范、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操作中,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情境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课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准确规范、灵活巧妙地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并提高感受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我们可以将本课程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社团、学生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展示、提高自己的口语技能。学生对于参与活动有着较高的热情,也能较为自觉地在活动中互相切磋、观摩学习,有的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临时充当指导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的形式,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在不断的多次的反复实践中,他们对于口语技能的认识和感知能力也渐渐在提高,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机会,引导他们熟悉幼儿教育、教学不同环节中教师口语的运用情况,做观摩学习的有心人,随时做好记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其中经验教训。这样的“现场感”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真实感受,对于教学是非常可贵的“源头活水”,他们也能在这样的观摩中,观察、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技能运用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发现差距、寻找榜样提供很好的机会,从而真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

(四)讲究科学评价,考核方式多样化、全程化

针对教师口语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考核方式不应过于单一,可以笔试口试相结合,如普通话水平可以口试进行,一般口语能力和教师职业口语能力考核可以适当穿插笔试,检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必拘泥于一次期末考,而是课内课外互为参考,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由教师进行评价计分,课外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互评方式做好记录,定期或不定期交与教师检查评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版块并设置不同权重比值,在学期初即告知学生,要求并指导学生在相应的教学阶段完成相关任务,并作出评价计分,学期末进行分值累计;还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个人的语料信息库,比如根据教师布置的情景模拟训练内容,进行语段情境模拟口语并做好录音,教师在学期结束前进行检查评价计分。当然,这样全程而多样的考核方式,对课时安排和教师的课前课外的时间精力的投入以及相应配套的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口语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口语课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具有必要的口语理论基础知识或从教能力,了解本地方言和普通话对应规律,熟悉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这是对担任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口语教师,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教授的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门课,而不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兼职教师,在教一门可有可无的非专业课程。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专业自觉性”,才会在课前积极认真地进行备课,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自己饱满热情的教态、激情洋溢的教学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笔者多年从教的经验中,我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热情,不仅使自己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还会因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营造出快乐开心、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喜欢上这个老师这门课程,“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有效地实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教师口语职业技能”这一教学目标。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5]。”

我们相信,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必将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功,促进相关课程的改革,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为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更好地服务学前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J].语言文字应用,1993,(3):20 ~23.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B/OL .http://www.eol.cn/20060113/3170537.shtml

[3]邓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周有光.应用语言学的三大应用[J].语言文字应用,1992,(1):6 ~8.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884.432.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口语技能
酒中的口语诗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拼技能,享丰收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画唇技能轻松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