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教育机制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考核制度改革研究

2014-04-01刘之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考试考核专业

刘之杨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20世纪末全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的焦点,首先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总体上有所下降;其次由于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受利益驱动,高校“升格”、“合并”风潮盛极一时,这也引起人们对高校本身教学质量的质疑;再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问题亦越来越严重,高等教育能否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也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最后,不断被曝光的教师科研的抄袭剽窃行为和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也使社会对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感到忧虑。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门化人才,同时高等教育还承担着教导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重任。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效益,成功的教育使学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也能加强高校本身的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

一、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问题

1.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目前,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艰苦年代出生的大不一样,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吃苦较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他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市场经济的弊端如唯利是图、金钱万能观念,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权钱交易这些负面的东西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学生不存在生存的压力,认为拿到一纸文凭就万事大吉;还有部分学生觉得怎么努力也没有出路,于是得过且过,对学习敷衍了事,这样无疑导致大学生队伍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

2.实践性教学过于缺乏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对于高校来说也就成了难题。实习是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技术准备和培训阶段,对于四年毕业的本科生,实习至少为半年,占整个大学的1/8时间,对于操作能力要求较严的专业,实践时间要求达到1/6,五年制医学类至少要求达到1/5。然而对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平时课程实验、见习要求不严,实验、见习就打了折扣,毕业实习更是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名义上规定了有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实习,但实习的评判标准过于宽松,存在蒙混过关的现象。同时,学校安排实习也面临较大的问题。实习单位特别是企业往往会以干扰生产为由拒绝实习生,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很难提高,动手能力不强,影响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教育能力的质疑。

3.专业课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市场需要专业对口能迅速适应岗位的毕业生,仅仅强调专业对口又会限制学生的岗位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素质教育一直是热门的话题,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开设了越来越多与专业课不大相关的课程,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与此同时,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大打折扣。社会需要的最新的专业课程,许多学校限于条件往往开不出来,许多应该淘汰的课程,反而在继续开设,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得不到保障,导致目前许多毕业生陷入“基础不牢适应性差”的怪圈。对于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高校,突出专业特点,强化专业基础知识,重视学校本身的特色,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强化学校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4.单一的考核机制和猖獗的舞弊行为

考核机制体制僵化,全国各高校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考试特别是闭卷考试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类似于一考定乾坤。这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形式重于内容,分数重于能力,往往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受考试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他们讲究学习的标准化、精练化,往往用“条条框框、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考过了就忘记了,往往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导致舞弊行为更加便利,学生考试舞弊更加简单更加隐蔽,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使得高校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往往难以得到实现;毕业论文是考核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程度,但是临近毕业了,这些准毕业生们往往已经心不在焉,一心只想找工作,考公务员考研究生,所以撰写论文往往是大篇幅的复制,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剽窃行为,往往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以上诸多弊端,不但影响本科生最终的素质培养程度,还导致学校声誉的下降。

二、问题的解决

1.加强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

现在许多高校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渠道主要是依靠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往往是学校老师兼任,面临着教学和科研压力。特别是由评职称而引起的科研压力,科研任务是所谓的“硬指标”,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往往被看着“软指标”,所以他们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并不多,通常一个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的学生都较多,这导致实际接受辅导的学生较少,再加之很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都是新手,即毕业后的留校本科生、硕士生,缺乏专业工作能力和专业心理辅导能力,存在与学生沟通难难沟通的问题,加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能力培训是当务之急。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成见,存在逆反心理。学生们往往误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迫他们接受现成的观点,加上“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满堂灌,课下抄书本,考试背条条,考完全忘掉”的这种教学考核模式,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相对系统并有重点的讲授,每次课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于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注意结合课程主旨正面引导,以免课堂讨论进入歧途而无法控制,鼓励学生对课堂进行小结,教师进行点评。如果一个老师功底深厚、责任心强、教学手段和方式得当,学生就会对课堂充满期待,对教师本人有信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好做了。

其次,学校应聘请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定期给学生作讲座,努力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以班级为单位评比,对班风较差的班级单独进行辅导和监督,杜绝不良风气蔓延,这些都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做起。

再次,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共青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各班的班主任要真正负起责任,不能只是挂职,对表现较差的个别学生,班主任必须特殊监督管理跟踪辅导,确保班级的整体氛围是良性的。

最后,发挥资深教授的作用。西方一些名牌大学往往鼓励教授和学生多多接触,采取的办法就是鼓励教授在学校食堂或者学校指定的餐馆免费就餐,就餐时师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里叙谈,从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据说效果很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尝试这种方式。一些中国学者倡导在大学实行导师制,即在学校选拔一批责任心强品德高尚任劳任怨的资深教授作为新生导师,一个导师最多带五个学生,长期保持联系,全方位的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生,并给学生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些大学曾经尝试过导师制,似乎效果不明显,由于各项政策不配套条件还不够成熟,笔者的建议是要继续尝试,认真总结,但是不能一刀切,因为如果仓促的全面铺开,学校会对承担导师任务的教授辅以经济报酬,这样一来,某些高校官员顺理成章的成为学生导师,而这些官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往往不能承担导师之责,很可能拿钱不办事,增加投入而没有产出,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

2.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估

学生实践的能力将会反映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直接影响企业和社会对学校培养能力的评价,因此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上实践教学可以贯彻到每一门课,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接受到实践教学,比如很多专业都要上数学,这是非实验性的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或计算分析实际问题,而避免一味的纸上谈兵;对于文化课,也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做一些社会实践工作,如社会调查、访谈等等;而对于实验性的课更要监督每一位学生完成实验,学校应该出台规定要求老师重视实践考核,保证本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对于专业课,学校应尽量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笔者所在的湖北科技学院,各专业在学校统一部署下都形成了本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四年五年实践活动不断线、环环相扣、稳步推进的原则,希望这一创举在实施过程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重视实习与毕业设计,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社会实践、增强能力的最佳环节。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切实保证每一个人都正常实习、实践,而这方面一直是高校的薄弱环节。加强实践监督,学校可以安排更多的老师进行实时抽查、监督,避免蒙混过关。还有,学校要建立完整公正的实践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实践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本科教育是一个素质教育过程,是专业知识、科技素质和职业道德等综合性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大学也不可能把一个学生培养到专业岗位所要求的那个程度,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呼吁国家立法:企业负责大学毕业生岗位培训,让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解放出来。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会成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3.突出专业课和学校特色

特色专业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在该领域的地位,发展特色专业有助于加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湖北科技学院药学专业2008年9月份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后,日前,该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进了“国家级”,至此,该校已有两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校的前身是咸宁医学院和咸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类、医学类等专业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专业的本科生一般有较高的就业率,而且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也不错,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可以继续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由于中国内陆首个核电站在该校所在地——咸宁落户,借着这一东风,该校不失时机地申报了非动力核电专业,已获得了教育部批准,并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这样学校就形成了“医师核”特色的三足鼎立格局,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学校相同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每个学校突出自己的特点,专业课方面根据学校现行的状况和传统突出特色,尽量通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他校优良课程,专识本校的特色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深化考试考核制度改革

要结合各门课程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传统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第一,要改变单一的期末笔试考核的方法和内容。传统的期末笔试考核模式被简化和强化为检测和测评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工具,而考试功能的简化和强化,又使学生将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了教育的目的;死记硬背,唯书唯师,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不仅严重扭曲了教育的功能和本质,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多渠道评估学生的成绩,比如增加作业、出勤率、上课的表现、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所占分数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权重,使一卷定乾坤的局面变为多方面的考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笔试内容上以主观题为主,发挥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为目的。

检测性考试应该得到提倡,一般的考试都是在期末,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临到考试的时候打突击战,临时抱佛脚,结果是考完试就忘记了专业知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进行抽查性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鞭策学生认真学习,同时获取了教学信息,有助于老师改变教学思路、调整进度和对重难点的把握。

提倡网络考试,把答案唯一的客观题变成平时的网络训练题,以加强学生的平时训练。期末考试前增加一项网络考试项目,当场答题当场出成绩,类似于驾校的理论科目考试,在总成绩里占一定的权重。有些课程就以网络考试作为学生期末成绩,以减轻老师阅卷的工作量,降低试卷制作及老师学生的时间成本。在此之前,要做好每门课程的标准化题库,建立开放性网站,让学生平时可以在网上训练;还要建设标准化网络考场,确保网络考试的真实性。

尝试网络考试+开卷考试模式。开卷考试不代表照抄书本,它是一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书本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很难通过开卷考取高分,因此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

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网络考试+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出参考题,学生分组选题,小组合作撰写论文和集体参加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以及利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对于与经济社会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如医学类、工科类和经管类专业,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纳入专门的考核体系,同时对于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综合评分上可以根据实践考核等级加分,确保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高分低能。

第三,减少对学生除毕业证以外的证书要求。有些学校强调“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合格证,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来是良好的愿望,但在运行过程中,学生被迫拿到了证书,而职业能力却没有提高,白白浪费了学生的金钱和精力,副产品是舞弊的加剧,养肥了利益集团,而这些证书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并无帮助。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完全可以取消,彻底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

第四,部分课程尝试实行真正的“教考分离”,网络考试就是真正的“教考分离”。目前有些学校在推行“教考分离”政策,也就是老师教,老师不命题,而找其他学校的老师命题。目的是促进老师的课堂教学,以防止老师网开一面。但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又走了样实际上流于形式。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不同的学校教材和教学侧重点往往不一样,外校教师命题理念很可能与课任老师不一样,又没有标准化的题库,试题出偏在所难免。如果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课任老师可能会受到非议和批评(有时候不一定是课任老师的责任)。而阅卷任务往往由课任老师承担,“放一马”手下留情的心态难免存在,这就背离了教考分离的本意。实行教考分离还有一个前提,即课程教学的标准化,由于教学时数的压缩,对教材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只能讲授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次考试后通过质量分析而挑出来的易错题进行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实行的教考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通过网络考试自动生成的成绩是客观的,基本上可以衡量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和老师工作绩效挂钩。而目前传统的考核模式以及现在试行的“教考分离”模式是没有办法考核老师的教学质量的。

最后,对于不同的专业,每学期应该进行专业综合知识考核,因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各科的知识不再是独立运用,专业综合知识考核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形成实践型和应用型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三、结语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正确合理的考核机制将会进一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善本科生培养机制,深化考核制度将对学生和学校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1]吴伟,王云专,刘晓艳,杨勉.高校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4,(5).

[2]王孝威,刘洪,澹凡忠.高校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5,(1).

[3]何玉辉,赵先琼.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校考试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猜你喜欢

考试考核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