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链建设与金融支持研究
——来自湖北禾丰粮油集团的案例
2014-04-01董承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2000
董承良,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步骤,通过市场机制深度扩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统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在构建农村市场化体系的进程中,一个关键路径就是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它是资本和技术进入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土地是农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市场化流转经营是提高我国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核心层面。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对土地的整体规划和规模经营,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流转经营不仅只是土地性质与经营方式变革的问题,还涉及政府指导、土地运营、政策配合、项目配套多个方面的支撑,涉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联动支持,涉及农业基础稳固和农业现代化的大业,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内涵,加强其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一、探索与实践:“禾丰模式”的个案研究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力农村土地流转把经营范围向农业生产环节延伸,对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出与市场高度对接的“禾丰模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以家庭农场为土地承包经营主体,构建“龙头公司+ 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全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1.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土地流转。据调查,该集团土地流转始于2012年,当年采取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的方式,共流转土地约25 000 亩,由于田亩面积不实、流转成本过高、种植经验不足、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导致经营亏损近800 万元。在总结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该集团完善土地流转方式,采取了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土地连片集中流转。目前,已组建了12 个村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2 860 户农户入股,流转土地20 930亩。
2.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实现集约经营。以村民小组的流转土地规模为一个单位建制,由具备种植技能与管理能力的种粮大户组建家庭农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新的集约化经营主体。据调查,目前该集团组建了39 个家庭农场,承包种植经营流转土地13 570 亩。由家庭农场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实行“三统一回购”经营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质保、回购农产品,将公司与家庭农场及农民利益进行了有机的联结。
3.以基地建设为示范实现产业升级。目前,该集团将安陆市棠棣镇花园、金龙、回龙、河德、三冲、务丰等6 个村7 360 余亩流转土地,作为龙头公司自营种植,建立种植示范与技术品种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示范基地,实现产业升级。
4.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专业运作。该集团于2010年2月组建了安陆市裕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从事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统一生产资料供应,保障农资使用安全。2010年年初,公司根据国家粮食政策及市场需求,对粮食种植品种、种植面积进行统一布局,制订全年规划。然后依据种植计划,由公司统一采购优质品牌粮种、肥料,提供给家庭农场,从源头保障了生产安全,并实现了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二是统一植保技术服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由公司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植保服务协议,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季节及片区管理员的观察建议,对辖属内农作物进行统一施肥与施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及质量安全。三是统一农机作业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公司联合农耕机126 台、插秧机11 台、收割机106 台、运输车辆20 台,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禾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整耕、播撒、收割、运输等机作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四是统一回购农产品,确保农业生产效益。该公司与家庭农场统一签订“回购协议,以不低于当地一周平均市场价回购其生产的农产品,确保家庭农场的生产收益。以单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种植300亩为例,预测年总收入为60.7 万元,除去种植成本支出40.4 万元(含地租费10.5 万元,亩平350 元),预计年收益可达到20.3 万元,确保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规模与成就:土地流转经营四级产业链形成
土地流转经营作为农村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四级产业链的形成,必将引发和催生国民经济体系的新形式、新产业和新内涵,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发挥战略性的推动作用。“禾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由此延伸和形成了“三农”经济中的“土地流转经营四级产业链”新格局。
1.构建土地流转经营链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带来了土地系碎化问题。调查研究发现,细碎化的土地产权增加了集体协商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信息成本,不利于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化经营[1]86-92。通过土地流转这种经营形式,催生了农村新的生产关系,实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通过土地集中、土壤改良以及土地连片开发等措施,实现土地统一规划和集中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受益共享、成本共担负,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
2.打造农业生产要素链条,节约生产交易成本。由于我国农村社会资源短缺以及市场化成都地等原因,农业生产通常面临着组织化程度低、协调成本高以及融资不通畅等问题[2]87-91。通过引导农民成立生产性的专业合作社,提供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具、生产管理以及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降低农户风散化生产的交易成本。完善的生产要素链条有利于资本要素向农业领域集中,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培育以中农为主体的农业种植大户,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
3.扩大农产品经营产业链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龙头公司+ 股份合作社+ 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合同收购、精深加工、储备销售等产业经营规模,避免了单个农户与市场对接的风险。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真正实现实体化的农户合作,走出了原子化农民在农产品经营中“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在农产品市场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的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44-52。龙头公司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通过纵向一体化向产、供、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延伸,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4.培育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链,提供金融科技支撑。在流转经营、生产要素以及经营产业等链条基础上,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也逐渐地搭建起来,催生了土地信托(土地银行、土地合作社)、土地平整、水利工程建设、农资生产供应、农业机械生产、农业专业合作社、农科院、农业保险等新产业、新平台。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链是农业现代科技运用的广阔平台。中国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又是科学。如果中国农业仍维持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小块责任田上手工劳动和粗放经营,科技的运用将无从谈起。没有科技的运用,就没有农业的深层发展。在这种广阔的农业生产平台和细致的产业链上,可以为科技运用提供广阔的运用平台。
三、土地流转经营的关键点: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土地流转四级产业链条的核心就是要促进资本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动,但在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农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金融支持来促进土地流转经营的关键点,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销售以及科技服务等环节一体化。
1.金融支持力度要加大、链条要延伸。由于土地集约改良工程量大,农业收益期长、收益率低,加之缺乏足够的农业灾害保险与明确可行的政策支持,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开始试水支持土地流转经营。不仅支持的数量少、规模小,而且链条较短、金融品种不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由于实力较弱,业务拓展能力不强,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担保业务,致使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力度不足。
2.金融支持过程要细化、环节要拓展。由于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使得产前各生产要素如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需求量增大,一般情况下家庭农场难以承担。据调查,一个种植300 亩的家庭农场,需产前产中投入12 万元,其中农药每亩投入70 元,需资金2.1 万元;种子每亩投入140 元,需资金4.2 万元;肥料每亩投入200 元,需资金6 万元。在“禾丰模式”的“三统一回购”的经营方式下,所需资金全部由龙头公司先期垫付,加上示范基地的投入,共需投入生产资金1 400 多万元。随着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在生产环节给予金融支持。
3.金融支持期限要延长、品种要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流转土地大量集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投入要增加;二是农产品集中,仓容和转化能力的投入要增加。目前龙头企业长期投资能力有限,也急需给予信贷支持。
4.金融支持手段要多样、服务要优化。土地流转经营形式的出现,给金融服务带来一些问题,一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贷款资质、贷款条件不具备,基本不能取得政策金融的支持,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二是目前农发行对龙头公司的贷款品种有三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地方政府粮食储备贷款、收购旺季的粮食收购贷款,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支持土地流转及农业生产领域的信贷品种。三是目前采用的全部是土地、房产抵押及担保公司担保方式,而没有发放信用贷款。抵押担保矛盾突出,抵押物残缺障碍难以逾越。四是产权权能上农村土地经营权是所有权虚置的产权权能形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设立抵押权;多种形式的联保、应收账款以及承包经营权、林(果)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质)押等信贷支持政策滞后,使因土地流转经营活动中资金需求受到影响。
四、土地流转经营金融支持的几种模式探讨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展示“务农”特色、体现“政策性”名号,在履行好政策职能和搞好业务创新的基础上,寻找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的最佳运营模式。
1.支农风险基金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家设立农业土地流转经营专项基金,地方政府相应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弥补农业政策性贷款可能出现的呆账损失。在政策界定的范围内发生的经营损失,从风险基金中列账。
2.政策托底模式。即在政府为实现其政策目标而授意农发行贷款等特殊情况下,由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拨付、财政贴息、发行隐含财政担保的政策性金融债券、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承担出现不良债权和相关风险的兜底责任。
3.以补定贷模式。即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给予农发行土地流转信贷项目利息补贴和有补贴作保证、低息低成本存款作保证,实现政府补贴与农发行信贷资源的挂钩匹配。
4.指定担保模式。一是政府组建专业担保公司为农发行对土地流转企业(项目)、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贷款。二是由政府、受益农村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共同出资,建立非盈利性的农村政策性贷款担保基金,缓解土地流转实体贷款担保难问题。
5.银政合作模式。即由政府制定项目垫付性信贷和具有长期性、信贷效益多样性的一揽子开发性贷款项目进行银行与政府合作。在操作上先由地方财政拿出一定的铺垫资金,再由银行一次性大额投入中长期贷款给由政府掌控的公司,如土地信托投资公司进行运作,然后再由地方财政逐年偿付银行贷款的本息。
6.银团信贷模式。指涉农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合作的信贷模式。一是多家银行对同一项目,特别是中长期大型信贷项目,实现一个项目多家银行参与、相互沟通、统一协调的贷款模式。二是由政府或者银监会牵头,成立一个农村信贷集团。由各行社抽调人员组成专班,财政划拨出专项支农和扶农资金,各家银行拟定信贷投放计划,专门投入农村重点项目,实现专人、专资、专项投入,走出一条支持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链的新路。
7.财政一拖一模式。其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财政拖银行”,财政投入一个项目,农发行跟进一个项目;二是由“政府补银行帮”,即政府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农发行给予企业流动资金信贷,形成农业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的供应链,促进土地流转经营的快速发展。
8.财政资金归口模式。即通过整合财政资源,对多部门、多途径发放的农业基础性开发资金与补贴等集中统一归口农发行监管,由农发行代理政府重点投入土地流转经营等农村改革破题项目,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土地流转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路径与抉择:土地流转经营的金融支持的具体建议
要坚持少争论、多实践,强化政府及金融部门对土地流转经营的支持研究,多层面展开有效探索。要实行农技企业发动、政策金融引领、商业金融跟进、政府服务配套“一条龙”式动作,建立监管服务平台、搭建抵押担保载体、创新信贷品种、细化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全产业链支持、全过程支持、全方位支持,扎实、可持续地推进土地流转经营产业链建设。
1.突出政策金融职能,高起点打造土地流转的经营基础。土地流转经营第一产业链事关“三农”事业的大局,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保障。一是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职能,强化责任意识,规范组织和引领推动土地流转全过程。要强化政府相关部门责任,致力“沃土工程”,加强土壤改良集并,建设生态农业;二是致力“磐石工程”,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升级,建设百年农业。三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扶持性职能,实行农发行先行信贷投放、财政资金逐步跟进的资金供应模式,补充加大土壤改良、农田水利现代设施建设的资金垫付性力度,着眼中长期贷款支持,发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开发贷款,土地开发流转订单贷款、协议贷款,满足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需求,夯实土地流转经营“第一关”。
2.放大金融服务功能,坚定夯实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业。处在土地流转经营第二产业链上的经营活动,属于一种直接的农业生产过程,它是保证土地流转经营效益取得的核心,要树立三个意识,即致力“壮腰工程”,加强良种培育推广,建设绿色农业;致力“链条工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现代农业;致力“科技工程”,加强科研投入转化,建设高效农业。一方面要扩大金融支农的范围,大力支持以特色农业、科技农业、板块农业、品牌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大力支持以合同、订单为主的种养业,形成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另一方面,要创新信贷服务,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良种、农药、农机具等要素资金需要,着眼生物防虫技术和高效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推广,为促进绿色革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信贷品种上,加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合同收购贷款、农业科技贷款投放力度和信贷优惠力度,做实信贷服务功能。
3.提升金融服务空间效能,全方位覆盖土地流转经营的价值实现过程。第三级产业链实质是土地流转经营的价值实现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它对土地流转经营效果可以产生巨大的利益效应,这其中金融服务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符合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信用服务体系。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建立信用档案,允许其依法用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二是增加多品种的非信贷服务。扩大农村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的覆盖面,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布设ATM、POS 机等电子化设备,积极推广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运用,适当给予农村结算收费优惠,满足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催生农村资金流扩大的需要。三是创新信贷品种、放大信贷规模。在信贷品种上,强化合同收购贷款、加工企业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仓储设施贷款、储备贷款、调销贷款等多元信贷产品的组合运用;在信贷规模上,要保证在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储存等多环节,临时性、季节性、长期性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做到及时、足额,保证资金供应链条不断档,做大做强农副产品购加销产业链。
4.发挥社会资源共振效应,聚集支持土地流转的经营合力。在第四级产业链的服务平台上,要在农村形成政策洼地,动员社会多种资源,向农村注入。一是出台激励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贴息、新增土地流转贷款激励、土地流转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因土地流转贷款利息优惠而导致的损失实行补偿等方式,对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流转业务给予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政策优惠。探索建立政府、银行、流转企业的联动机制,在流转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可以快速介入,实施抵押收购,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迅速转移,及时化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保障金融企业信贷资产安全。二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土地流转经营金融支持体系。政策性金融主要担负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基础环境建设的信贷资金供应;国有商业银行担负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过程的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主要担负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贴身服务。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土地流转经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要加快全面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奖励补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者政策,对土地流转的转出农户和土地流转的转入经营者双方都进行补贴,形成一种政策激励机制;实现支农周转金循环使用的政策,支持土地规模经营者开展经营。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维护信用秩序方面的主导作用,为农村金融积极放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对农村金融网点的服务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实行均等化服务。要大力扶持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工作,提高国家的粮食安全。
[1]连雪君、毛雁冰:《细碎化土地产权 交易成本与农业生产》,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4期。
[2]郭小玉:《家庭承包制下农村经纪人的产生逻辑及困境——基于冀西北Y 村的个案调查》,载《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
[3]宋金田、祁春节:《农户合作行为形成与发展——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案例分析》,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