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与当代社会实践

2014-04-01吕志明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科学

彭 瑚,吕志明

(1.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2. 湖南工业大学 党委办,湖南 株洲 41200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个多世纪以来,被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地解读,人们以此为指导,努力去寻找合乎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填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空白”,继续坚持“两个可持续”,即正确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曾在世界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1991年12月25日,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陨落,东欧以及东亚的11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去甚远,有的甚至在近年还以“在三年内让人民吃上米饭喝上肉汤”作为奋斗目标,有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大打折扣,有的处于彷徨和困惑之中,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激起人们的认真反思和重新解读。

勃朗科·霍尔瓦特( Branko Horvat)曾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它的灭亡的(批判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1]148-149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一整套建设未来共产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正如他们指出的那样:“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法解这个方程式。”[2] 643现在已由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蒸汽化时代进入了21世纪信息化时代,时代发生了巨变,人们决不能仍停留在马克思当年所处的时代去解读社会主义,而应该站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教条。正如霍尔瓦特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对马克思结论的重复,这些结论适合于100年前的历史状况。重复马克思的结论属于马克思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即如果马克思活在今天他可能采取的方法。”[1]5-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3]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者不可能截然分开,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有本质区别和对立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干预或调整,缩小了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通过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平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维持了经济稳定增长。列宁曾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延安根据地就提出过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进行改革的问题。1944年6月23日《解放日报》的《欢迎华莱士先生》的社论和尔后不久的社论中表明了学习美国的观点,并希望华莱士“帮助中国人民促进这些迫切需要的改革。”(注:指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及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等)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说:“我们相信中美关系正常化能为美国用先进的东西帮助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5]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通过长期和平竞争、共处协作达到互利双赢。各国人民走各自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最后殊途同归,共同发展到一种新的社会,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填补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下的“空白”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洛特公墓发表了科学评价马克思崇高伟大一生的讲话,他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6]“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给后人,有待后人探索的“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运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正如邓小平所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7] 260“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7]291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灰色思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朦朦胧胧的,向资本主义学习是羞羞答答的,而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方法、优良学风和基本理论的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说的实际,是历史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情况;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与现实解读,就是要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际联系起来,并进一步认识、理解和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具体研究的对象,即具体的社会形态,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现实中大量、普遍存在的事实;也要把握现实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相悖的事实;还要把握新的、具有普遍世界意义,正在不断发展的事实,特别是具有趋势性的事实。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它必须把握时代内容,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 284离开本国社会主义实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意义。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发展着的现实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断填补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下的“空白”,不断完善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今的解读是什么?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唯书、不照旧、不照搬,又不走歪、不走邪、不走乱,学习西方而又不失去自我的中国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习近平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9]目前,我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对于人类创造的所有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要正大光明地去应对,该学的学,该补的补,该改的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两个可持续”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实践表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继续坚持“两个可持续”,即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付出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的高昂代价;贫富差距过于悬殊,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据世界银行);腐败已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造假层出不穷;食品安全失控;人们普遍存在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一切向钱看,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已经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吴敬琏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10]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的改革难题:“从思想意识层面看,今天的中国,改革话语极其分化,也就是没有任何共识。不仅民间和政府之间呈现高度分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政府内部不同机构、不同利益之间也如此。”[11]因此,改革的共识和动力需要再凝聚。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资本与权力的“联姻”“裙带”关系网及既得利益者组成的牢固的利益集团。他们控制了庞大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足以阻挠改革进程,影响社会走向。我国的改革是否能继续进行,经济社会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是否能够化解困境,这些都需要中国领导人更大的勇气和胆识。

应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决不是针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是社会主义制度存续并适应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迁的内在要求;是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不断前进的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人亡政息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党中央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南方考察发出了改革开放的新信号,向全国、全世界表明一种姿态,即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坚定不移地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之路,坚持改革开放信念不会动摇。

(二) 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扩大外延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态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已经出现“新结构危机”。因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是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国的很多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1990—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2009年,在参与排名的72个国家中,丹麦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或绿色发展水平最高,越南最低,中国排在第69位!

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一个自然生态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态问题。无论是非污染性的环境破坏,还是污染性的环境破坏,都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悖的,它是人类耗散结构的一种“熵”。因此,要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展不能给人民带来不幸和灾难。同时,要把能否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一个依据,如果当地的GDP上去了,而变成癌症村了,还有什么政绩可言?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到坚持“科学发展”,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科学发展就是接受制度约束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2]足见党中央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可持续”,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说:“任何政治体制都会面临下滑趋势。之所以下滑,最有可能是因为人们使用权力来增加其在体制中所享受的福利。”[14]事实也证明了执政者的权力腐败是导致脱离群众,从而引起政治体制下滑的根本原因。黄苇町在《苏共亡党20年祭》一书中写到:“‘始终和人民在一起’,是其中最需要永志不忘的一条。但遗憾的是,在苏共执政的70多年间,恰恰这一条被淡忘了,甚至丢弃了。”[15]十八大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特别是要切实、认真地遏制腐败,才能避免重蹈苏联亡党的覆辙,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1] 霍尔瓦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M].吴宇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7] 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9]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10] 吴敬琏.改革!改革! [J].新一代,2013(1):28-29.

[11] 郑永年.十八大与中国的改革问题[EB/OL].(2012-08-02)[2013-02-25].http://www.caijing.com.cn.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13] 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14] 弗兰西斯·福山.美国兴衰与民主是两回事[N] .王文,译.环球时报,2012-11-08.

[15] 黄苇町.苏共亡党20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4.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科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