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的思考
2014-04-01王瑜
王 瑜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一 调查目的
据2013年1月15日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现如今,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5.6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2.1%。其中,手机网民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而1997年10月31日的第一次调查显示,当时我国的网民才62万人。短短的十几年间,我国的网络迅猛发展,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当代社会因为网络的存在而进入了“重新部落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狂欢时代”和“地球村”的演化进程之中,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带给了他们很多的益处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因此而发生改变,甚至于精神层面的信念、理想和追求也因为网络的存在而产生变化。对于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客观展现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面对网络时暴露的问题,以便找寻到能处理好网络与大学生协调发展的教育对策。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问卷回收率为91.25%。
问卷调查主要选择了江苏的三所高校,分别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历时从2013年3月开始至2013年5月,覆盖一、二、三、四年级的文理科。调查的对象当中,男生196人,占调查人数的53.70%,女生169人,占调查人数的46.30%,其中被调查的一年级学生81人,二年级学生87人,三年级学生98人,四年级学生99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2.20%、23.80%、26.84%、27.12%。此次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出江苏地区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和现状,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
调查问卷共设题目20项,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上网的普及度、上网的依赖度、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上网的内容、上网态度的调查以及学校网络的建设等情况。
三 调查结果
1.关于上网普及度的调查。
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大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不仅是在书本中度过,还有很多其他的生活方式,上网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353人,比例为96.71%,无个人电脑的12人,占3.29%。有6.0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为一小时以下,22.19%的是1—2小时,46.85%的是2—4小时,还有24.93%的为四小时以上,可见学生上网还是很频繁的。学生们平时上网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宿舍,占93.42%,在网吧的占1.92%,家里的占2.19%,剩下的2.47%会选择在学校机房上网。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也给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方便的上网途径。调查显示,40%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40%的经常用手机上网,还有20%的学生偶尔会用手机上网。
2.关于上网依赖度的调查。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多长时间不上网会感到不适的问题调查中,17.53%的学生是一天,38.08%的是1—3天,31.23%的选择是一周,13.15%的学生是一个月甚至是更长。在调查中还显示,41.1%的学生有过通宵上网的经历,剩下的58.9%的学生没有这个经历。
3.关于上网与学习关系的调查。
现在,学生的学习也和网络息息相关,很多学生都通过网络来帮助自己学习,调查中16.16%的学生在所学的专业及课程中不会使用到电脑,49.3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到,34.52%的学生经常会使用到电脑。在课上的时候,11.51%的学生在课上不会使用到手机,44.66%偶尔会使用到手机,剩下的43.84%经常使用手机。但是在因为上网逃课方面,82.47%的学生不会逃课,16.71%偶尔会逃课,0.82%的才会经常逃课。网络对于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51.23%的学生认为存在负面影响,48.77%的学生不觉得存在负面问题。课后作业,很多学生也会依赖于网络来完成,3.29%的学生非常依赖于网络来完成,24.38%的比较依赖于网络,偶尔使用网络的占56.44%,只有15.89%的人不依赖于网络完成学习。
4.关于上网内容的调查。
网络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标准等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在对上网目的的调查中,学习、查资料的占67.40%,玩游戏的占63.01%,聊天交友的占66.30%,听音乐、看电影的占56.71%,浏览信息、拓宽课外知识的占35.62%,网上购物占41.10%,还有20.55%的是其他目的。对于现下“流行”的网恋,只有10.96%的学生有过,其他89.04%的学生都没有。对于网游,每个学生触及的时间也不一样,11.51%的学生每天都玩网游,24.38%的学生经常玩,47.95%的偶尔玩,从来不玩的占16.16%。
5.关于上网态度的调查。
每个人对于上网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14.52%的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后悔,35.62%的学生认为偶尔会后悔,42.47%的学生觉得和周围人相比还算正常,7.40%的学生觉得很值得。可见,学生对上网的依赖度普遍很高。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上网态度,18.36%的表现出经常劝诫,74.52%的偶尔叮嘱,6.30%的家长毫不关心,但还有0.82%的家长对网络是根本不了解。学生自己也有对以后上网时间的规划,6.30%的学生会增加他们的上网时间,42.74%的会减少,29.32%的维持不变,还有21.64%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6.关于学校网络建设情况的调查。
虽然很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园网建设,但是学生登陆校园网的频率较低,只有1.10%的学生会每天登陆校园网,20%的学生经常登陆,60.55%的学生偶尔会关注一下,18.36%的学生则从不登陆校园网关注校园信息。
四 分析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如今网络和大学生的关系之密切。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变革。
首先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调查显示,93.9%的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80%的学生经常甚至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其中,67.4%的学生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提供给了大学生丰富的信息来源。微博、人人成为了大学校园最为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平台。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亦是快速、惊人。大学生们不出宿舍便能知晓国内外、校园中传播的各种信息。信息传播多而快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的选择、辨别困难。他们有时难以辨认信息的好坏,或仅凭一己兴趣,单一选择一类信息,产生信息选择的盲区。因此,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充斥,信息获取的片面化成为了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中大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交往方式的变革。调查显示,96.71%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93.42%的学生会选择在宿舍中上网,66.3%的学生会使用网络进行聊天。这些数据意味着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更多的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聊天工具、短信等形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交往面也有效拓展至校园外部。但是,传统的走出宿舍面对面交谈的交往方式变少了。所以,当代大学生不免出现了一批文笔出众却不善于言表的人,也会出现网上侃侃而谈,而见面却羞涩无语的现象。网络交往无形中为大学生们编织了一张保护屏障,屏障之后学生们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可以不顾忌自己的身份、年纪,特别是面对陌生人时。这种不受限制、肆无忌惮的感觉,正对应如今90后大学生的喜好。父母的过度爱护,使他们更渴望自由和独立。网络世界的交往,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独立自主,更多的话语权,内心压抑的想法可以毫无保留地宣泄。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网络交往不当、网络诈骗等现象层出不穷。过度沉溺网络世界交往而忽视现实人际关系的维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再次,是休闲方式的变革。在上网内容的调查中,玩游戏的占63.01%,聊天交友的占66.30%,听音乐、看电影的占56.71%,网上购物占41.10%。1.51%的学生每天都玩网游,24.38%的学生经常玩。上网已经成了几乎每个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除了借助网络学习和查找资料之外,大学生多运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购物等休闲娱乐活动。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方式因为网络的普及而得以扩展,网络休闲已占据了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重要部分。无疑,网络休闲娱乐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甚至大于校园活动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不在热衷于社团活动、体育活动,而更倾向于在宿舍之中看电影、玩游戏,有些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最后,网络发展也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很热衷于运用网络来学习。调查中,67.4%的学生平时会使用网络学习、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各种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涌现,提供了大学生学习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如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查中51.23%的学生认为上网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因沉溺网络而忽视了学习,17.53%的学生有过因为上网而逃课的经历。也有学生过度依赖于网络,遇到问题就“百度”,网络反而推动了“单向度的人”的形成。并且,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与网络的结合度仍不是很紧密,不能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现状。[1]
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有很大的依赖性,根据调查,86.84%的学生离开网络1-7天内会感到不适。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信息传播、交往、休闲、学习等方式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必然推动着教育方式的变革。只有教育方式变革了,才能有效地扩大网络的正功能,规避其副作用。真正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网络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
调查中的数据显示专业课程教学与网络的联系度较低。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尝试网络化教学,但是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地规划、建设。大多数教师仍保持传统的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受到时空的极大限制,也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自我展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式,各高校应当推行“网络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由课堂教学、教师备课、学生自学、学生测试、在线讨论和在线答疑等内容构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校甚至可以尝试将网络平台运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实现教学互动。这种方式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上网的功能,使学生从上课玩手机转变到通过手机来参与学习。[2]
2.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两种方式。直接的教育方式包括:“两课”教学、召开主题班会、党校培训等形式;间接的教育方式则包括:环境氛围的营造、人际影响等。90后大学生叛逆的心态使得间接式的渗透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效果更为明显。网络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间接教育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活泼的形式来承载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例如,借助学校官方微博、校园网等形式,让大学生们在上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收到教育和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校园网的关注度较低,这与多数学校校园网建设不完善有关。很多高校的校园网成为了发布学校官方新闻的平台。当代大学生是“猎奇”的一代,他们追求新奇事物,对于刻板的校园网现在嗤之以鼻,因此参与度极低。校园网站建设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来设计、布局,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平台的效用。[3]
3.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今所有高校所面对的普遍难题。各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心理咨询来应对90后大学生日益脆弱的心理状况。心理学中的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当环境要求超过个体的能力时,个体在应付环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压力感,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都取决于环境要求评价与个体的反应能力。面对压力是,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还是主管意愿逃避问题或采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皆视个体因素而定。[4]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是造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维护应该立足于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面对压力。网络为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据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十分依赖网络,多数习惯于每天上网,喜欢网上聊天。因此,网络心理引导的方式可以配合实际咨询及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心理微博、心理网站的建设和推广能提供大学生日常的心理调适知识,亦可在线为学生提供服务,及时、方便,而且满足了学生们自我保护的需求。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发展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高校工作者,只要相应调整教育方式,协调教育与网络、网络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有效规避网络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功能。
[1]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0.
[2]袁红旭,朱红,于莉.“课程—实践—网络”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9):55-56.
[3]何星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88-89.
[4]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