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2014-04-01赵彦志

关键词:绩效评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何 畅,赵彦志

(东北财经大学 萨里国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 引言

高等教育是一项需要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非营利公共事业。可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许多高校暴露出管理不到位,办学质量低下,资金短缺等各方面问题。在此背景下,对高校绩效评价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既可以了解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进程,也可以为高校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同时对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 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体系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都有相应的研究。近十几年,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决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开发出一种测量高等院校办学绩效的工具——绩效指标体系。事实上早在1980年西方国家的高校就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绩效指标,它不仅是政府拨款、大学评估、大学排名和大学招生的重要评价标准;更是影响高校绩效管理有效性和公正性的核心因素,所以深入了解西方高等院校绩效指标体系的属性与特点,可以为我国高校的绩效管理研究提供指导性建议。

美国是较早实行绩效评估制度的西方国家。绩效指标体系是美国政府进行高等教育拨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纳西州的“绩效拨款方案”。但是由于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经济财力、法律制度的差异,美国各州在选取具体的绩效指标上有所不同,如亚利桑那州公共机构产出文员会和学校董事会制定的16项绩效指标、南卡罗来莱州提出的37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肯塔基州建立的25个绩效指标。但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各州建立的高校绩效指标体系都借鉴美国的《改进高等教育绩效的策略指标体系》一书中的4大类,13个次类,70多个绩效指标。同样作为高等教育水平发达的西方国家,荷兰在高校绩效评价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异。荷兰高校的教育拨款完全依据绩效评估,其大学评价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高校的内部评估由大学自身建立评估小组,对院校的科研、教学及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实质性的监控和评估。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对比全国所有高校的同一专业,荷兰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以大学内部的院系作为评价对象。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莱顿大学,根据学校的教学规定或不同学科或院系制定的研究评估协议,由本校资深教授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评估。而高校的外部评估主要由荷兰和弗兰德斯认证组织(NVAO)及荷兰质量保证局(QANU)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开展各种评估和认证项目,提高荷兰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机构的内部地位,以此提升荷兰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在英国,影响最广泛的高等院校绩效评价指标就是Jarratt Report(1985)中提到的内部指标、外部指标和运行指标。随后在1986年,英国副院长、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CVCP/UGC)联合工作小组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又提出了另外三个指标: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此外,在1997年CVCP/UGC组织对第一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重新提出了39项高校绩效指标,相对于原有的指标体系,这次修改将原来的指标进行量化和具体化,为高校进行办学评价、提高办学效率和完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绩效指标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各国差异也使得各国在构建高校绩效指标体系方面趋于不同。例如,由于美国和英国高校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原则,使得英国高校在建立绩效指标时多基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注重自身利益,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美国高校的绩效指标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稳定性方面显得比较薄弱。美国和荷兰高校的绩效指标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评估方式和政府作用而言,美国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依靠外部力量,政府具有执行作用;荷兰高校则内外部评价相结合,政府对绩效评估具有审查和监督作用。

三 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来源于管理学,最初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目前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应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评体系。虽然高等教育领域较晚引用绩效评价,但却逐渐成为高校绩效评估与管理的主要依据。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的绩效评价进行分析与研究。

1.我国高校总体评价的研究。

高校评价是指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根据某一具体的划分质量的标准,采用数学计算方法,对大学质量水平进行综合或单项评估。按照评价对象数量的不同,可以将大学评价分为单所大学的自我评价和多所大学之间的排名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大学排名评价分为:民间和非民间研究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全球、国际与国家大学排名;大学的单项与综合排名。

针对我国大学排名许多研究机构都建立了相应的中国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中国研究生》、网大的《中国大学排名榜》、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虽然国内的许多教育机构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受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原则、评估指标、评估权重以及计算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学排名结果的不同。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所以相关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2.我国高校局部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

高校局部工作绩效评价是指对高校内部各项活动进行绩效评价。胡睿(2011)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绩效管理、财务绩效管理和行政绩效管理等方面。学者们根据高校内部的不同活动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

(1)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胡绍兰(2008)重点分析了绩效管理方法中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改进,建立了由综合素质、科研、教学、取得成果、人才培养与社会工作组成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勤学(2010)基于平衡记分卡理论,关注四个维度之间以及四维度与战略之间的平衡情况以此构建了高校教师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郑延琦、彭城(2010)提出了多视角绩效考核法,对“师、德、情、操”方面14项绩效指标赋予数值,利用数学计算探求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关系的具体途径。

(2)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杨周复(2002)系统地建立了侧重于对高校财务成果和财务效益方面的高等院校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为我国早期的高等院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郑鸣、赵璧辉(2008)强调了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提出通过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科研能力、控制学术活动费用和合理进行高校合并,从而提高高校自身财务绩效。陈胜权(2012)认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学绩效指标、科研绩效指标、筹资绩效指标、综合实力指标、办学效率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3)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刘兵、郭然(2006)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以确立绩效目标、加强绩效考评过程、注重考评结果与反馈为目标,建立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王芸凤(2012)基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组织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提出了两种绩效提升策略。杨军(2010)阐述“德、能、勤、绩、廉”为评价指标的考核方法的缺陷,引入了平衡计分法以重新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曾艳(2013)认为高校行政管理绩效主要受资金管理、目标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认识管理和公益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评价模型。

3.绩效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为平衡记分卡法、数据包络法和层次分析法。

平衡计分法(Balance Score Card)主要基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维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马苓(2009)基于大学使命和发展战略,应用平衡计分法构建了中国大学战略性绩效评估模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李研(2010)将大学自身特点和企业经验相结合,构建了高校绩效考核指标和具体操作框架,为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基于多个投入和产出项目对高校绩效进行评估。郑美群、杨盛莉(2008)利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和产出(科研和教育成果)指标的数据分析结果探讨如何加强管理高校内部可控因素以改善各学院的绩效。丁姗姗(2009)摘录“2008年中国大学评价”中的前20名大学的数据,选取大学专职教师数量、学校人数、图书馆藏书量、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自然学科研究和社会学科研究等指标,利用DEA方法对其重新排名,并对排名发生调整的大学提出改进效率的针对性建议。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主要应用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谢娟(2009)通过设定不同权重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层次结构模型以克服传统方法的诸多不足。姜彤彤(2011)采用AHP方法对财经类高校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科学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计算各指标体系权重的问题。

虽然这些绩效评价方法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平衡计分法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如何将维度指标细分化、如何摆脱BSC理论框架建立高校独有的平衡计分法模型等;戚涌、李千目、王艳(2008)提到的DEA方法能够分析投入不足和产出冗余量的短期影响因素,但缺少长期因素分析研究。所以学者在使用绩效评价方法时应特别注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不断改善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绩效评价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根据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可以看出,各国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与本国的教育事业紧密结合。相比于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我国高校的绩效研究偏于制度研究,而外国研究则更注重实践性。某种程度上我国的高等院校绩效评价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借鉴国外研究和强化规范性研究,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1]杨周复.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郑美群, 杨盛莉.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高校学院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 东北师大学报, 2008(5).

[3]戚涌,等.一种基于DEA 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178-186.

[4]胡绍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J].教育管理, 2008(3): 49-50.

[5]郑鸣, 赵璧辉. 基于非财务信息的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 教育科学,2008,24(1):54-58.

[6]丁姗姗. DEA方法在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经济师, 2009(4).

[7]谢娟. 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3.

[8]马苓, 张庆文. 基于战略视角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 河北学刊, 2009, 29(3).

[9]杨军. 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222):62-63.

[10]李妍. 浅析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运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2(6).

[11]同勤学. 基于BSC理论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73-75.

[12]郑延琦, 彭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5(5): 107-112.

[13]姜彤彤.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 AHP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J]. 财务与金融, 2011(4).

[14]胡睿. 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10): 61-64.

[15]刘兵, 郭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6):17-19.

[16]陈胜权.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

[17]王芸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6(5): 131-136.

[18]曾艳.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