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学体育教学

2014-04-01陈宪缘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陈宪缘

摘 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中学生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心理活动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家庭高度依赖,特别是由于生理方面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变化。此时,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更为明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厌学、偏激、急躁、冲动、叛逆等一系列心理现象,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许多心理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我国中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国内大量资料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头号大敌。作为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使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起到调节心理、发展乐趣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的体育教材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一特点研究它,并及时进行引导,就能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有以下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依赖性强

这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表现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心甘情愿地置身于从属地位,遇到事情总想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或自给。这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拼搏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在双杠教学中,学生练习“杠上支撑前摆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独立完成,总想依靠别人帮忙。这时候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旁,让学生产生有“安全”的感觉,并且给予表扬与鼓励,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让他们体会到没有他人保护帮助,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信心。

二、意志不坚定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学生意志发展迅速,在遇到困难时,乐于独立思考,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能力逐渐增强。由于中学生意志发展不够完全成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常常半途而废,毅力不坚强。而体育锻炼一般都有激烈、紧张相对抗,艰苦、疲劳相伴随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参加一些有较长时间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活动。例如,拔河(一对一对抗,两人实力相当)、俯卧支撑(采用俯卧姿势,原地支撑5分钟)等项目。在练习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最后取得胜利的先进事例,增强学生的拼搏精神。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自控能力差

自控能力指的是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易急躁、冲动、缺乏足够的忍耐性,遇到不顺心事就心浮气躁,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处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这些学生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棋类等一些缓慢、持久的活动项目,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足,多一份珍重。

四、心理承受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指的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防线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不仅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给他们成年后人格的发展留下隐患。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学生,适当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等等。因为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例如,田径比赛中,百米跑运动员几乎并驾齐驱冲刺的时刻,乒乓球比赛决胜局比分交替领先的时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把优势变为胜利,落后的一方如何后来居上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伴随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只有经历这种情景的考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五、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的必要前提。每个人都希望受人欢迎,因为受人欢迎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现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不懂得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没有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体育活动不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增加了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缩短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安排一些篮球、排球、拔河等集体活动运动项目,让他们在运动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团结协作。同时运动规则规范了人的行为,使同学之间都较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融入感情,感情又在运动中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强,可塑性大,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今后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比赛中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是一个锻炼大舞台,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现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黄晓冬.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世界,20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