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5岁以上农村居民早期复极综合征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4-04-01屈克义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35期
关键词:夷陵区导联患病率

黄 蓉 袁 青 屈克义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湖北宜昌 443100

早期复极综合征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指外观健康, 无心脏形态异常人群出现ST 段和J 点抬高等表现的心电现象,伴有相关症状者称为早期复极综合征[1]。长期以来,医学界都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良性变异,属正常心电图表现,但是最近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与特发性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相关联,其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为此,早期复极综合征也成了心血管研究领域的一热点,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35 岁以上农村居民进行一次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旨在尽早发现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一些危险因素,寻找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宜昌市夷陵区农村35 岁以上常住(5 年以上)居民。 对象纳入标准:签订知情同意书者;符合研究条件的居民;无精神疾病,沟通表达正常者。排除标准:未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严重精神疾病、沟通表达障碍者。 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样本抽样, 先按生活习惯及经济水平的差别抽出乡镇,在抽出的乡镇中再抽出2 个行政村,对抽出的行政村所有符合调查的对象进行调查。一共抽出了7 个乡镇的14 个村,调查对象合计3393 名,均为务农人员,其中男1414 名,占总人数的41.67%,女1979 名,占总人数的58.33%。 调查时间2013 年8~12 月。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体检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人员及体检人员均为宜昌市夷陵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前进行了统一培训,使用规范的调查指导语言。 调查表经过专家严密设计,其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医疗保险类型等;被调查者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茶、饮食及体力活动、体育锻炼等;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既往疾病史及一些慢性疾病的家族患病史。 临床检验中,主要检查了空腹血糖、心电图检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35~<44 岁、44~<54 岁、54~<64 岁和≥64 岁4 个年龄组。

1.3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①在V2~V5 导联或Ⅱ、Ⅲ、aVF 导联出现明显的J 波;J 点抬高的程度通常小于3.5 mm。当J 波出现在V1、V2 导联时,QRS 波出现rRr 型波形。 ②J 点后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在V2~V5 导联时最为明显,可达0.2~0.6 mV,在V6 导联和肢体导联很少超过0.2 mV,不伴对应导联ST 段下移。③T 波高大直立,胸前导联T 波高大直立,可达1 mV,但很少超过1 mV。 ④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心率增快,ST 段可见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2]。

将早期复极综合征分为两级:J 波型和J 点抬高型。根据记录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的导联分为下壁导联(Ⅱ、Ⅲ、aVF)、右胸导联(V1~V3)和左3 胸导联(V4~V6)。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Epidata 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 进行。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统计

调查对象为3393 名,其中男1414 名,女1979名,平均年龄(54.13±11.26)岁,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0.17%(345/3393), 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2.94%(183/1414),女性的患病率为8.19%(162/1979)。 年龄段在44~<54 岁的患病率最高, 达总数的10.96%(372/3393),其次为35~<44 岁、54~<64 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10.29%(349/3393)、10.20%(346/3393)。

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中,性别、移民、婚姻状况、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四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提示男性、三峡移民、未婚可能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病率有关;生活习惯中,与吸烟、饮酒、饮茶量、每周体育锻炼频率以及每周进食鱼肉禽、较咸食物、甜食、含油及脂肪多的食物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疾病史和家族史中,心脏神经症、心慌气急、发作性晕厥、脑卒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临床体格检验结果中, 体重指数和腰臀比不同分类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 见表1。

2.3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相关的变量,纳入Logistic 回归模型,采用基于Wald 统计量的前进法,筛选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示性别、吸烟情况、每月饮茶量和每周锻炼频率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见表2。

3 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大多无症状,偶有胸闷、心悸、胸痛,一般在体检心电图检查,或者由于合并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由于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多为年轻人,具有缓慢心率的群体(如运动员等),故它被认为是“身体健康”的标志物[3]。 早期复极综合征被医学界认识、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最近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是非良性改变,它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无心脏病的健康人群[4]。尽管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但相关报道显示,近10%的患者可能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 因此对此病的研究再一次引起学者注意。早期复极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常在体检中出现,正常人群检出率1%~2%,运动员中更高一些(约10%),在耐力型运动员中检出率可达100%[6],有学者报道222 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晕厥的患者早期复极发生率达18.5%,几乎为正常健康对照人群的10 倍[7]。 本研究显示宜昌市夷陵区35 岁以上农村居民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病率达到10.17%。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及种族特点,相关研究显示,非洲和欧洲发病率较高,亚洲次之,其中黑人发病率最高。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8],目前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性激素水平、部分心室肌“提早”复极、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等因素相关[9]。 其分型方法有多种,根据心电图特征,可分为J 波型和J 点抬高型;根据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的导联及导联的数目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型:1 型仅见于左胸导联,即V4~V6 导联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室颤动风险较低;2 型见于下壁或下侧壁导联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室颤动风险较高;3 型见于下壁、侧壁和左胸导联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室颤动的风险极高,易发作心室颤动电风暴;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可分为良性早期复极综合征、伴发心脏疾病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和恶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按部位可分为4 型[10]:心尖部ST 抬高型、下壁ST 段抬高型、前间隔ST 抬高型、复合型。 本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J 波型和J 点抬高型。 目前治疗早期复极综合征比较有效的常用药物是异丙基肾上腺素和奎尼丁[11]。 本研究旨在找出可能影响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能有效地避开危险因素,遏制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

表1 单因素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例)

本研究发现夷陵区男性患病是女性患病的1.721倍,表明男性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2-14]是一致的。 这可能和男性的生理解剖结构、性激素水平,以及男性从事的体力活动的劳动强度大于女性,有氧运动明显高于女性相关。 夷陵区主要以务农为主, 农忙时男性居民体力强度明显增大。因此男性居民,特别是从事强体力劳动的男性,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做到早期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据相关文献报道,早期复极综合征在有室颤的人群上出现的比例较大,而在睡眠过程有晕厥史或急性心脏猝死史的男性上的比例更大[14]。

每周锻炼频率与早期复极综合征也存在关联。本研究发现每周5~7 d 进性体育锻炼的人群,其发生率仅为一周基本不锻炼人群的0.131 倍;每周锻炼3~4 d与每天基本不锻炼人群患病比为1.262。 分析原因可能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健康,而那些每周锻炼3~4 d的人群,由于不能天天坚持,时而大量运动,时而不运动,未形成一定的规律,身体适应差,易导致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病。因此每天锻炼身体可以减少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但运动强度要控制。 江山[15]对采煤工人和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采煤工人(21.95%)比机关工作人员(3.78%)显著升高,表明了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与高强度的劳动有关。 大量资料显示,强体力劳动为危险因素之一, 特别是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患病率甚至可达100%。 这可能与心脏结构发生重塑、心脏功能加强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相关[16]。

表2 多因素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许多疾病都相关联,本研究也发现吸烟也是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又一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以从未吸烟的人群为参照,现在继续吸烟的OR 值为1.533,已戒烟的OR 值为0.626,说明吸烟者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可能性高于不吸烟者和已经戒烟者。 因此戒烟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健康,应尽早戒烟,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每月饮茶量也与早期复极综合征存在一定关联,但至今国内外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发现每月饮茶1~<2 两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是每月饮茶<1两人群的1.450 倍,每月饮茶3~<4 两的人群发生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危险是每月<1 两的2.133 倍。夷陵区盛产绿茶,40.94%的居民有喝茶的习惯, 且其中98.06%的人喝绿茶。通过这一结果提示少喝茶或不喝茶可减少早复极的发生,但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另外,本次研究显示年龄、家族史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关联性不大,这与其他学者的报道[17-18]不一致,这可能和研究的地域和人群有关。 如相关资料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生于青壮年,而本结果显示44~<54 岁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夷陵区为农村,很多年轻体壮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或求学等相关。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目前国外医学界已对早期复极综合征非常重视,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和研究,但我国其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调查相对滞后[19],特别是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调查和研究尚无报道,本次调查为以后开展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提供了基线资料与参考,同时也引起了夷陵区相关卫生部门的重视及积极干预,医护人员对农村居民进行了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健康讲座,让其认识危险因素, 从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做到定期体检,及时干预和就诊,降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 特别是恶性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促进农村居民健康。

[1] 鲁端.早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新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21-322.

[2] 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855.

[3] 金婷,郭亚涛,蒋希萌,等.早期复极和心源性猝死研究现状[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6):446-448.

[4] 徐卫红,于阿信,王魏亚,等.不同环境温度下入伍男青年心电图早期复极的检出率[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2(2):81-85.

[5] 李楠.早期复极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3):174-176.

[6] 宋金萍.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的诊断价值[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5):379-380.

[7] 刘建国,王晓明,李俊霞,等.早复极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危险分层[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2,1(1):18-20.

[8] 程中伟.早期复极与QRS 波终末顿挫[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2(2):97-100.

[9] 鲁端.心电图与早复极综合征[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1):18-21.

[10] 侯月梅.早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初探[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31-333.

[11] 梁荣芳.早期复极变异的研究及其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386-388.

[12] Ezaki K, Nakagawa M, Taniguchi Y.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T Segment-Effect of aandrogen-depriwation therapy and possible role of testosterone [J]. Circulation Journal,2010,74(10):2448-2454.

[13] 代勤,王海珍,何静媛,等.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793-794.

[14] 刘文玲,周玉安,周广华,等.中国部分区域青少年早复极的检出率及随访[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6):498-500.

[15] 江山.早复极综合征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调查[J].淮海医药,2012,30(6):479-480.

[16] 陆悠,郑碧芳,熊芳,等.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早复极心电图特征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4):257-259.

[17] Liu XP,Shah A,Sacher F,et al.Clinical frontiers in electrocardiographic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does a good guy turn bad now?[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0,123(11):1459-1462.

[18] Bonny A,Ditah I,Amara W.Early repolariz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pattern with unexplained syncope during training in a young black African non-elite athlete: an accidental finding?[J].Cardiol Journal,2009,16(3):259-263.

[19] 段琳.平板运动试验变时性和T 波高耸对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变异性心绞痛定量鉴别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134-135,137.

猜你喜欢

夷陵区导联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湖北省夷陵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实践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我为群众办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