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的经济学本质及其对会计对象的反映
——兼对《资本论》中“簿记理论”的解读

2014-04-01杨志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公允财务会计

杨志强

(广东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公允”观念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被广泛渗透于金融、资产评估、审计、法律、人文等领域,并不只限于会计领域,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一些争议的调节就已经有“公允”观念的存在。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基于诸多价值类型中所得出的评估结论,而审计中所谓的“公允性”是要求审计师对会计报表所做出的审计意见应符合会计报表的实际情况,还有金融界所言的“公允价值”等,与会计中所言的“公允价值”都不尽相同。讨论公允价值必须先界定范围,才不会引起歧义和混淆。公允价值以会计为服务对象时有其会计特性,那么,考察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必须由会计(财务会计)入手。

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论述集中于《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第六章“簿记”一节。在这一节中,马克思提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记载”(记账)、“确定与控制”,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等基本观点,并主要论述了簿记费用的性质。当然,这些针对“簿记”的观点与论述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等理论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拟从马克思关于会计的基本立场,来认清公允价值的本质。

一、财务会计的对象

包括财务会计的现代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宏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现代企业。很明显,现代企业自然地成了财务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主体,那么,在研究计量(反映)问题之前就必须先弄清楚财务会计的客体,也就是财务会计的对象问题。现代西方会计学家多是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架构的起点,很少提及财务会计的对象,这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财务会计的对象是市场经济中共同的、不言而喻的东西。但是,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其基本概念框架中剔除其对象的界定,总是不妥的。

那么,什么是财务会计的对象?在马克思的簿记理论中有如下精辟的论述:“资本作为它循环中的统一体,作为处理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的两个阶段,首先只是以计算货币的形态,观念地存在于商品生产者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头脑中。这种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这样,生产的运动,特别是价值增殖的运动——在这里,商品只是价值的承担者,只是这样一种物品的名字,这种物品的观念的价值存在固定为计算货币——获得了反映在观念中的象征形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财务会计的对象是市场经济环境(商品经济)中的特定方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即“会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有关价值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在一个企业中,则是资本的投入、退出、循环、周转、耗费、收回,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的)。这一系列的价值运动过程,被人们概括为价值运动或价值增殖运动”(葛家澍,1996)。我国现有的对于财务会计对象的界定,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也是源于此;第二,货币(观念上的)使价值这一似乎不可捉摸的东西得以量化并进入会计系统。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但是人们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全过程和真面目。如果不借助于货币(观念上的)将其量化,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便无法成为会计的对象。也就是说,财务会计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通过价格能够近似地反映商品的价值,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只有价格才能近似地反映商品价值。对此,美国会计学家A.C.Littleton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 中甚至指出:“确切地说,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价格(财富的数量方面),而不是价值(财富的质量方面)。”(A.C.Littleton,1953)可见,按照等价交换取得的价格在反映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中具有重要性,而这也正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另一方面——计量属性研究的范畴。综上,我们可以说,财务会计是对企业交易与事项(即价值增殖运动)的计量,而价值不能自我表现,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这个表现的过程有赖于等价交换。

二、传统会计计量对会计对象的反映

既然财务会计的主体是现代企业,客体(即对象)是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那么主体是如何反映客体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计量。从上面我们知道,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财务会计就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因此,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确定。

我们知道,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传统会计计量注重反映投入资本的来源、运用及其耗费与补偿。这与财务会计这个信息系统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按照交易事项观,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的,以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夏冬林教授2006年在《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中,从企业是一个契约的组合出发,论证了契约达成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可验证的变量,财务会计信息因基于过去的交易和复式记账方法而区别于其他信息,成为可验证的信息,提出财务会计是一个验证战略恰当性的系统。也就是说,只有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才进入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对没有交易背景的那些经济活动,即便是引起企业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也不进入会计这个信息系统,不需要对资产重新估价和确认由此引起的利得和损失。传统的会计计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确定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并从可靠性、可验证性等角度论证其好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频繁,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很难适应,传统的会计计量开始受到批评;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各种软资产,如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出现,更使得传统的会计计量遭受前所未有的责难。一般认为,历史成本是基于价值计量的,但由于历史成本会计确认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全面反映所拥有的资源(AAA,1991),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经济决策的相关性,一些会计学家,如美国的Robert Sterling教授甚至认为,“按照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信息”,使得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于将信息含量作为判断会计有用性甚至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志,如果信息含量下降,便认为会计信息差了(Levand Zatawin,1999),必须加强表外披露(Wyatt,2005),或者将公司价值的变化直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Lev and Collins,1980’s),这种悄然形成的所谓“基于价值计量”的模式似乎开始代替了传统的会计计量,使得财务会计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葛家澍教授2003年在《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中也表达了这种担忧:“我认为财务会计正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是保持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忠实地用货币金额提供企业过去交易和事项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历史图像?还是要扭曲财务会计以记录和报告过去为主的本质,把它改变为另一门学科——企业财务预测?”(葛家澍,2003)。应该说,在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下,这种担忧是必要的,但如果财务会计能够突破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那将会是怎样呢?

本文已经从马克思的簿记理论,分析了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那么“基于价值计量”是符合规律的,也就是说,应该将引起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的所有因素都纳入到会计系统,而不仅限于交易和事项。但应该指出的是:“基于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基于交易计量”模式并非相互矛盾、分道扬镳的两种模式,对交易和事项的反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反映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传统的基于交易计量的价值计量模式是一种不完整的价值计量模式。这种“不完整性”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对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权益按成本计量,未按价格(现在的市场价格)重新反映,无法如实反映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那部分权益的价值。我们知道,每一项交易和事项最初的计量,也是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是不断变化的,传统会计计量的重心在于反映资本投入,而对于投入资本所引起的价值变动则不予反映。因此,交易和事项初始计量时也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但当它一旦记到账簿以后,就长期不变地表现在账上,失去了原来市场价格的特点,对这一部分权益,就不能正确反映其价值。对于这一点,传统的会计计量是无法突破的,正如葛家澍教授1995年在其《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中指出的:“人们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都是以市场价格而非成本为依据。一旦进入会计账户,价格就转化为成本,原因何在?目前尚无法解释。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过分夸大了历史成本的好处,认为资产按照市场价格入账,即不再变动,是会计的一个优点。确实,从简化的角度看,这是优点,但从如实反映角度来看,就应当说是一个缺点了。”这里指的就是传统的会计计量无法如实反映过去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那部分权益的价值;第二,不能反映未来的价值增殖运动。按照马克思的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理论,价值增殖运动在单个企业的货币表现形式G…G,是一个反复不停的循环过程,那么既然有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增殖运动,必定有未来的价值增殖运动。对此,葛家澍教授也作过较为形象的描述:“如果认为,价值增殖运动是一条逝水不断的长流,那么,我们既可回首过去,观测它的上游(来源),也可面向未来,观察它的下游(去向)。”他又说:“会计的对象,既应在经济内容方面为它定性,又应从时间上替它定位。因为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都有已发生和预期发生两种可能”(葛家澍,1996)。美国FASB在第一号概念公告关于财务报告目标中也强调财务报告使用者普遍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信息。而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计量并未能反映未来的价值增殖运动,因而对于像衍生金融工具、商誉等资产的计量就显得束手无策了。

正是对于上述两方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反映的缺失,使得传统的会计计量无法完整地反映会计的对象,这也正是传统会计计量受到责难的原因所在。人们期待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以弥补这种缺失,完整地反映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公允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出现了。

三、公允价值的经济学本质及其对会计对象的反映

针对传统会计计量对价值反映的不完整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组织似乎早就看好了公允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公允价值体系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公允价值在其各自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笔者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底,FASB共发布了159个财务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多达67个;IASC在其颁布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IAS1—IAS41(其中仍然有效的有36项)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竟高达21项,而发布的8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均与公允价值有关!可见,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不管是IASB还是FASB都在努力使公允价值成为其概念框架中认可的计量属性。FASB甚至认为,对于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FASB,FAS133)。

那么,公允价值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她是如何突破传统的会计计量,完整地反映价值的?前已述及,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只有通过价格的上下波动才有可能如实地再现价值运动的全貌,但传统的会计计量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价格(市场价格)越走越远,从而与价值越走越远。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本质不是价值而是价格,它是为了构建一个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框架而使得会计账簿上的记录取得“价格”的形式(不管是实际的还是模拟的),从而能够完整地反映会计的对象——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假设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

假设在每一个报告年度,市场上现存的所有企业都在其报告日将其企业出卖(这里并非仅指破产清算的状态)。此时,单个企业实际上成了一种“类商品物”的东西,它也会受市场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制约。那么对于这个“类商品物”价值的反映只有出卖时的那个成交价格才是最相关的,因为它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这里,为了与市场上实际存在买卖关系的价格相区别,将出卖企业时的这个成交价格称为“记账价格”。那么,不难想象,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如果所有企业所报出的财务报告上的数据都是按照“记账价格”反映,则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严重不实、人为粉饰财务报表、错报虚报等对投资者产生重大误导的“数字游戏”就不会存在了。而从单个企业来说,当出卖价格高于其价值时,反映为盈利,反之,则为亏损,于是,财务报告也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也就是说,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根据价格反映价值,但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理,不仅单个企业的盈亏得以反映,不出现像“收益平滑”这样的现象,市场上哪些企业盈利、哪些企业亏损也暴露无遗了。

那么,这个“类商品物”的价值构成如何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对于单个企业经营来说,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G——W…P…W——G

会计是通过反映G…G,这个反复不停的循环过程来反映企业价值的。我们知道,对于商品来说,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仅包括活劳动,也包括物化劳动。那么,“类商品物”的价值也应该由这两部分构成,但除了包括本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对于以前期间购入或投入而在账上以成本计量的那部分,也应该将其视为物化劳动的一部分;又因为对于“类商品物”来说,G…G,循环过程是反复不停的,则必须对预计将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进行反映。这样,“类商品物”出卖时的价值就由这三部分组成,必须对这三部分都进行反映。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出卖时的成交价格(“记账价格”)是如何反映这个价值的:

假设甲企业在计量日①有净资产A,市场价格5万元,A净资产包括活劳动1万元、物化劳动3万元(即其价值4万元)。到了计量日②,新增净资产B,其市场价格和价值都是1万元,并假设此时A净资产的市场价格为6万元。

如果计量日②为报告日,则“记账价格”中不仅包括新增的净资产B(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1万元计算),也包括按照计量日②市场价格计算的A净资产。那么,甲企业在计量日②就必须确定“记账价格”损失(6-5=1)1万元(“持有损益”holding gains or losses),虽然在账面上,它并不表现出这种损失,但这是甲企业在本期实际存在的损失。

可以看到,尽管在计量日②“记账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7-5=2)2万元比不确认持有损失时价格对价值的偏离(6-5=1)1万元还要大,但甲企业仍需确认这种损失,只有这样,从长远来看,价格与价值才会趋于一致。如果认为报表里的数据与企业当期价值越接近就越相关,那就错了。因为,价格对价值的反映从来都不是那样的,只有通过价格的波动才能真实地反映价值。

同样地,假设甲企业在计量日②已经和其他企业签订某种合约,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③进行C净资产的交付,那么根据经济学中的自利原则,“类商品物”买卖双方在计量日②就必须自愿地就该合约可能产生的未来损益预计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价格,以反映“类商品物”第三部分价值。

于是,“类商品物”出卖时的那个价格,即所称“记账价格”就包括如下三部分(分别对应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1)过去留存资产、负债或者类似资产、负债在本期市场上的报价;(2)本期新增资产、负债的市场价格;(3)未来可能的资产、负债的变动在本期市场价格水平上的报价(一般用预计未来净现金流的现值模拟)。其中(1)、(3)部分正是对应着传统会计计量的两个缺失,传统会计计量对于(1)部分按照成本计量,而对于(3)部分则不反映。Paton W.A和Littleton A.C 1940年在其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将取得服务的代价和提供服务的代价概括为“交易价格积数”(price aggregate of an exchange),可能也是看到了会计计量价格基础的科学性。

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计量”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的。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不可能绝对准确,而只能随着技术的改进无限地接近。尽管如此,它却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体现到损益表是一种“全面收益”的思想。

回到前面的讨论,既然公允价值本质上是要使会计账簿上的记录取得“价格”的形式以完整地反映价值运动和价值增殖运动,那么它所要取得的那个“价格”形式只能是我们所假定的“记账价格”,因为只有通过它的波动才能如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图景,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波动的真相”才不会被“平滑的假象”所掩盖(Levitt,1998)。问题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要求其提供立足于特定企业的微观信息,而我们知道,抛开市场,价值规律在企业内部W…W,过程是不发生作用的,那么按照上面的分析,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来近似地反映价值的,会不会不妥?不会。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对主体的正确反映离不开市场因素,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被人们概括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模拟“市场”只是为了更好地对主体价值进行衡量,这是交易背景下进行价值计量的唯一有效途径。上面假设的“理想状态”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2006年4月15日,FASB专门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项新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NO.157)中“公允价值”被明确定义为“报告主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这个定义中所体现出来的“市场参与者观”(Market Participant)、“有序交易”、“持有损益”、“脱手价值”等观念与我们所讨论的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致的。而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基本还是依照IASB的定义:“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销售的金额计量。”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公允价值的定义向FASB靠拢是公允价值本质的必然要求,我国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加强“市场参与者观”、“脱手价值”等观念的研究。而由公允价值的引入所带来的估价技术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对过去的“市场价格”如何模拟,如何计算“未来的市场价格”,如何保证这些模拟与计算的可靠性等也要引起重视。此外,在马克思的簿记理论中,还着重论述了“簿记费用”,把它作为流通费用的一部分,它不产生价值,其增减不影响本身的性质。我们知道,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每一次计量都是抛开前一次的计量结果重新开始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这势必会增加“簿记费用”,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公允价值的理由,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减少这个费用。我国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对于会计对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目标等问题没有进行必要的修整,这是不妥的。“若按公允价值计量,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恐怕需要进行较大的变革”(葛家澍,1995)。

注释:

①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只与资本主义相结合,马克思在论述中是从“资本主义”的角度去看的,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现代企业所共有的.

②这里需要假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③2009年,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3 号》,已经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 “综合收益总额”项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5.

[2]葛家澍.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J].财会月刊,1995,(2):3-6.

[3]葛家澍.会计的对象和要素[A].市场经济下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2003,(3):3-8.

[5]夏冬林.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J].会计研究,2006,(8):10-17.

[6]FASB.2006.Statement of financial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

[7]AAA Committee Implication of Accounting Research for the FASB' s Initiatives on Discloure of Information About Intangible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2):175-185.

[8]Lev, Baruch, paulzarowin.The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how to exten the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9,37(2):353-385.

[9]Wyatt, Anne.Accounting Recogni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Theory and Evidence on Economic Determina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3):967-1003.

[10]Paton W A,Littleton A C. 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40:7-23.

[11]Levitt.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J]. Accounling Horizon,1998,12(1):79-82.

猜你喜欢

资本论公允财务会计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大智移云下财务会计人才的转型探索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