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内的媒体百态
2014-04-01武一帆
这几天微博上有一位同学发感慨,说本来觉得我写的这些啤酒啊、地理啊和足球没关系,结果英文测验阅读理解题居然考了加利西亚的油船泄漏事件。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感到很骄傲。闲谈间能丰富大家的生活是我的本意,但没想到真有人会逐字逐句地读我这些闲言碎语。
我不知道在大家的想象中,“武一帆”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个没事四处逛,和球员聊聊,在球场转转的闲人吧?这么说吧,大家是没见过我在混采区的人墙外举着三脚架抢制高点的窘相。本人身高1.7米,而西班牙的摄影记者普遍身高1.85米左右。没有这个块头是很难拍到高质量的片子的。问题是我一个文字记者为啥要和他们抢?因为中国记者都是“全能战士”。
就拿我经常去里亚索球场为例。俱乐部新闻官拉法授权给我A-B区的媒体资格,也就是看台区和混采区。另一种是场边媒体区的C区证,一般发给摄影师。看台上视野好,有桌子,有电源,唯一的缺点是拍不到特写。所以我需要带一个长焦镜头对准场上乱跑的小人们。
可看台上文字区的其他记者不像我这样:敲着电脑,刷着平板,看着手机,支着相机(摄录一体)——大家基本各司其职。旁边《加利西亚邮报》的俩老爷子什么都不带,俩人吃一包瓜子,各带一罐啤酒,有时候抽味道很臭的雪茄。他们是“评论员”,也叫“专栏作家”。他们主要来看战术和细节。比赛结束,他们就拍拍屁股走人,回家等一线记者的信息见报再动笔。总的来说,吃的是笔杆子。
《阿斯》报的豪尔赫是个胖子,但有超棒的平衡性。他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栏杆上,用膝盖支着,手里举着录音笔,另一支手敲键盘。他是典型的一线文字记者,搜罗整场比赛前后的所有零散信息,不放过任何一趟训练课的任何细节。他们是媒体圈的中坚力量,但不是最受优待的人。西班牙真正有料的是电台记者。他们就像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成一样,背着个移动发射器,举着话筒,带着大号耳机。
一部分人占据着媒体区顶部的“小格子”,与电视台直播员分庭抗礼。另一部分霸着文字区的通道桌子,因为那里视野更好。场边也有他们的人,随时报告谁在离场时踹椅子,啐吐沫了。混合区里,最犀利的问题由电台记者提出。电台节目里,球员教练总能说出在电视镜头前说不出的实话。等猛料爆出,他们再忙不迭地辟谣,否认之前透露给电台记者的消息。
有意思吧?那我在球场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背着个大相机包,里边放着长中短三种镜头,分别在看台上、新闻发布会和混采区用,还带着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还有录音笔,手里提着三脚架。冬天时我还会带一暖瓶热茶和几个三明治。而这一大套东西,往往只为了写一篇这样的专栏。没办法,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