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地还是申花?

2014-04-01

足球周刊 2014年10期

随着绿地从朱骏手中接过上海申花,这家俱乐部的名称成为了上海滩讨论的焦点。在绿地申花今年联赛的第一个主场,资深拥趸用静默20分钟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对俱乐部新东家的不满情绪。

拥趸不满意的是,新俱乐部的正式名字中已经没有了“申花”二字,叫做“上海绿地俱乐部”。在申花失守之后,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进入第21个年头之时,能够保持名称不变的就只剩下了北京国安。

申花球迷的失落、不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绿地集团来说,他们也有一肚子的委屈。除了俱乐部官方名字之外,他们在其他一切环节都把俱乐部叫做绿地申花,却依然不能得到球迷的认可。绿地并没有做错什么,中国足球俱乐部名称“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情况由来已久,从职业化之初,所有俱乐部的名称都是用地名加上投资人或者赞助商的名称来组成。现在,绿地成了俱乐部的新东家,怎么就不能叫上海绿地呢?他们的做法并没有任何违规出格之处啊!

问题正出在此处,可以说这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原罪之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原始思路,就是让企业接管各地方的足球,也因此有了中国俱乐部名称的现有构架。纵观世界足坛,一家俱乐部足球更换投资人、更换东家,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但人家不管出钱的人是谁,曼联永远叫曼联,皇马永远叫皇马,没有投资人或者企业的痕迹。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能真正叫足球,只能叫中国足球。当别人都把足球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来经营,把本地化、社区化作为球队立命之本时,我们还在走企业主导的歪路。我们在职业化进程上进步不大,还经常有倒退,在联赛和俱乐部经营、文化建设上落后巨大。

中超近几年呈现出积极的回暖迹象,社会关注度再度提升。在此当口,我得泼一盆冷水,职业化改革的深化、或者说实现真正的职业化,是中国足球根本性的任务。如果还不重视这项工作,谁能保证,中超不会像当年的甲A一般,在火爆之后迅速走低?又有谁能保证,北京国安这四个字能一直沿用下去,成为中国职业足球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