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云南文山彝族服饰文化
2014-03-31胡鑫
摘 要: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它的形制与图案记述着彝族的历史变迁、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特征。云南文山彝族服饰蕴含着彝族丰富文化内涵。可以为我们揭开彝族古老文化的神秘面纱,对继承和发展文山彝族本地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彝族;服饰;文化;崇拜
云南文山地区彝族支系繁多,有倮支系,分为白倮、黑倮、花倮 ;仆支系,又分为白仆拉、黑仆拉、花仆拉;还有撒尼、阿细、阿武、格仆、腊鲁仆等。云南文山彝族分布零散、支系繁多,且由于地域差异、居住环境等区别,使得服饰多种多样,款式不下数十种。服饰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特殊标志,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其文化特征,而且表现了一定的地域特点,体现了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观,世界观及风土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是彝族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 “大分散,小聚居”形成了众多的支系
彝族是远古游牧民族氐羌人的后裔,历史上过着“迁徙无常处”的游牧生活,千百年来,不断地迁徙辗转,形成了其居住地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
文山地区的彝族多数居住于山中,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长期的分散以及各彝族小聚居地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苗族、壮族等的交往导致了语言的差异,又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等条件的差别,造成了各地彝族服饰异彩纷呈的局面,甚至有“山前山后一个样,山上山下一个样”的情况。仅文山地区7个支系便有20多种款式。这种地域性差异反映在了各区域彝族的服饰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服饰也就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标志。
2 文山彝族传统的服饰
文山地区的彝族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地域、性别、年龄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着装,还有常装和盛装的区分,新娘装和法衣等特殊服饰。
文山彝族的传统服饰,男女上衣皆圆领,对襟或是右衽。男上衣颜色以单色黑、白、灰为主,下穿黑色大脚裤;女上衣以黑、白、青、蓝为主,配以颜色鲜艳,图案丰富的绣花以及精美的银器挂饰,下穿百褶裙或着大脚裤,裹绑腿,另有包头、围腰、腰带、绣花鞋构成一套完整的彝族妇女服饰。这是文山地区彝族服饰最统一,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另外,文山彝族的儿童服饰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论男童女童,都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脖挂虎头图案的牌饰。
文山地区彝族男服饰中,少见披毡,系英雄节,显然被杂居一起的汉、壮、苗等其他民族同化了不少。各地的男服饰差别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居住于高寒山区的彝族,服饰用料多厚而偏重黑、蓝;居住于山凹闷热地区的彝族,服饰用料多轻薄而偏重白、青。居住于深山,交通不便的,传统的样式,花纹保留的多些;而居住于交通便利的地区或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服饰穿着上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所改变。
彝族妇女的新娘装,是彝族女性在青年时便开始自己缝制的嫁衣。一般以黑色的布料为底,母亲在一旁指点,少女在自己的嫁衣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艺,表现自己的才能,绣上繁复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的,代表幸福,多子,招财等等意义的图案。一套新娘装还要配上项链、胸牌等银饰才算完整。在婚礼结束后,这套新娘装便束之高阁,珍藏起来。少数妇女把这套新娘装连着银饰一起传给自己的女儿;多数妇女只把银饰传下去,把这套新娘装用作自己装老时的服饰。
法衣即“摩公”装,“摩公”也叫“毕摩”,是彝族世袭的祭司和巫师,只限于男子担任,他们掌握文化知识,精通彝文经典,熟知关于天文、历法、史诗、神话等传统典籍,凡彝族生死、婚嫁、吉凶祸福、节庆等都少不了毕摩作法,毕摩是沟通人世与神灵世界的人,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享有很高的威望。毕摩在作法事时要持法器,穿法衣,由于各地彝族历史的不同,其穿的法衣亦有所区别。[1]云南文山地区彝族的毕摩法衣,是一件全黑的棉布缝制的长袍,没有任何绣花图案装饰,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神最纯净的信仰和敬畏。
3 服饰的文化内涵
3.1 不同阶级的体现
文山地区的彝族也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一样,在服饰上能体现出穿着者不同的阶级。彝族是一个尚黑的民族,解放前的彝族多数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社会,因此,穿着黑色调为主的服饰,便成为了彝族中贵族的象征。黑彝穿着全毛或棉布的上衣,头帕、上衣一般不用鲜艳的色调修饰,而是素衣宽布,中青年妇女宽布蓝花或蓝布青花,年轻妇女也用红色或粉色。白彝一般穿自制的羊毛或麻料衣裙,白彝妇女的服装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黑彝妇女的包头一般要比白彝妇女的大,衣裙要长,百褶要多,裙底边镶贴的黑布条要宽。黑彝妇女裙长及地,不露趾;白彝妇女则裙不过膝,便于劳作。另外,黑彝男子的头巾要缠得规整,大人小孩均穿一身黑表示稳重;黑彝不能穿麻布衣裤,只能穿羊毛织品和棉布[2]。
当然,上述的服饰等级主要是解放前彝族人民的穿着区分。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改革开放,到当代,这些不平等的穿着习俗早已不见,只是在做民俗文化调查时,偶尔能从老一辈的口里了解到,从老人们保存着的年轻时的衣物中看的到了,现在的彝族人们由于和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广泛,平日劳作时基本都做汉族装扮,只在节庆、婚宴、丧葬等,以及偶尔农闲时分,赶集或是出门会友时才会穿着一套的彝族服饰。
3.2 不同性别的体现
文山彝族的男女服饰区别较大,男服饰崇尚简约,一块黑色的包头,一件黑色的上衣,一条黑色的大脚裤,基本没有什么挑花刺绣的图案装饰。显得干练,精神。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上衣、百褶裙、围腰、绑腿、绣花鞋及项圈、胸牌等组成一套。包头和百褶裙绣花较少,但上衣、围腰等就充分体现出了彝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她们把祖传下来的绣花图案以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东西都一一绣制在自己的服饰上,有的甚至几乎看不到底布的颜色。使得彝族妇女的服饰色彩缤纷,各具特色,有的色彩绚丽,有的秀美多姿,有的端庄大方。
3.3原始图腾崇拜的体现
(1)虎崇拜
彝族作为一个生活在山区的民族,崇拜森林之王:虎,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彝族创世史诗《梅葛》里描述了虎尸解宇宙,化万物的虎宇宙观,彝族的远古先民把虎臆想为宇宙的起源,以虎为图腾,视虎为祖先,自称为虎的后代。彝族妇女们喜将虎的图案绣在为刚出生的婴儿准备的衣物上,其必然是虎头帽、虎头鞋,彝族自认为是虎族,为婴儿准备虎衣,便意味着虎族对新成员的血缘关系的认可,服饰中的虎除作为虎图腾及虎宇宙观意识的反映外,同时又具备了祖先保佑、驱鬼避邪与象征吉祥幸福的寓意。
(2)植物崇拜
文山彝族的服饰上,大多绣有各种花卉,如:马缨花、山茶花以及一些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等。彝族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植物的纹饰,除了这些植物本身就具有美丽的外形能用于装饰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远古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期,人们主要依靠食用山里的植物根茎、果实作为主食果腹。并且,远古的巫医们也多是靠植物的根茎叶等来治疗病患。这些植物不仅提供给了彝族远古先民生存的食物,还能起到治病疗伤的神奇功效,因此而深受彝族先民喜爱,于是于这些植物为模本,加以美化绣制于服饰之上。到了后期,彝族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汉文化的许多图腾也传到了彝族服饰中,如龙、凤、牡丹等图案也深受彝族人们喜爱。
4 文山彝族服饰的现况
云南文山虽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处边疆的地区,但也深受现代化的影响,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等使得偏远的山里也多数能够和外界经常接触。文山彝族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喜穿着轻便又不需费力制作的汉族服装。再加上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浪潮,使得彝族的村寨里年轻人较少,能织会绣的彝族妇女多已年老,年轻人们也都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在家学习这项技艺。笔者在做民族民俗文化调查时访问的许多中老年彝族妇女都纷纷称自己眼花,没精力再去制作刺绣本民族的服饰了,而自家的闺女也读书的、打工的都没时间学这门技艺。估计再过一代人,就极少能有人会制作本民族的特色服饰啦。所幸的是,近年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起来,有关部门开始有步骤的保护记录相关信息,使得这一服饰文化最终不致失传于民间。
5 结语
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种民族服饰的形成,变化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政治经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彝族服饰,我们能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审美观等,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彝族服饰文化是具有艺术价值,民俗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发鑫.《彝族服饰艺术的内涵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总第82期).
[2]杨甫望、渠昆云.《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J].《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
[3]《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把红梅.《彝族服饰纹样研究》[J].《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9期.
作者简介
胡鑫 (1978-),男,汉,云南文山,中级职称(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学及考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