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与为来
2014-03-31高庆华
高庆华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治性情的熔炉。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上课情况来看,现在的中学生对音乐有着普遍的兴趣。但由于缺乏好的音乐氛围,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过社会上的音乐考级,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乐队、合唱队或者观看音乐会。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比较简单、浅显,兴趣一般集中在流行歌曲这个单一的方面,而对中外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甚少,所唱的歌曲又主要来自于社会媒体的传播以及网络的传播。但有些歌曲并不适合中学生演唱,反而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音乐课堂上所教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掌握不够,如会演奏乐器的学生一个班里几乎没有几个,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听过音乐会,能识谱的学生也不多,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节拍也分不出,欣赏课更是分不出子丑寅卯。
作为一名边陲音乐教师,面对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我有时感觉束手无策。是该主要重复以前的基础还是该按照课
程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主要是复习,就很难跟上现有的
教学进度。如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大部分学生就得吃 “夹生饭”。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要想做到两全其美,就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己挤时间去“补课”并迎头赶上。因此,我尝试这样上课:利用“导学案”,即给学生整个一个章节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节音乐课,老师在课前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并加以辅导,让设计者担任教师角色,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示范,也可以小组完成。这样既是对一部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肯定,又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和促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简单的课本知识有时已经“不解渴”了。这时,我会搜集一些学生们喜欢的东西,填充课堂,拓宽视野。比如:讲hip-hop时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会趁机将world music、 new age(是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dream-pop(是种“梦”般的流行曲)等形式的音乐也拿来与学生一起分享,教学效果较好。
但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我运用近义对比法教学。比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我先让学生跟唱《干杯吧,朋友》,再让学生体会对即将远行朋友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之后,设问古代人是如何表达送
别时情感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主题《阳关三叠》,学生们就
会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我会推荐给一些自认为精华作品,先把作品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搜集、学习。比如《感恩的心》、《天亮了》等。
总之,每个知识点都须找出一个突破口,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和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实施审美教育的目的。
直面未来,我们要用情感艺术引领学生走近正能量的音乐天堂,教会他们如何用心聆听,用心思考。就像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的:“如果你毫无音乐欣赏能力,那么即便是最优美的音乐,你也只会把它当做耳边吁呼的风声,只当做脚下潺潺的溪声。当音调吸引住你的时候,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究竟听到了什么呢?除了你自己的心的声音外,还会是什么呢?”固然听到的仍然是声音,但这种声音是美妙的音乐而不是噪声,其原因就在于情感的支持。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没有情感的释放便没有审美表现,更没有审美创造的动力和审美愉悦的获得。音乐审美教育是为了创造美,但这种创造不是基于知识、技能、逻辑的创造,而是基于情感释放的创造。情感是音乐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所以,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应以音乐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教育人,影响人,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叔本华也说过:“音乐是这样一种伟大而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有力地影响了人的内在本性,就像一种宇宙语言那样完整而深刻的被人的内心所理解,它的独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要想让学生喜欢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就得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神奇的音乐武装头脑,提高修养,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