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内对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研究浅谈

2014-03-31李康

卷宗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辈亚文化定义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综合国内有关群体、非正式群体、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对其概念、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地区等方面作了综述,为当前的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初中生

1 概念界定

群体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具体单位,很早就已被列入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群体作出明确的定义,还是最近一百年的事。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比恩·W·斯莫尔(Albion W. Small,1854-1926)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郑杭生等认为,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群体按照其正规化程度和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人们对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的真正认识,是通过梅奥(George Elton Mayo)与其同僚的霍桑实验(1924~1932年,芝加哥)开始的。自霍桑实验后,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开始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方面不断深入。人们对非正式群体形成和维持的条件,功能都有了较为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刘黔敏将目前国内对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种:

从群体形成的基础和内部结构下定义为:“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从与正式群体的区别上加以定义为:非正式群体就是未经官方正式规定的群体。这种群体是人们在共同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他没有成员的编制,各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条文的规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是以成员的共同利益,爱好和友谊为基础的。

从群体规模和形成机制上定义为:非正式群体就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从群体形成的基础上下定义为: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益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小群体。

不难看出,研究者虽然对非正式群体界定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已基本形成共识:就构成的形式上,非官方的明文规定;就存在的基础而言,存在于组织群体中间;就形成的机制而言,它是组织成员间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情感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正是这些构成了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区别及自己的“个性”。

周小红的定义,结合研究地实际情况,将初中生非正式群体定义为,其群体成员以同一所初中学校的在读学生为主,成员一般在10至18岁,在长期学习、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以个人的爱好、兴趣、需要、利益等心理相容性和一致性为前提,没有固定的编制,有潜在行为规则的群体。

在很多对学生交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还经常用到“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有学者将同辈群体定义为有相近的兴趣爱好、行为倾向和地位处境的同龄人或近龄人形成的群体,他们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白芸 2008)。非正式群体更强调的是与正式群体的相对性,对其内部成员的年龄没有特定的限制,而同辈群体强调的是内部成员在年龄上的相近。同辈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性成的原因基本相同,都是由成员间的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所决定的,群体内部成员间有着共同的潜在行为规则。所不同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同辈群体看做是非正式的初级群体,因为其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不如非正式群体强,在一定程度上,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加随意、偶然、广泛,但较之于非正式群体,他们不持久,不深入。

与青少年交往相关的概念还有“同伴关系”,它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该概念一般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提出,目前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在本文中,由于研究对象都是对初中学生的研究,他们年龄大体相当,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因此可将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关系视为同伴关系的一种。

还有的研究者在研究学生交往时以学生亚文化群体为对象。黄希庭认为,“亚文化是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具有的既反映该社会的主流文化,同进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郑金洲认为,“亚文化是否成立,主要的是依据是这种文化是否有异于文化形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差异应该说也是其中重要的依据。”“并不是任何同辈群体都有亚文化”。分析一种文化是否属于亚文化,要充分把握住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价值观念,可能与学校、社会的主流文化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非正式群体是否属于亚文化群体,重要的判别标准,在于该群体成员间所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否有异于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

2 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将“乐群”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之一。西汉戴圣的《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即对自己的事业尽职,与朋友相处融洽的含义。可见,中国古代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就已经十分重视。

教育领域内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是随着教育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学校内非正式群体展开研究。

在研究对象上,有对高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李芳霞 2006);有对高中班级同辈群体及其管理的研究(2007 叶秀青);

在研究类型上,有专门针对“反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黄少虎 2005);“对抗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赵华栋 2009);有对“消极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郝少平 2009);

在研究方法或视角上,有基于标签理论的研究(郝少平 2009);有的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角度研究(李丽 2008);还有的是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对非正式群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王丽 2003),或者是同辈群体交往和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安秋玲 2006),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运用社会测量法对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

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有集中于城市的研究,有集中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研究(薛彬等),也有集中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黄少虎 2005),从研究结论上看,城市和农村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类型、成因上差别不大,但由于所处区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在管理手段上应有所不同,对农村应加大经济投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在城市应重点关注社会亚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78563.html?si=7&pt;=360se_ik&wtp;=wk,百度知道,2009年6月.

[2]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7.

[3]刘黔敏.初中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建设关系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02)

[5]黄希庭.简明心理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p317.p334.

作者简介

李康(1983-),女,籍贯:云南省昆明市,现职称:助理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同辈亚文化定义
消失吧!同辈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大学生英语写作同辈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