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3-31贾荣

卷宗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文同学语文

贾荣

近年来,总是听到老师们抱怨:“语文课太沉闷了,年级越高,睡觉得越多,别指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了。”学生们反映:“语文太寡了,谁还想听。”死气沉沉几乎成了语文的现状,语文老师似乎也成为了“孤家寡人”,我却不这样认为。几年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改变这一状态的最佳方法,而对于兴趣的培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 跃课堂气氛化“独奏”为“交响曲”

1.1 教师的激情是点染气氛的“导火线”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应是一个爱生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爱语文的人。例如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如果作为语文老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不平静”的原因,没有切身体会,又怎么会理解他独自一人于月光之下观赏荷塘的心境?如果语文老师联系自己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学生兴趣肯定会大增,教学效果肯定会不错。教师激情的调动还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语言。语言是传递信息的最佳工具。朗读时的抑扬顿挫,饱含深情,讲课时的高低起伏,有快有慢,有长有短,都会使平淡无奇的内容焕发无限光彩。而语文教师语言的优美也是感染学生的法宝,一次讲到“思”字的构造时,我说:“在心灵的田野上耕耘,让自己的心绪飞起来”,学生马上赞声一片。

(2) 肢体动作。如果说老师在讲台上是一个演员,那么,肢体动作必不可少。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可有丰富的内容,《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是这样:“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来展现。讲到舞蹈,完全可以扭几下,讲到《少年闺土》中捕鸟的动作,完全可以表演一下……

(3) 面部表情。当你看到一张板着的脸,你会有何感想?同样,当你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如果你给学生一张笑脸,你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一位学生曾告诉我:“贾老师,您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想上您的课吗?因为您总是笑嘻嘻的,从开头到下课,不像有的老师总板着脸。”也许你今天心情不好,但进教室前,我觉得给孩子们一个笑脸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之一。所以我总是问自己:“这节课,你微笑了吗?”当然,教师一瞪眼,一锁眉,一撇嘴都有着超于语言的巨大的力量。

1.2 要想活跃气氛,则要求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时,我采用了下面的形式:

根据诗作共有七小节,我把全班分成七小组。每组讨论一小节,每组中几位同学的分工分别如下:

① 有感情朗读②分析音节韵律③谈修辞④谈思想感情⑤讲讲学到了什么⑥小组主持人,负责串连和介绍同学分工。这几位同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位同学都参与了学习,并且小组进行分工共同讨论,不但有效发挥各位同学的特长,而且使每位同学都有一种“课堂主人翁”的感觉,即课堂是属于他们的。

采用这样的形式,我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当然了还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形式。

1.3 发挥“幽默”的力量

我认为,语文老师的“幽默”更为重要。当你发现课堂沉闷时,完全可以应用无处不在的“幽默”。有一次,刚上课,正有一位同学要上讲台演讲,下面有一位一直很调皮的学生在闲谈。我发现他刚剪了头发,便微笑着问:“你以为你剪了头发老师就不认识你了吗?”他立即意识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同学们也一笑了之。一位学生上课嬉笑,我说:“大家想知道‘笑容灿烂是怎么样的吗?请往哪儿看”。既不影响气氛,又制止了他。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幽默的应用,使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1.4 引经据典,联系课外知识

这样既可扩大学生见识,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等各科都有着紧密联系。语文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用想象和联想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万花筒”中摘取与课文相联系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量,同时要有诗人般跳跃性的思维,随时发挥。如穆旦的《赞美》这首诗,讲到“农夫”是中国千百万农民的缩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时,我便联系到了鲁迅的《阿Q正传》,给学生讲了《阿Q正传》发表后,许多人都怀疑鲁迅在讽刺自己,这就是因为阿Q是个“典型”,并没有这样一个人,而是作者集很多人身上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学生们听完,当然对农夫形象的理解豁然开朗了。在讲《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联系到了赵太后的赫赫有名,讲了“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及“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学生对赵太后的认识就更全面了。

2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使他们感同身受

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别的工作。它直接面向的是“人”,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是最复杂的。如果教学的课文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又怎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渠道,首先全面了解学生,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家庭,甚至是他们今天午饭是什么,进而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而不是“领导人”。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母爱”时,我首先是放了歌曲《母亲》,有的学生刚一听完歌曲就热泪盈眶了。然后我又以“我的父亲母亲”为主题,搞了一次班级活动。要求几位同学上讲台谈谈自己的父母亲,包括他们的外貌、职业、工作情况等。几位同学讲到动情处都流泪了。一位女同学泣不成声。然后我又要求每位同学以“我的父亲母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这样自然而然,学生首先被自己的父母打动了,那么也就理解了史铁生母亲的爱了。这就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更能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3 交流师生情感

有意无意地摸摸学生的头,当学生上讲台后,故意和他比比个子,讲自己当年的故事,都是很有效的沟通方式。有一次作文,由于我是刚接一个班,并不知道学生的情况,于是判作文时,发现很好的作文,我就看看入学成绩,确定是否抄袭。一位入学成绩很差的学生,却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假使本文真出于你之手,那恭喜你了。”并且没有打分。又一次作文,在我的批语后,这位学生写道:“老师,这真是我自己写的,你这样说,太武断了。”我于是仔细查阅,证实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又写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老师误会你了,希望你原谅,继续努力!”再一次见到他,他冲我笑了。从此之后,他的作文越来越好,我想这就是交流的作用吧!因此,我专门搭建了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每位同学都有一个“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小本。我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对老师有什么话要说都可以写出来,而我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可以写在上面。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目光里充满了信任、感激和真诚的爱。

当然了,不论是哪一点,都需要语文老师坚持不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兴趣,还有多种途径: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可以自办小杂志,收录学生作文,可以定期出手抄报等,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能够因材施教。

以上即是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浅谈,当然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同仁们多多指教。相信每位语文老师都有一只马良的神笔,只要用它一点染,我们语文课堂一定会化“一潭死水”为“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作文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