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2014-03-31伊吉勒
伊吉勒
1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创新人才。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也经常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问题:当前一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很多时候仅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捉襟见肘,但有限的40分钟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就有可能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有全局意识,通盘考虑。
(2)讨论过多: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都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
(3)每课都合作讨论:合作学习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每节课都要用。因此,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有五个:一是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是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三是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四是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五是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和大家分享时。
2 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
随着课改的深入,提高素质教育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它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历史学科更要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因为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滋润和升华。如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众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从这些历史素材中,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初中历史学科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能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课程定位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遭到冷落。其最终结果是“人性”被泯灭,“个性”被扼杀,“情感和精神”被否定,被训化成机械的“机器”。随之而来,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把握教材主题,挖掘人文思想。
3 多媒体与导学案整合
在当下课改模式中,多媒体与导学案不可或缺,两者的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因此,多媒体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左膀右臂。除了多媒体教学,学校还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多媒体与导学案形成一个整体,互为补充,那就要进行合理整合。对我来说大多数是这样整合,导学案一般是在课件制作完成后转化而来的,也就是对课件适当地修改,再略微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2)课堂上听、说、读、写都有了,比较充实;(3)课后有作业反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是边缘学科,学生轻视,家长不重视。比如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学生很难按时保质完成,导致课堂探究也不能很好地展开。另一方面,导学案核心部分只是再现课件的教学内容,没有起到非常大的辅助教学效果。因此,在很多教学实践中,我的导学案成了摆设,使用频率并不高。因此,我觉得对历史学科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否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模式展开课堂教学,而不是鱼和熊掌两个都要。
总之,新课改中的历史教学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只要我们深入探究教法、学法,关注历史的人文主义功能,就能真正培养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