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意义 有意思 有意外

2014-03-31方石

人民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间奏沁园春乐句

2013年11月中旬,徐沛东应邀来汉参加武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晚上,我们在他下榻的酒店房间里,欣赏了他刚刚录制完成的一首新歌,即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廖昌永担任独唱,听完后大家都拍手叫好。我对沛东说,听完此歌的第一感受是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

作为伟人和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都像是一首首好的歌词,颇具音乐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作曲家纷纷为毛泽东的诗词谱曲,其中不乏佳作。例如《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多年,较少再听到为毛泽东诗词新谱写的歌曲作品。终于在两年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解放》中,我们听到了也是沛东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片尾歌《浪淘沙·北戴河》,顿生一种久违之感。此时在深秋的长江边,我们再一次随着沛东的这首新歌走近毛泽东,走进90多年前“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独立寒秋”的那些峥嵘岁月。

作为音乐作品的《沁园春·长沙》,作曲家对音乐形象的精准捕捉,对音乐结构的巧妙布局,对音乐语言的简约表达,对调性调式的娴熟转换等等,无不体现其深厚的创作功底,其艺术含量可圈可点,令人称道。

一是在音乐形象方面。总体上看,作品的音乐基调包含着深沉、压抑、惆怅以及青春的激情和豪迈的气概等多种情绪,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撞击,构成了作品丰富饱满的音乐形象,而这些正是诗词内容所蕴涵的客观要求。例如音乐前奏的渲染与伴唱号子的引入,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与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从低音区进入仿佛凝固的音乐主题,把在“橘子洲头”“独立寒秋”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例如“鹰击长空”的呐喊、“谁主沉浮”的发问,还有“忆往昔”时的“书生意气”和“曾记否”中的“浪遏飞舟”等,都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得到非常形象的呈示与尽情抒发。可以说,通过作曲家恰到好处的音乐塑造,加上歌唱家声情并茂的准确演绎,使听者不仅在情感上随之起伏,而且在新的层面获得了对诗词意义的深刻领悟。

二是在音乐结构方面。作曲家没有墨守成规,没有按照该首诗词上下两阕的自然样式来进行习惯性的两段体设计,而是根据音乐创作的特点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来谋篇布局。诗词上半阕着重写景,景中寓情;下半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也许正是这种情景有别、情景交融而激发的音乐灵感,作曲家对音乐结构进行了异步处理,形成了现在这种多段体样式。从呈现的结构特点来看?熏如果不算前奏、号子和间奏,歌曲的主体可视为五个层次。1.从“独立寒秋”到“百舸争流”,平行乐句,结构呈开放式状态;2.从“鹰击长空”到“竟自由”,同样是平行乐句,情绪与1形成强烈对比,结构呈收束式状态;故1加2也可看作一个整体。3.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还是平行乐句,结构又呈开放式状态。此时诗词结构还在上半阕,而音乐却走向了新的领域。之所以说是异步处理原因正在于此?穴此处只是其中之一?雪,这也是此歌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的例证之一。4.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乐句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转句“指点江山”是对“鹰击长空”音乐材料的有机发展,结构再次呈开放性,转向一段出人意料的音乐间奏。可以特别说一下这个间奏,此时下半阕还剩有一句词,音乐间奏的意外插入,仿佛划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让作者、歌者及听者的思绪、情感在留出的这个空间里一起自由飞扬。之所以说此歌有“三意”,这也是例证之一。另从结构美学的角度来看,全曲107小节,时长3分54秒,间奏开始为69小节,时间为2分49秒,基本处于“黄金分割”点,或许这是一种“天赐”。5.即最后的“曾记否”,仍用平行乐句写法导向结束。值得提到的是,音乐材料取自3的“怅寥廓”,从结构意义上讲,这是以“到中流击水”的勇气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发问。此歌另辟奇径的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作者一贯坚持的创新精神。

三是在音乐语言方面。笔者注意到,尽管诗人为湖南人氏,其诗词所及环境也为长沙、湘江、橘子洲头,而歌曲的音乐语言即旋律音调,却并未蘸着湖南味道或染上地方风格。个中缘由,我猜想是否作曲家一是思伟人所思,二是欲穿越时空,故选择以“天下”为重,对“苍茫大地”说“天下”之话。其实,是否采用湖南元素与作品优劣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还有个如何运用的问题,这里不再赘言。回到此歌,我们不难看出,全曲音乐旋律建立在西洋大小调式的对比统一上,但主导旋律仍然保持着中国五声音调的风格,其写作特色主要表现在,1.是作曲家别开生面,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号子来引入主唱,这是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经验综合得来的结果。虽然它让人想起聂耳的那首《大路歌》,但此号子非彼号子。2.是主题旋律采用“吟唱性”写法(这是我在《时尚歌曲写作》中提到的概念,下同),它沿着号子的步履执著行进,保持同音重复,一字一音,旋律走向从低到高,像是在挣扎中渴望好生吐出一口气来,音乐语言的表达既凝重又简约。3.是在音乐发展中,先后采用了“喊唱性”写法(“鹰击长空”)与“歌唱性”写法(“怅寥廓”、“携来百侣曾游”、“曾记否”),以服务内容并形成对比,旋律线条自上而下,流畅自然。它们既好像是吐出了那口不平之气,又好像是在积聚人间的浩然正气。在这“呼吸”之间,让人们感受到正义的能量。4.是充分运用重复的手法,加强了旋律的听觉印象,简练而富有效果。前面提到的五个主体层次,全部都运用了两句一组的重复手法(即平行乐句),是为此歌的显著特点。此时让我想起沛东的《亚洲雄风》,四句“我们亚洲”,旋律完全一样,充分印证了“重复就是力量”这个硬道理。

四是在调性调式方面。一般来讲,一调到底是歌曲作品常见的现象;一首歌曲如有转调,一般也不会有很多次,除非它有不一般的需要。《沁园春·长沙》就有些不一般:诗词作者不一般,诗词内容不一般,艺术要求不一般,因此作曲家采用的调性调式设计自然也不一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歌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长内,出现四种不同的调性调式(c羽—F宫—g羽—G宫),经过三次转换,每次转换都与歌曲的内容、情感及结构的发展紧密相关,且转换手法的运用十分娴熟,不露痕迹,没有丝毫生硬之感,在听觉上显得非常自然顺畅,很有艺术效果。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旋律等音”转换,例如,第一次通过前调主音6=后调属音5(“竞自由”到“怅廖廓”),实现从c羽转向F宫;第二次通过前调下中音6=后调属音3(“谁主沉浮”到“携来百侣曾游”),实现从F宫转向g羽;第三次通过前调属音3=后调属音5(“万户侯”到“间奏”),实现从g羽转向G宫。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了二度、上四下五度、三度或同主音以及羽、宫等多种状态。我想,这些在事后进行的技术分析,不一定就是实际创作时的同步思考,甚至把它们放在首位。以感性在前任意挥洒,用理性在后隐蔽支撑,应该是作曲家写作时较为适当的态度与选择。

作为同行与好友,我为沛东又写出一首好歌而感到高兴。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从中也受到不少启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在讨论我国主流歌曲创作时,比较认同的一个目标,就是力求做到政治高度、艺术厚度、大众宽度的有机结合。歌曲《沁园春·长沙》正是将这种“三度”有机结合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在这篇拙文中提出的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外,即所谓“三意”,本质上与这个“三度”很接近,或许是口语化一些。因为每当遇到一首好作品,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的说“不错,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其实包含了很多“意思”。我衷心期待沛东同志、广大词曲作家、也包括自己有更多像歌曲《沁园春·长沙》这样具有“三度”或“三意”的好歌问世。

此为听歌有感,仅作笔记,不对之处还请沛东同志与大家指正。

方石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

(责任编辑 张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间奏沁园春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间奏
沁园春·赞中原
关于敦煌琵琶谱的深入探析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探索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