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3-31赵辉杨茹
赵辉 杨茹
摘 要:在古籍修复教学中,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引入“名师进校园”,在培养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至关重要,有助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发现培养拔尖人才。这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越性,突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能性特色,为天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古籍修复;联合培养;名师进校园
※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创新”(C08065)阶段成果。
我市存世古籍破损严重,而古籍修复人才稀缺。在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名师进校园”共育应用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实践与研究。本文旨在对近年院校与行业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为高等职业院校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资源丰富。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载着天津地区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文献典籍,对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离不开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理念领先的专业队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恰恰为古籍修复专业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目前该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最初的由古籍修复专业骨干培训在职员工,转变为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展 “名师进校园”的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建立古籍修复机构资格准入与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为此,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与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次协商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三方合作,强强联手,共同创建新的名师进校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资源优势最大化。
共育人才创新模式的核心是请名师进校园,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权威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领域的权威,德高望重,不仅专业造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具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跟名师学习是学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学生对名师的崇拜和仰慕,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使自己常态的、潜在的智慧和才能得到超常发挥,非常有助于获得研究探索的成功。
第二,引路作用。名师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走上古籍修复道路的向导,能使学生看清攀登古籍修复高峰的阶梯和成才的路标。特别是能紧密结合古籍修复发展的动态和学生的实际,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准确、有效的指引,使学生在古籍修复工作探索上少走弯路,减少摸索过程,直接进入古籍修复前沿阵地,有利于学生做出成果。
第三,导师作用。名师最基本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如果说大学的学校教育是共性教育,那么名师的教育就是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指导就更加重要。名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智能特点等具体情况及时给子准确有效的指引,做到有的放矢。名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具有示范和表率作用。名师不仅在古籍修复工作的研究探索上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且在道德品质上也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名师不仅以知识魅力吸引学生,更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名师不仅教怎样工作,而且教怎样做人。
第四,引荐作用。名师都是古籍修复专家,在行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社会交往视野开阔,因而具有推荐作用效果更突出。其一是对学生取得的成果具有推荐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得到社会承认;另外是对学生本人毕业分配的去向、工作安排、科学组织的加入等方面有较好的推荐作用。
第五,选材作用
由于名师具有良好的素质、重要的岗位和优越的条件,所以能够在学生中及早发现、及时选拔和着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真正做到了慧眼识英才、精心育栋梁,起到了科学伯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一个古籍修复人才比修复一件古籍作品更重要。
第六,互学作用。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通过名师教学,经过与学生双向互动,双向选择,学生慕名而来,名师严格挑选。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是“强一强结合”。名师与优秀学生的许多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科研方向、共同的科学问题、共同的奋斗目标等,从而使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名师与优秀学生的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还是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名师与优秀学生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知识互补、方法互补等)和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协作攻关,从而能把师生常态的、潜在的智能都充分调动起来并有效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专业技能。这种“学习---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培养出一批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从而为天津市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
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多是手工劳动,其修复技能的掌握是依靠师傅的传授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传统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式常为“口眼相传“,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熟悉并掌握这项技能。这是古籍修复技术必须遵循的习得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名师讲解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在教育探索中,要遵循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习得过程,把名师请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求教,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名师教育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
(1)请名师任课。自2008年9月我院与天津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等行业领军单位合作,共同实践“共育人才”的新模式。先后聘请了古籍界李致忠、陈祥龙、潘美娣、李国庆、张平等5位国家级专家;万群、张建国等6名一线古籍修复人员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