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发展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

2014-03-31杜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创新发展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困境,实施创新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根据中国创新发展的优劣势确立创新发展的总思路,最后指出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即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164-03

中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8%,这创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新低。特别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0月18日公布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仅为7.7%,更加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负重爬坡、方式转变和后发赶超”的关键期,面临“减速”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仍旧存在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突出矛盾。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近来纷纷“重回制造业”,倡导“大数据”革命、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来助推“再工业化”进程,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早作谋划,需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以“腾笼换鸟”来实现转型升级、以“凤凰涅槃”来激发经济活力和以“爬坡过坎”来攻克艰难险阻的创新发展之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便成功逾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中国经济的“弯道超车”。

1 创新发展内涵及意义

所谓创新发展,就是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从投资型、资源性要素推动逐渐转向由科技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协同驱动,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发展方式。

中国探索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历经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1月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直到2012年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与发展。面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困境,实施创新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

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聚焦“知识和技术”,尤其是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无线革命、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超级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日趋突显出创新的系统性和集成性特征,这些都为知识快速扩散、发展网络型研发组织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等提供了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创新来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切实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彰显“精气神”和树立“新形象”,走出一条以创新发展为鲜明特征的“先发之路”。创新发展以其拥有的“强能力、高效益、好环境、创新人才多”等显著特征,通过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创新发展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创新有利于紧握市场机会,可以成功实现要素优化组合,借以有效应对不断强化的耕地、淡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刚性约束,既可缓解国内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中国主动应对有关国际气候变化的博弈困局,快速进入现代化国家序列。例如日本和韩国都是在遭遇严峻的“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瓶颈的情况下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并保持经济长达2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若要较长时间保持国民经济稳健增长,就需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的方式转变。尤其是需要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其中提升私人收益率将有利于全社会技术创新的激励结构的优化,易形成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氛围;提升社会收益率将有助于凝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是释放我国“改革红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受困于“土地、劳动力、资本、资源、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等严峻的红线约束,并日益凸显出红线约束的“叠加性”、“多重性”、“紧迫性”和“刚性”特征,为了积极破解乃至消除红线约束,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唯有通过创新发展来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共同发展,尽可能释放出内需红利、科技红利、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和区域社会红利等“改革红利”。也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中外记者会上所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

2 根据中国创新发展的优劣势确立创新发展的总思路

世界范围内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提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许多国家都将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核心层面来考虑。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具备了一些优势。主要表现在:已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集聚和催化作用日益显著(例如以超级计算机、航空航天、智能电网、杂交水稻等代表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积累了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本、以及孕育巨大的潜在内需市场、这些都为实现创新发展增强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持、资源保障和精神动力。

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劣势也尤为明显,主要是依赖传统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低成本、加工制造、核心技术缺乏、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不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资源供给、人力资源、财税金融支持等配套性较差)、不合理的组织模式(科技研发与企业创新活动脱节、产学研合作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配套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创新协作机制不足、传统文化惯性导致创新文化缺失等)及“运动式”创新等问题。尤其是我国面临诸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引擎”效应不断下降,经济结构失衡、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制度调整滞后、外部市场空间压缩、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实困境“倒逼”中国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经验,以及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特殊和经济属性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各类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条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要实现创新发展,就需要从其发展动力、路径、重点领域和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努力构建“国家(宏观)、产业(中观)、企业(微观)”的创新发展框架,灵活发挥政府在创新发展中作用,同时根据中国创新发展的潜力及条件,充分考虑创新主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竞争环境和技术偏好等方面的异质性,通过积极构建适宜治理结构来有针对性提出创新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主力点,以便更好提升创新性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有效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3 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实现创新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方法,更好发挥创新对于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效用。

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不断集聚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深入实施“跨越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转型发展传统产业”的战略,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为主导、服务经济(以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为代表)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代表)为支撑、现代农业(以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休闲、外向型”农业为代表)为基础,努力构建集优化结构、先进技术、安全清洁、高附加值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例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掌握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着力形成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通过将国内外各种优质资源汇集,大规模的有效投入,不断推进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力求在重点领域或者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同时积极走高端路线,在短期内集中优质资源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技术领先占领发展制高点,并为推进新兴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新亮点”。

把人才和培育创新环境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培养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思路、善于创新实践,眼界广、思路宽、胸襟大的创新队伍,树立“集聚人才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创新友好型”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创新法治环境和强化科学道德建设,以便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要素加速向创新方向流动和集聚。同时加快创新投融资与服务环境建设(如知识产权、财产股权担保、信息咨询、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风险预警等内容),逐渐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和“舍得投入、耐得寂寞、容得失败”等创新发展的和谐宽松氛围,并通过搭建“共用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长效合作平台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及创新收益分配体制,尽可能释放出“集聚人才、培育产业、建设高地”的“优势叠加链式效应”。

把创新体系作为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尤其是内需市场)、产学研政”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以知识产权为纽带、资本为要素、不断拓宽创新价值链,破解“孤立、封闭式”研发创新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创新的范围、能力、节奏和效果,努力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利益共享。例如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在智能化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积极推进系统性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科技金融,不断激发技术创新的内生驱动力。同时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引领下,采取差异化策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乡镇试点建设,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要以创新谋发展,争创具有“效率高、辐射广和示范效应强”的国家创新发展示范区或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成长效应和开放效应。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求是,2012,(24).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3] 周叔莲,吕铁,贺俊.加强创新驱动发展问题的研究[N].光明日报,2012-11-23.

[4] 高保中.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协同创新—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6次年会述要[N].光明日报,光明日报,2012-11-23.

[5] 王志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求是,2012,(23).

[6] 赵凌云,谭振义.用发展红利破解发展的红线约束[N].人民日报,2013-05-24.

[7] 慕海平,张占斌.改革是最大红利[N].光明日报,2012-06-14.

作者简介:杜涛(1983—),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创新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