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流程信息化管理的体会
2014-03-31刘亚珍甘华秀申海燕
刘亚珍 甘华秀 申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 广州510282)
血液管理是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它涉及的部门、人员、程序、环节多,任何一个细节的差错与失误,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1-2]。临床输血是急救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又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保证输血安全,交叉配血实验和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必须检查。传统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人工手写申请单的方法,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极不协调,同时也容易出现书写错误。为了保证其准确性,我院近年来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传统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临床输血流程
1.1 血型鉴定流程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开出血型鉴定医嘱保存后打印出来,在申请单上签名,交由护士,护士根据医嘱查对后,两名护士双人床边查对抽血后,在申请单上双人签名,再撕下右下角患者信息粘贴在试管上,并将试管上的数字条码撕下贴于申请单的右上角,再由送检人员送至输血科。
1.2 交叉配血流程医生开出医嘱后手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患者血型、血红蛋白量、输血目的、血液成分、输血说明、输血量以及输血时间等,最后由主任医师、申请医师签名后交给护士,护士根据医嘱在申请单的右下角手写上患者的姓名、血型、ID 号和科室,并撕下贴于试管上,并将试管上的数字条码撕下贴于申请单的右上角,两名护士双人床边查对抽血后,在申请单上双人签名,再由送检人员送至输血科。
1.3 临床输血流程患者血型鉴定结果和交叉配血结果出来后,由血库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取血,或者是临床科室电话询问输血科工作人员是否完成交叉配血,确认取血时间。护士携带患者的血型报告单、输血同意书和输血医嘱去往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手工填写血袋号、血型、取血时间以及患者信息在取血申请单上,取血护士与血库工作人员双人查对签名取血后回病房,再由两名护士床边“三查八对“后给患者输入。
2 新建的交叉配血、血型鉴定、临床输血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
2.1 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医院临床科室工作电脑上安装了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和医院血库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两个软件系统,医生工作站内容包括输血申请、输血有效性、输血反应登记、标本录入、标本送检、自体血申请、输血治疗申请、血型鉴定申请、互助献血等;护士工作站内容包括标本录入、标本送检、接收血液确认、取血凭证打印、输血有效性评价、输血反应登记等。医生用用户名登陆后,可在此系统选择需要申请的项目,如血型鉴定或输血申请,根据提示和所需内容填写后,系统会根据申请自动生成一张检验申请单,内容包括申请单条码、住院号/ID 号条码、申请单号、检查项目以及患者的基本信息,医生手工签名后交给护士。
2.2 护士接到申请单后,通过本人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医院血库管理护士工作站后,点击标本信息录入,系统自动弹出对话框,显示内容有标本编号、标本用途、对应单号、来源科室、血型、RH 血型、姓名、性别、采集护士、采集时间、送检人、送检时间等,护士根据申请单上的要求在标本用途上选择血型鉴定或输血,然后将试管上的条码扫描到标本编号框,再将申请单上的申请单条码扫描到对应单号框,患者姓名及性别等信息将自动显示,确认无误后按保存健。准备妥当后,由两名护士床边查对抽血,并在申请单上分别签上采血者和复查者的姓名,最后通过送检人员送至输血科。
2.3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到标本后,通过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将信息保存,检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均可通过检索功能查询到患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结果以及取血时间,临床科室护士携带患者输血同意书和血型单取血,血库工作人员通过扫描血袋号、申请单号,计算机系统将自动打印出患者的电子信息,取血护士跟血库工作人员双人查对确认后签名,再由两名护士床边“三查八对“后给患者输注。
3 体会
3.1 传统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的缺点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繁多,容易出现手写失误,造成信息错误,而且出现信息错误时,需要医生本人去输血科对申请单进行修改或重新填写申请单,增加其工作量。护士查对时,因有的医生书写潦草、清晰度不够,需要反复核对信息,容易出现护理差错;粘贴在试管上的条码在送检过程中易发生脱落,造成标本信息对应错误,增加血库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血库工作人员发血时同样是手写取血单和血袋号条码、血型等,容易出现失误,电话通知或临床科室电话咨询取血情况影响血库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反复接听电话浪费时间;另外,血型鉴定单都是血库发回病房后放患者病历保存,一旦失误,在送达过程中或病房丢失后,只能重新抽血进行血型鉴定,容易给患者增加痛苦。
3.2 新建的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3.2.1 系统方便快捷,安全性强 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执行,均利用工作帐号和密码进入,减少了手工反复书写和签名,并且能对标本实施的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系统能根据条码直接扫描即可,无需手工粘贴,节省时间,能保证标本准确、及时地送往输血科。我们抽取了330例患者备血到输血的总时间,其较传统方法平均缩短28~30 min。如果出现标本错误时,可清楚地查询到对应的医生、护士姓名,保证了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3.2.2 字体清晰,存档规范,实用性强 此系统字迹清晰,患者姓名、病案号、检验项目、申请单条码以及检验结果均一目了然,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尽可能使用通俗、简化的语言并适当地给予提示、说明,减少了护士反复核对的时间;且保存后信息可反复查询,有效地完成了存档,可按需要打印出取血凭证、输血信息和血型鉴定单,以备应对各种检查及医生、护士回查和统计等。
3.2.3 系统自动化,提高了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自动监控、自动报告、自动反馈,临床工作人员可根据系统提示安排取血时间,减少了反复电话咨询带来的麻烦。同时,输血科工作人员可通过扫描完成发血、收费工作以及输血监控,提高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用血的合理安全。
总之,临床输血、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生、护士反复手写的繁琐,节省了各部门的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能通过此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患者得到高效、准确、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提升了医院及科室的整体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在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宝成,邵超鹏.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11-413.
[2] 王德平,叶海辉.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探索[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