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作家毛姆的多元化写作风格
2014-03-31程迎新
程迎新
(渤海大学 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在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一生著述颇丰:长篇小说4篇,短篇小说150多篇,戏剧30多部,还有游记、回忆录、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其中近百部作品被搬上银幕,为读者和观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创作呈现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等等相互交汇、相互碰撞的风格,各种流派的特征并具一身。由于没有单一标签的束缚,他的作品更具有多元色彩,选材面更加广泛,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摆脱时代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渐趋衰落:在海外,殖民地国家要求独立的呼声此起彼伏,美、德等国家的崛起向英国昔日的霸主地位发起冲击;而在国内,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使得劳资矛盾空前严重,种种因素都造成了“日不落”帝国江河日下的处境;资本主义下人际关系日益冷漠,金钱和利益成为了社会的主宰。迷惘、孤独甚至绝望成为了人们情绪的主旋律,而悲观更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普遍的精神状态。
这样的时代背景加速了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变化,文坛关注的主题也比较狭隘:基本上只有关注当代政治、社会问题,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和消遣性文学三种作品类型。由于毛姆创作的高潮恰好位于现代派走向繁荣,后现代派开始萌芽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创作自然难免受到各个流派阵营的影响。一方面,他对现代派作家竭力发掘人的孤独、幻灭、绝望、变态等情绪产生了共鸣;另一方面,他又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寻找自己在文坛中的地位。正如法国传记作家波伊尔所说:“毛姆不喜欢传统,但他是用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喜欢。”正因如此,文学界和批评界对毛姆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的定性始终具有较大争议:大多数人把他划为自然主义,认为他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进行创作,忠实地反映社会原貌,例如学者侯维瑞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就称毛姆为“自然主义的余波”;[1]还有一些人认为毛姆更多地继承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认为他的作品常常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揭露资本主义弊端,他的创作基本都是个人经历的映照再创作;还有学者认为毛姆身处现代派作品和现代主义思想蓬勃兴起的热潮之中,外部的动因势必给其作品打上了现代派的烙印,尤其是对他的创作手法和作品传达的主题思想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毛姆的创作流派很难打上单一标签,尤其是在他创作的不同阶段更是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因此在分时期讨论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他的复合性的流派风格。
兴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判与推翻,作品关注的焦点从一己情感的自我抒发转向了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对人民大众所造成的压迫和影响。毛姆的鼎盛之作——出版于1944年的《刀锋》,总体来说就在尽力还原着生活世态:小说以参加一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为主角。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随后他因在战中营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感到了空前的迷惘,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开始了深刻的追问,甚至改变了自己本可平庸却能美满的人生轨迹。与欧洲同期盛行一时的表现主义文学热潮相比,毛姆在《刀锋》中追求的是一种回归生活本真的朴素叙事手法,因此可以说它具有着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风貌;然而小说在本质上又在宣扬心灵的超脱,对拉里一切追寻意义的行为到头来全部给出无声的否定,这又是一种类似于现代主义的荒谬、虚无与绝望。此外,毛姆对于批判主义作家狄更斯发出了多次尖刻的批评,他指责狄更斯“歪曲自己的人物”,[2]因后者常常在笔下的人物身上灌输太多作者本人的思想理念。毛姆认为“现实主义是相对的”,《刀锋》也在临照现世的过程中,反射出了生活的非真之处。“那是来自生活与生命本身的不确定性”,毛姆对现实主义的个性化继承与独特的创作观念由此可窥知一斑。
前文提到大多数学者将毛姆划为自然主义作家的阵营。自然主义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又经演变的产物,实际上也是生物学决定论和哲学上的宿命论在小说创造中的运用。[3]虽然自然主义的作家都曾受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与现实主义有着较多不同。首先,较之现实主义着力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自然主义以表现人物的个性气质和异化心理为追求,这与现实主义的原则大相径庭;其次,自然主义文学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等主观要素,淡化戏剧性效果的曲折情节,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生活原始面貌的记录,这也是有别于现实主义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自然主义在英国只能称其为一种倾向,所以毛姆是一位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
自然主义者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在大自然面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人们自身只能对外界的力量和内在的冲动消极地予以反应;人既无法控制、也难以理解那些力量与冲动。自然主义者对社会的进步和光明不抱有信心,认为人们一切力图改变命运的努力都是徒劳。童年心灵受创和成年后的行医经历,让毛姆本能性地带有一种悲观主义情绪。他用他那把手术刀剖析世间百态,使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百面与世态炎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受这种悲观性格的影响,毛姆笔下的人从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其三篇最有名的长篇小说即可探见一斑:《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经历为蓝本,书写了他打破世俗偏见与道德约束,抛弃原本光鲜美满的工作与家庭,偏执地追寻艺术创作和内心平静的逃离之路;在《人性的枷锁》里,毛姆以自身为原型创造了主角菲利普,他被刻画成一个自卑、敏感、孤僻且被爱折磨的形象,作品最终只得出了“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的结论;《刀锋》主角拉里的困顿求索自然不用说,其中的女主角尽管美丽动人,但到头来还是呈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下空虚颓靡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兰德、菲利浦还是拉里,在角色的塑造上其实具有着相似之处:他们本身都充满了对“出世”的向往。他们推翻世俗的价值评判标准,试图摆脱来自于人性与社会的种种束缚和枷锁,并以追求自身内心的愿望为最终目的。在毛姆的小说中,没有绝对的英雄,没有彻底的恶棍,十分纯粹和十分理想化的角色是不存在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只有讽刺,以及与美好人性相对立的阴暗面和人类心理的矛盾抗争。
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坛上异军突起,成为一股越发不可忽视的热潮。身处这个时期的毛姆也不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用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创作了数目颇丰的现代主义作品。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尖刻而泼辣的嘲讽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除了前文提到过的三篇长篇小说代表作,创作于1930年的《寻欢作乐》(又名《啼笑皆非》)等作品的讽刺意味都可一目了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乡村牧师,毛姆在《寻欢作乐》中把所有虚伪面孔的假清高和伪善嘲讽得淋漓精致,而在有意无意间也点到了淳朴心灵的真善美。此外,毛姆的多篇短篇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讽刺文学的热衷和擅长——或者不如说,体现了毛姆毕生对于真实人性的致力挖掘。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寥寥可数的兼具几个文学流派风格的作家之一,确实不能说毛姆曾占据哪个时代的主流,也或许未能跻身享誉世界的巨匠之列。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刻,更因为不能单一标签化而放射着独特的个性色彩。毛姆的作品表达着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人性这一主题:只要人性被压抑的情况还在,那些创作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1]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胡全新.论《月亮和六便士》的现代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S1).
[3](英)萨默赛特·毛姆.巨匠与杰作[M].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7:217.
[5]赵祥凤.毛姆的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特色[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刘萍.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7]颜学军.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简论[J].平原大学学报,1994(1).
[8]朱艳.冷面书写人生——毛姆作品浅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6).
[9]陈春生.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和创作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4).
[10]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
[11]秦宏.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学报,2008(3).